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看不懂拥抱,就看不懂俄亥俄州的喧闹 /

看不懂拥抱,就看不懂俄亥俄州的喧闹

1

2月8日,泽连斯基访问英国,在泽连斯基和苏纳克的新闻发布会上,当轮到一名BBC乌克兰语组女记者提问时,她表示祝贺泽伦斯基抵达伦敦,并补充说她非常想拥抱他,但出于安全原因不能这样做。

泽连斯基立即打消记者的疑虑,从讲台上走下来,给了BBC记者一个深情的拥抱。全场人都开心地笑了,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记者在西方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尤其以故意刁难而著称。

这在欧美国家都是很正常的。

假如总统或首相受不了记者的刁难,让工作人员把记者请出去,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小布什总统当年在伊拉克召开记者会时,还有人向他扔鞋呢。

泽连斯基的这一个拥抱,本身就是对这个女记者的鼓励。

形象地说明了,既然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的各种出招你都要学会接招,

当然如果受不了记者的过度干扰和刁难,把记者请出去的做法也并不鲜见。

记者能在总统或州长面前提各种刁钻问题,出各种难对付的招,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性的体现。

美国援助乌克兰也是一样。

实际上,美国国内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愿意费那么大力气援助乌克兰。就像按照很多中国人的思维,“有那么多钱,好好把国内的基础设施整顿整顿不好吗?你看看纽约地铁都破成啥样了”

问题是美国是当前全球秩序的领导者,既然是领导者,它就不可能总想着自己一家的事,乌克兰遭到俄罗斯的打击,美国就有义务去援助。

(你以为美国抱着所谓“打代理人战争”的不良想法,才去援助的。事实上,美国国内就有很多人比你还反对援助乌克兰,作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大国,美国作出这个决定本身就要顶住国内反对派的压力)

相反,目前的形势是泽连斯基有点赖上美国的意思,不断要求拜登政府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

至于切尔诺贝利,这场发生在乌克兰的巨大灾难,连泽连斯基本人都不认为是什么帝国主义的阴谋。

大量史料和档案表明,这确实是人为疏忽和管理不当,造成的本可以避免的灾难。

2

而俄亥俄州的事情是这样的。

2月3日晚上大概9点,一辆货运火车在俄亥俄州东部,靠近宾夕法尼亚州的地方发生脱轨事故。

火车脱轨在美国老旧的铁路系统面前,都已经不算是什么大新闻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火车转载的货物。

根据美联社的消息,火车一共150节车厢,141节装载了货物,其中20节装的是有害物质(hazardous materials),定义是”可燃易燃,或者对环境有危害“。14节车厢里装的是氯乙烯,这种原料常被用来制造PVC塑料,但也有明确的致癌风险,致癌危险性介于杀虫剂和氨气与天然气之间。脱轨的是其中的50节车厢,10节装有有害物质,5节是氯乙烯。

3一方面,这些有害物质的存在,以及其他可能运载的物品,让消防员们不敢轻易上前灭火。美联社说在有些区域,他们在使用无人系统进行灭火。另外,当地的气温极低,夜间可达约零下13度,水容易结冰。

然后在周一,当地的工作人员在装氯乙烯的五节车厢上戳了几个洞,让它们缓慢地排放出来,一把火把它给烧了。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决定,氯乙烯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沸点大概在零下10几度,和当地的最低气温差不多。没有查到当时的氯乙烯是什么状态。从排放到”沟渠“的这个描述来看,推测是液体(但不排除是比空气重的气体)。那么倘若气温稍有回升,液体状态的氯乙烯就可能沸腾变成气体,进入到大气中。而吸入氯乙烯,有致癌风险。

所以当地政府管整个过程叫”可控的燃烧“,也说类似的做法,之前也做过。几个小时后,这些化学物品就被处理完了。网络上看到的很多浓烟冲天的照片,大部分来自这个过程。

当地对现场的封锁,以及对记者的逮捕也确有其事。一个人在事发现场被捕,说是在路障周围走动。发言人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出现在附近,毕竟到处都是有害气体。也确实有一名记者被逮捕,但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当地其实正在做一个新闻发布会介绍情况,州长正在讲话,记者在边上做报道,然后周围人抱怨他的声音太响……

后来工作人员过来请他不要再说话,记者拒绝,双方就发生了冲突……所以与其说不让记者报道这个新闻,不如说不让记者影响到领导讲话……

当然,这名记者也有理由的。本来,州长预定3点发布讲话,结果因其他事情推迟到了5点。而5点正好是该记者的直播节目播出时间,

州长的记者会延迟,导致该记者也得跟着加班加点赶节目。

因此,该记者有点心怀不满,在发布会现场大肆的提问和高分贝的音量,使得周围人产生了抱怨心态,这种情况下,州长就让工作人员把该记者请出去了。

这才是俄亥俄州记者被制止报道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某察者网所说的那样。

当然,嘲笑美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的崛起就伴随着欧陆老贵族们的嘲笑。

狂飙突进的年代,马克吐温这些作家也毫不留情地以辛辣的笔调嘲讽美国,

好莱坞电影里,美国导演也不遗余力地嘲讽美国。

嘲笑是容易的,准确地作出判断则很难。过去二十多年来,应该说我们一直在误判美国。

就是近两年,不少专家说美国创新力已经下滑云云,但ChatGPT的火爆,又一次证明这些专家的严重误判。

3

美国的公共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这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了,美国民众当然也知道,但他们就是不愿意政府乱花钱去翻修基础设施。

尤其是铁路这种本来就应该淘汰的交通设施,在美国民众看来,再往里面砸钱去翻修完全是浪费钱。

马斯克正在搞的超级高铁(Hyperloop计划),虽然不一定能成功,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国人对解决问题的看法。

美国人擅长跳出既定框架解决问题,

如果不是这样,18世纪中后期时,美国也很难从大英帝国眼皮底下求得独立;20世纪中期,美国也很难稳步而又坚定地全面超越曾经的老大英国。

(这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后发国家全面超过老牌强国,而没有发生冲突和战争的例子。美国和平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第一的例子,最好地证明了“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不可打破的。最关键的,还是看该国的民众是否具备理性精神,是否有一种对极端思潮免疫的社会运行体制)

领导者从来就不是不需要付出的,相反,它比谁付出的都要多。

这就是为何,二战后的英国审时度势,半推半就下主动放弃对殖民地的统治,

因为随着二战后的独立浪潮和全球科技、产业分工的日益细密,领导全球秩序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付出的越来越多。

我们中国一直强调韬光养晦,其实,英国的考量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面的韬光养晦。

其实基础设施这种事咋说呢,有点像是在大象身上找虱子。

从来没有人说美国是完美的,正因如此,美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机制,保障自身的健康运行

这种健康运行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美国它很难被社会主义思潮所影响。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包括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日本的幸德秋水,很早就开展社会主义活动,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甚至多次谋划刺杀天皇。

而只有美国,尽管拥有当时资本主义世界规模最大的工人群体,却始终对社会主义思潮不感兴趣。

美国民众看待问题的思维是创新型思维,当然,美国的基础设施老旧确实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无论将来谁能牢牢掌控全球化的领导权,中美两个大国都不能陷入“比烂”的发展思维。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之间应该多看对方的优点和长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