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这个春节,中国电影无非回光返照罢了 /

这个春节,中国电影无非回光返照罢了

开腔▻▻▻

2023春节档,会在中国影史上留下一笔。

68亿的票房成绩,成为历史第二高;影院门庭若市,恢复了久违的热闹;网上话题不断,从岳飞秦桧、饭圈团战聊到纽约时报……

但枪稿还是一如既往,习惯于转开眼珠,看向光照不到的地方。

——枪稿主笔 子戈

春节档盘点:空洞已经成了国产片的新常态

文/子戈

作者介绍:影评人,枪稿主笔,一个不够温和的中间派。

刚刚过去的春节档,热闹非凡。

不止票房高,观众反响热烈,引发的争论也层出不穷。

沉寂许久的中国电影,终于迎来了一次触底反弹的大爆发,所有人都压抑不住内心亢奋,无论是夸、是骂,都显得用力过猛。

单论这种现象,有喜有忧。

喜的是电影业终于回血,自垂死边缘,缓了一口气。

忧的是短暂的盛世背后,更可能掩盖长久的问题。

透过春节档电影,我们尤其能看到一种趋势,中国电影人不断在技术创新、叙事技巧上潜心修炼、费心雕琢,却唯独缺失了一种表达的冲动,一种用电影观照现实的企图

自然,这也不是今年独有的现象,而是近些年来,中国电影越发显露出的一种常态:表面热闹,内在空洞。

这恐怕是这个春节档硕大的光环中,最耀眼的那个污点。

2023春节档混战激烈,先后上映7部新片,题材囊括科幻、悬疑、动画、体育,选角更是覆盖各层观众。

《流浪地球2》和《深海》都醉心于技术。

诚然,这两部电影确实展现了中国电影的硬实力,尽管和一流技术比,仍显稚嫩,但纵向比较,确已突飞猛进。

这绝对是好事情。每次工业上的升级,都是在为后来者铺路。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科幻、动画仍像是如获至宝的孩子,急于向世人炫耀。

《球2》作为第一部的前传,讲述了地球为何流浪的前因。很多人说,这一部拍出了史诗感。可是,并不是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就自然有了史诗感。真正的史诗感,来自于人与变动的大时代擦出的命运火花。

从这个意义上讲,《霸王别姬》《站台》《活着》才是史诗,而《球2》更像是灾难片合集,它依靠一系列外部危机,向观众展示太空天梯、地球发动机、月球坠核爆等奇观,但唯独缺失的,是人的面目表情和内心焦灼。

科幻片发展到今天,观众早已过了视觉饥渴的阶段,而延续西部片精神的太空科幻片,经过几十年的重复创作,也早已是过时的题材。

从太空站被袭到月球冲向地球,《流浪地球2》不断用倒计时的方式串起故事,提醒观众现在处于哪个时间点。

在这一语境下,《球2》之所以受到追捧,更大原因在于,它激发了某种民族自信。而且这种刺激,是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同时进行的——不只是外国人能拍的,中国人也可以;更是影片中承担拯救世界使命的,也成了我们中国人。

因此《球2》最大的表达,不在影片内,而在影片外。它用长达173分钟的时间,给观众做了一次诚意满满的心理按摩。无疑,这种按摩是奏效的,甚至效果奇佳,堪比国足冲进世界杯。

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国产科幻片还在起步阶段。

其实衡量一个高度依赖技术的片种是否走向成熟,有个关键指标,就是技术是否在变得隐形。

比如近年来的科幻片《地心引力》《降临》《湮灭》《银翼杀手2049》,都不再以纯粹的视觉奇观或是技术执行力为卖点,而是让技术回归到工具的定位,用来构建一种特殊的情境,然后把人带回舞台的中心。

这也正应了电影的某种本质。它可以制造所有梦一般的景象,但最终,它会绕过一切宏大,落在渺小的人的身上。

其实《流浪地球》也可以有另一种拍法,不去串联一个个由奇观编织的灾难,而是具体去拍某个人,他可能是太空天梯的一个修理工,或是不幸生在这个文学无用的时代的小说家,拍他们怎么与时代擦身,既要面对人类共同体的选择,也要裁决自我的命运。

