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当亲人在生命弥留之际,该如何选择? /

当亲人在生命弥留之际,该如何选择?

2022年底,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下,面对高龄重症肺炎患者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成为维持生命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气管插管的专业人员——麻醉医生首当其冲。

我是一名大三甲医院的麻醉医生,那段时间夜间值班,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ICU)、呼吸内科、心内科、肿瘤科都是需要气管插管的高发场所,以上各个科室呼叫我的电话,可谓是此起彼伏。

远的不说,2022年12月底,我值夜班就遇到五个患者需要气管插管。

第一个是急诊抢救室里的一个26岁的年轻女性,煤气自杀,来医院时呼吸心跳停止已达3个小时之久。但女孩的父亲,无法接受突然失去唯一挚爱的女儿这个残酷现实,非要选择继续抢救。

可患者已经死亡多时,牙关紧闭,气管插管根本无法进行。唯一的措施就是气管切开,但真的没有意义。经过我和急诊科医生共情式的反复解释后,女孩父亲最终做出了放弃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决定。

第二个是急诊抢救室里的一个78岁的老大爷,原来就有心脏病,加上此次感染新冠肺炎,心脏病加重,诱发室颤,心脏骤停。

虽然气管插管、除颤后给予心肺复苏长达一小时之久,但最终还是与世长辞。

第三个是呼吸科里的一个93岁高龄的老奶奶,也是感染新冠加上平时各种慢性病缠身。一切准备就绪后,家属最终放弃了气管插管。

第二天听呼吸科医生说,凌晨四点,老奶奶安安静静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没有接受过多的医疗有创干预,走的很安详。

第四个是脑外科重症监护室(ICU)里的一个73岁的老爷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半个月,一直是处于昏迷状态。经过深思熟虑后,三个子女还是放不下父亲。

老爷子气管导管已经严重变形,无法正常通气,只能更换气管导管后,继续用呼吸机维持其生命。

第五个是重症监护室(ICU)一个81岁肺癌晚期患者,已经带气管导管呼吸机维持呼吸一个多月了,再次给予更换气管导管,到最后一步只能选择气管切开。患者没有任何意识,一直靠各种营养液维持生命。

因为特殊的职业关系,除了需要手术的患者以外,麻醉医生外出气管插管的患者大多都是生命垂危、无法正常呼吸需要辅助通气的,尤其是重症监护室(ICU)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最多。

每次外出气管插管回来,我的心情都是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遇到年轻的生命因意外突然终止,永远离开深爱的亲人。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我最难以接受的。

外出气管插管,看到一个个临终的患者,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感叹生命的脆弱,感叹人生的短暂。每次去ICU给长期卧床的患者更换气管导管,心情非常复杂,无法用语言描述。

只要踏进ICU的大门,看到生活无法自理、全身插满各种管子、手足被束缚、不能进食、没有意识、长期卧床的那些老人,我的心情就特别压抑。

闲暇之余我甚至想,如果让我去ICU工作,我真的可能连三天都呆不下去。虽然从医多年,但我至今还是无法坦然接受那些生命垂危、全身赤裸插满各种管子、躺在重症监护室几个月的患者。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难道不放弃,

就能证明子女很爱他吗?

记得2022年国庆节值夜班时,我接到某好友电话,咨询自己年近90岁高龄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要不要选择气管切开?

好友的父亲因重病住在某知名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达半年,一直处在昏迷状态。全身插满各种管子,靠各种药物和营养液维持生命。

当时由于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家人无法与之见面。近半年来,只能托付给护工和ICU医护人员照顾。

但由于老人近90岁高龄,骨瘦如柴,再加上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老年痴呆,长期卧床,全身多处形成褥疮,多器官功能衰竭。

长期带气管导管用呼吸机,也不是办法。气管导管最长期限是14天,14天以后是选择气管切开还是放弃,最终选择权在于老人的子女。因为老人已经没有任何意识,无法开口说话,更无法左右自己的生命。

对好友而言,无论选择切或者不切,对父亲生命的挽留还是放弃,以后都可能会愧疚、会自责、会后悔。因为生命本身无法选择,父亲只有一个,一旦失去就是永远……

我经过深思熟虑后,结合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和对生命的感悟,又咨询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的专家后,最终给出了个人建议。当然,好友的父亲毕竟不是我自己的亲人,我只是从专业角度给出了自认为还算合理的建议。

一周后,好友再次打来电话,语气非常平和的告诉我,她最终听从了我的建议,没有给老人做气管切开,父亲在前一天晚上安静的离开了,连一句遗言都没有……

可他的父亲曾经在ICU住院半年,亲人不能陪伴其左右,天天只能面对冰冷的医疗机器,其中的痛苦只有病人自己能够体会……

在那将近180天里,老人家生命真正的意义何在?难道不放弃,就能证明子女很爱他吗?这可能只是子女单方面的内心自我认知。

子女的爱,难道就这样肤浅吗?通话结束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好友早一天咨询我,早做选择,是不是他最爱的父亲活着的时候就能少受一点痛苦?