很多时候,只有渺小才能回应宏大。

如果哪一天,国产科幻片能倒转视角,让技术归于幕后,把人推向台前,那说明我们已经走出了元年,到了下一阶段。

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一直面临个人愿望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他的坚持或许能为《流浪地球》系列带来更生动的叙事。

相比之下,《深海》中的技术运用,更落实在人的身上。

它实际建造了一座颅内剧场,拍的是小女孩在身死与心死的边缘,为自己构建出一个五彩斑斓的希望世界。

这部动画是由残酷现实括起来的一场华丽冒险。

影片开始,色调极冷,映衬出小女孩参宿的心境。父母离异,母亲不知去向,参宿随父亲生活,在重组家庭里备受冷落。

一次航行中,参宿落水,意外跌入了梦幻般的深海世界。随后,影片由阴沉走向绚烂,由冷变暖,直到最终,反转兜出,戳破了飞升的泡沫,重重的现实又轰然落地。

导演田晓鹏呈现了一个风格华丽细节丰满的深海大饭店,为了制作劈海特效,整个团队甚至花了15个月。

坦白讲,这个反转有些作弊。它其实是另辟了一张画纸,让主创可以任意泼墨、涂抹,不必太在意逻辑。他们只需留下一些线索,印证两个世界的联系,即使是牵强附会也无所谓。因为那毕竟是梦,是弥留之际的幻影,原本就禁不起推敲。

所以影片反转之前的段落,美则美矣,却又略显乏味。因为观众此时还并不知道深海世界的真实含义,以及影片也始终未能提供一个恰当的叙事推动力,令观众愿意跟随剧情去探索。

尽管如此,我还是被结尾打动。那是纯粹生理层面的打动,是被视听冲击力包裹的会心一击。

我尤其喜欢破次元壁的一幕,一边是母亲的呼唤,一边是南河沉入海底,最终参宿竟然背离了母亲,冲向了南河。

因为比起那个虚幻的希望,眼前的陌生善意,更可依靠。

在深海的奇幻冒险中,参宿为自己创造了现实里没有的陪伴、信任与拯救。

《满江红》和《无名》都在叙事上耍花招。

《满江红》不断通过片中人与观众的信息差,来制造剧情上的反转;《无名》是利用剪辑,打乱时间线,将结果前置,前因后置,来凸显人物的宿命感。

这两部电影全都是主流大片框架下的创作,可想而知,空间就那么大,怎么在有限空间里一边躲大象,一边整花活儿,是唯一的课题。

《满江红》转到最后,其实有点把自己转晕了。这种多重反转的影片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转了九曲十八弯后,情节和人物就开始为反转服务,剧作的唯一目的也只剩下怎么把故事编圆。到最后,单看每个反转也许都合理,但连起来看,就难免疙疙瘩瘩、左支右绌。

对这种影片,导演的秘诀就是把速度加快、节奏拉满,让观众来不及细想,只能疲于招架,从而起到藏拙的作用。

张艺谋导演本想让《满江红》一镜到底,但为了故事节奏急缓得当与完整的人物脸部特写只好放弃。

可是,这招骗不了有心的观众。

通观全片,《满江红》的故事看似荡气回肠,实际却有点中二。

置换到现代语境,它其实讲的是一群粉丝如何让偶像被雪藏的歌曲能流传下去。而这件事要想做成,靠的也不是筹谋、设局,而是一种信念,是我们的偶像,最终一定也会成为大家的偶像。(这是就影片的虚构故事而言,绝非对历史人物不敬。)

于是,凭着这一信念,片中人开始了一场豪赌,最终还真让他们赌赢了。

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赌注恰恰押在两个最不受控的人身上。一是孙均(易洋千玺饰演)是否愿意入局;二是秦桧(雷佳音饰演)真能背下《满江红》。

结果正如粉丝们所料,不仅孙均早已是岳将军的拥趸,就连对家秦桧的替身也早就在心底更换了墙头,于是,粉丝们大获成功,《满江红》流传后世。

这样说有几分戏谑,但也大体不错。

主角在并不知道岳飞遗言是什么的情况下仍然舍身取义,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情感。

这其中,中二倒可以换个词,叫作浪漫主义。张艺谋从来都是个迷恋浪漫主义的导演,他对待历史尤其有一种浪漫主义情结。

而浪漫主义的特质就是唯心,是夸张,是模糊,是抒情,是感觉一上来,就不管不顾,只想把情绪推向极致。

某种程度上,张艺谋的古装作品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宣讲。《英雄》在说,为了天下安定,秦王不可杀;《影》在说,要想不做别人的影,只能自己做天;《满江红》在说,众人舍命相搏,只为一曲流传。

这些作品,无论前面怎么兜兜转转、抑扬顿挫,最终都是要把一个极端浪漫的执念做实。

再细品这些执念,又可看到张式浪漫的天花板。

它们实际都在讲一个(些)不被旧秩序接纳的边缘人,最终仍要拼命回到旧的秩序里,做维护者,做歌颂者,或干脆自己做王。所以无名成了秦王称霸路上的最后一块垫脚石,影子最终替代了真身,而《满江红》终于红遍天下,在气盖山河的词句最后,仍不忘“朝天阙”。

这是张艺谋的创作潜意识,也是他情有独钟的浪漫。

张大们帮岳飞完成了“朝天阙”的最后长啸,也成就了主创心中文字本身的力量,戏里戏外他们都没有意愿去改变历史。

《无名》拍了三分之二的好戏。

影片结尾,何主任(梁朝伟饰演)和叶秘书(王一博饰演)的身份相继揭穿后,此前的一切闪躲、踯躅,那些变动的大时代下的两难抉择,那些求生与求仁之间的苦苦挣扎,突然都失去了暧昧的光彩,淡化为澄清的黑白。

这是十分可惜的。但框架内做事,终究会束手束脚。

和前作《罗曼蒂克消亡史》一样,《无名》也聚焦大时代下的人。如果说《罗曼蒂克》讲述的是优雅的终结,是体面的逝去,是历史就此翻篇,片中人被永远留在了沉默的背面;那么《无名》讲述的则是强悍的大时代下,每个人的生存之道。这里的“无名”也未必关于英雄,而是关于芸芸众生。

它本该是一个模糊了道德边界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如何苟且地活下去的故事。

《无名》延续了程耳强烈的个人风格,色调冷峻,节奏沉缓。

所以比起矢志不渝的何主任和叶秘书,其他人物也许更能凸显影片本意。

王队长(王传君饰演)是汪伪政权的一个基层工作人员,他没有政治理想,只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当叶秘书质问他,为什么杀死方小姐,他一副惊讶的表情,回道:“因为她是共产党啊。”他的回应里,不掺杂任何政治立场,而只是在陈述一份工作,他靠此谋生,心安理得。

唐部长(大鹏饰演)是汪伪政权的高级官僚,影片中他放了两个人,一是情人江小姐,二是暴露了身份的何主任。他向日本人坦诚,“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告诉他们,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身份)。”这是他选择的中间道路,一边做帮凶,一边靠放同胞一马来立起残破的牌坊。

张先生(黄磊饰演)原本是地下组织成员,却最终选择投敌。不是因为信仰改变,而是因为“他实在做不下去了”。他早已厌倦了刀尖上的生活,只想要一份怯懦的安逸。

而最终,当何主任身份暴露,向同志交接工作时,他说的话竟也是“我实在做不下去了”。从这里面,我们似乎看到一种超越阵营的命运共同体。只因在巨变的时代下,每个人都无比孱弱,都难以适应,都随时处于崩溃边缘。