当过度抢救

甚至“不到最后决不放弃”

遇到“不要做无谓抢救”

当亲人在生命弥留之际,到底该如何选择?这是一道人生最艰难、最痛苦的选择题。可偏偏这道选择题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都必须面对,都无法逃避。关于如何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不管如何选择,都没有是非对错。

可对于躺在病床上无法选择自己生死的亲人而言,如果用各种有创操作折磨得体无完肤、毫无尊严,他们又是否愿意呢?

为此,2022年6月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中,在“临终决定权”上做出了大胆突破,规定如果病人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深圳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该条例已经于202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毫无疑问,生前预嘱入法的重要意义在于临终抢救时,患者本人的自主决定权得到了法治保障。尽管老人已处于弥留之际,子女若不“尽力抢救”,对己怕留下遗憾,将来自责“是我害了老人”;对外则担心留下把柄,怕人说不孝、舍不得花钱。

倘若老人有多个子女,主张“放弃抢救”的子女以后可能受到其他子女的指责。受此影响,过度抢救,甚至“不到最后决不放弃”,就成为普遍现象。决定来自患者本人并得到法律的支持,家属将不再面临痛苦的两难选择。

生前预嘱入法,让医务人员也吃上了定心丸。生前预嘱具有法律效力后,医生在法律的框架下做出选择,将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医疗救治,思想上将不再顾虑重重。

有专家表示,生前预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也让老人的离世从“生死两相憾”变成“生死两相安”。当社会自发倡导、患者自行争取尊严死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时,通过立法赋权,患者对临终抢救的决定权就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生前预嘱也有助于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真心希望全国其它地区也能借鉴深圳模式,不断探索,让更多人选择生前预嘱让患者有权选择临终抢救方式,能够尽量减少痛苦、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这是何等的悲哀!”

可对于生前没有预嘱的患者而言,生命弥留之际又该如何选择?放弃还是继续抢救?决定权只能交给患者家属。

作为医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抢救患者。但受限于现有医疗技术,对于一些末期病症的抢救,大多努力也许最终只是徒劳。

目前中国现存的医疗制度就是,只要患者家属不放弃治,医务人员就必须给予继续抢救和治疗,哪怕明知是徒劳,哪怕没有任何意义。否则可能就会被患者家属扣上没有医德或见死不救的帽子……

记得有一次我周末外出学习,有医生病历分享自己医院一个86岁高龄的老人在两年之内连续做了四次肿瘤切除手术。讲课的教授点评时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他说:“对于癌症晚期患者,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不是在手术台上,就是在住院部放疗或者化疗,这是何等的悲哀!”

是的,这是多么的讽刺,又是多么的悲哀。难道癌症晚期的病人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吗?人生最后的时刻难道不能换个活法,把用来做无用治疗的钱省下来到处转转,多去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去完成曾经还未完成的心愿不好吗?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不是你的亲人,你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放在自己亲人身上试试。是的,站在医者的角度,对于生命弥留之际的患者,不做无谓的抢救对于病人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但如果是自己最亲的人又该怎么办?这就要看你到底是要亲人生命的长度还是要生命的宽度?有的人觉得只要亲人心跳还在,就说明还活着,心里就会舒坦一点,哪怕没有任何意识无法交流。

而大多数人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放弃抢救就是不孝,就会被周围亲朋好友指指点点,或者自己以后心里无法安宁。

是的,人都是有情感的,人都是社会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

难道看着医护人员给自己最亲的人全身插满数十种管子(包括气管导管、外周静脉输液管,动脑测压管、胃管、尿管、颈内静脉或股静脉输液管、颅内测压管、胸腹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等)就是所谓的孝道吗?

如果这些就是所谓的孝道,如果每个人都有机会去ICU多看看那些长期卧床导致全身多处褥疮,没有任何意识的病人,思想深处关于孝道的想法可能会有所改变。

当亲人身在生命弥留之际,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多抽时间陪亲人度过最后时刻。

2、让亲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仔细听亲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尽最大努力协助亲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帮亲人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6、临终前紧紧握住亲人的手,直到他们安详地闭上眼睛,不再呼吸……

生是死的开始,死为生之终结。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是无法逃避的。

有时候,告别,也许才是最深情的告白。放手,也许才是最深刻的挽留。

当亲人在生命弥留之际,选择放弃有创治疗和无谓的抢救,让其有尊严、无痛苦的离开,也许才是最好的尊重,才是最大的“孝道”!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3-02-02 10:13
    您已点过赞
    当亲人在生命弥留之际,选择放弃有创治疗和无谓的抢救,让其有尊严、无痛苦的离开,也许才是最好的尊重,才是最大的“孝道”!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