很遗憾,《无名》的这层表意被最终的反转模糊了焦点。观众们都陷入了对卧底身份的猜测和确认,陷入了对大获全胜的欢喜或疲惫中,没有闲暇再去在意那些隐藏在剪辑方式、言行举止中的微言大义。

《无名》也像片中人一样,有着自己没法撼动的命运。

《无名》拍了大量的生活细节与吃饭镜头,观众能体会到情报人员也是需要日常生活的普通人。

这个春节档最终以68亿票房收关,仅次于2021年,跻身中国影史第二,可谓成绩喜人。

众多媒体、自媒体也都纷纷发出捷报,什么史上最强春节档、中国电影强势复苏、神仙打架、春天来了云云……

看着这些耸动的标题,不由得纳闷,你们是真不知道这个春节档为什么爆吗?还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被票房迷了眼?

不用找其他理由。

这个春节档爆发的真正原因,不是中国电影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实力大增,或是赶上了什么所谓的大年,而是过去三年的疫情,导致产业上下游大面积停摆,创作锐减,成片积压,影院倒闭,观众流失,整个产业早已是苟延残喘,如今放开后,势必会迎来短暂的报复性增长。

这无非是市场规律使然,与电影品质关系不大。

但越在这种时候,越需要警惕的是,观众、创作者、资本乃至管理者都把这个短暂窗口期的胜利,把眼下的这些高票房电影,当成某种灵丹妙药或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方,那可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毕竟,饿的时候,只要有的吃就够了,长远的口福还需要多样、美味的选择。

如开篇所讲,看完这个春节档,我最大的感受是空洞,是大而无当,是全副武装后的无事发生,是长篇累牍下的无话可说。

有影迷指出《无名》与《深海》都有观影门槛不适合春节档,但从《深海》改档的命运中也能体会出片方不得不在此刻上映的无奈。

这种空洞早已成了中国电影的新常态,而且近年来,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通常来讲,一部电影要在三个维度上进行创作:技术、艺术和表达。

不同电影会有不同侧重,但三者缺一不可。

可如今的国产片,表达基本已经被取消。所有影片都只能在一种高度真空的语境里,重复着一些无比正确的废话。

三条腿,废去一条。国产片几乎都是看似正常却先天不足的怪婴。

而在表达无能的状态下,创作者们也只能另寻他路,不断把心力花在技术创新和艺术探索(姑且这样定义,实际很粗浅)上,试图用外功来弥补内功。这个春节档电影尤其如此。

不过,这当然是一种徒劳,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因为外表越华丽,工业越升级,叙事技巧越花样百出,只会越发反衬出内在的空洞无物。

《流浪地球2》概念繁多,特效炫目,劈出三位主角带领三种故事走向,最终还是落在“一定能完成任务”的规定范围。

说到底,什么才是电影不能被替代的价值。

不是奇观,不是反转,不是银幕尺寸,也不是潜移默化的观念灌输,而是帮助观众获得一种独特的眼光,去重新看待世界。

这眼光首先来自创作者,再经由镜头、银幕,最终成为观众的视线。

而我们的国产片大多缺失这种眼光。它们要么是透过机器冰冷的眼睛去捕捉宏大,要么是透过世俗的眼光去重复挠人的娱乐,要么是透过别人规定的目光去隐隐地表露心事。唯独缺失的,是独立的带有偏见的观看。

这或许也就是空洞的来源。空洞就来自于,我们看不到站在摄影机背后的那个人,他到底想说些什么,他对这个世界有着怎样的洞见。

在这个形势一片大好的春节档,我必须要泼这盆冷水。

因为越是繁华的景象,越容易藏污纳垢,越是耀眼的光,越刺得人睁不开眼。

数字终究只是虚浮的泡沫。

电影的质感,还是要从现实中挖掘,从再造现实的光影中呈现,以及,最终被独到的眼光所看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3-02-04 20:06
    您已点过赞
    每年都是快要死,但就是死不了,你解释一下吧。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