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内心有伤的人不妨看看狄更斯《双城记》 /

内心有伤的人不妨看看狄更斯《双城记》

1856年,狄更斯和家人朋友出演了一场舞台剧,剧名叫《冰海深处》。

剧中的主人公,惨遭自己心爱的姑娘无情抛弃,却在后来的一次北极探险中,为拯救情敌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狄更斯被主人公的仁爱之心狠狠击中,当即决定以他为原型创作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就是后来的《双城记》。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故事曲折离奇,情节惊心动魄,堪称狄更斯的“巅峰之作”。

宋兆霖先生在翻译此书时,不禁感慨:“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书中,法国贵族犯下的一个恶行,把两代人、三个家庭的命运搅得天翻地覆。

霸权欺凌之下,受害者们家破人亡,他们或深陷牢狱苦苦挣扎,或隐姓埋名忍辱负重。

然而,伤痛深埋于心的他们,却在复仇之机摆在面前的时候,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正是这些不同的选择,让每个人都有了迥异的结局。

1

装满仇恨的内心

是世上最大的监狱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贵族暴虐成性,平民苦不堪言,一场革命风暴隐隐酝酿。

巴黎的一家小酒馆里,时常有革命党人来来往往,秘密交换重要情报。

小酒馆的女主人德法尔热,精明果敢,几乎参加了所有的革命事件,人称“复仇女神”。

每天她都端坐在柜台,暗中观察着身边的一切,把所有罪恶的行为和施暴贵族的姓名,一一编织进毛衣里。

革命行动一发起,她便立刻放下活计,拿起斧头,带着妇女们冲在最前面。

在一次起义中,革命党人抓到了一个贵族管家。

管家受命于埃弗瑞蒙德家族,但家族人丁凋零,仅剩一个后人达尔奈。

收到消息,达尔奈从英国匆匆赶回,但他刚踏入法国地界,便被逮捕入狱。

德法尔热找到一纸状书,以草芥人命为由,把达尔奈告上法庭。

这纸状书,揭露了一个尘封多年的惊心旧案,控告者字字泣血,直言“控告至埃弗瑞蒙德家族最后一人”。

原来,埃弗瑞蒙德侯爵的弟弟曾看上了一位美貌少妇,把她强掳回家。

少妇宁死不从,侯爵便想出恶毒的法子,折磨死她的丈夫,杀死她的弟弟。

年迈的父亲没扛过接二连三的打击,一病不起。

少妇也变得疯疯癫癫,在绝望中死去。

转瞬之间,一个家庭支离破碎,而罪魁祸首却凭着显赫的权势,依旧逍遥法外。

没人知道的是,少妇还有个妹妹,在最后关头被偷偷送走。

也没人知道,这位幸存者便是德法尔热,她从未忘记过这血海深仇,时刻伺机报复。

状书念完,评审团一致通过,达尔奈当庭被判死刑。

成功把达尔奈推上断头台,德法尔热犹不满意。

她私下安排人手作伪证,计划以意图劫狱的罪名,控告达尔奈一家。

她痛恨地道:“埃弗瑞蒙德家的人必须斩尽杀绝,他的老婆、孩子都得跟他一样,不能放过。”

一切安排妥当,她前往达尔奈家打探消息,却被看守的女仆拦住去路。

两人激烈争执,手枪意外走火,她躲闪不及,中弹身亡。

德法尔热的行为看似疯狂,但在今天仍有无数人像她一样,自愿成为仇恨的囚徒:

职场中吃的亏,落得两败俱伤也要讨回公道;情场上受的骗,宁愿玉石俱焚也要如数奉还。

殊不知,你把泥巴丢向别人,弄脏的却是自己的手。

就像大仲马说的:

仇恨使人盲目,凡是泄恨报仇的人,最后都有可能是自己喝下苦酒。

仇恨如烈火,若不熄灭,只会把心灵烧成焦炭,把灵魂化为熔浆。

内心装满仇恨,人生便如同烈火燎原,寸草不生。

2

放下

是打开痛苦牢笼的钥匙

德法尔热在成为革命者之前,曾在一位医生家当仆人,这位医生叫马奈特。

马奈特医生事业有成,女儿孝顺,日子平静幸福。

没人想得到,他曾无辜被囚禁在巴士底狱,苦熬18年才得以解脱。

长期的牢狱生活,掏空了他的身体,扭曲了他的灵魂,把他变成没有自我的“北楼105号犯人”。

直到恶人倒台,马奈特才觅得良机,被救出牢狱。

女儿露西从伦敦奔赴巴黎,接出狱的父亲回家精心照料。

返程中,露西与法国青年达尔奈相识,两人志趣相投,越走越近,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一天,达尔奈上门求娶露西。

为了获得马奈特的支持,达尔奈坦白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把自己的过往和盘托出。

原来,达尔奈是法国埃弗瑞蒙德侯爵的继承人,但他以自己的家族为耻,甘愿放弃一切,到英国重新开始。

此言一出,马奈特险些当场失态。

他做梦也没想到,女儿的爱人,居然是自己仇人的后代!

当年的强掳少妇事件中,埃弗瑞蒙德侯爵曾逼迫马奈特出诊,为精神失常的少妇看病。

在出诊中,他目睹贵族虐杀平民,视人命如草芥。

马奈特抵不过良心的煎熬,写信向宫廷举报了侯爵的恶行。

但是,这封举报信刚送出去,就落到了侯爵手中。

侯爵伪造了一张逮捕令,秘密将马奈特投入巴士底狱,生生把好人变成了囚犯。

再次听到始作俑者的名字,马奈特大受刺激。

摆在他面前的两难抉择,是坚持内心的仇恨,还是选择女儿的幸福?

他陷入混沌之中,没日没夜地把自己关在房间,整整九天九夜后才清醒过来。

经过痛苦的挣扎,马奈特终于下定决心。

他说:

不论是新仇还是旧怨,为了她的缘故,全都可以一笔勾销。她是我的一切,比起她来,苦难算不了什么,蒙冤也算不了什么。

从那天起,马奈特彻底挣脱了痛苦的囚笼。

他的生命中少了一个仇人,多了一个对他敬爱有加的女婿。

王尔德有句话说得好:

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一些人。

因为,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

对别人的怨恨,就像心中的一根刺,你陷得越深,就被扎得越疼。

等到被刺得鲜血淋漓,才蓦然发现,导致痛苦的根源,不是别人给的伤,而是心中埋的恨。

怨恨的刺不除,内心的伤疤只会日渐溃烂,难以愈合。

拔刺的过程虽然痛苦,但一旦咬牙挺过,便能迎来新生。

心中的怨恨,唯有宽恕方能化解,痛苦的牢笼,唯有放下才能打开。

3

仇恨不能当战衣

仁爱方能做铠甲

《双城记》里,有个人跟达尔奈长得十分像,名叫卡顿,是一位律师助理。

卡顿长相俊朗,但不修边幅,整日头发蓬乱,穿着邋遢。

每天晚上,他沉迷酒精长醉不醒,白天醒来也只能在法庭上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少有人知道的是,他其实才华出众,不仅知识渊博,文采也远超旁人。

但他却毫不上进,情愿替别人梳理案情,撰写材料,把工作成果拱手让人。

他经常说:“我是个失意的苦工,我不关心世上的任何人,世上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

卡顿稀里糊涂地挥霍着生命,直到他遇到了露西。

一次庭审中,卡顿作为辩护方,为遭人诬告的达尔奈赢下了官司,也对证人席的露西一见钟情。

然而,此时露西心中的位置,早已被达尔奈占据。

得知这个事实,卡顿心中对达尔奈又妒又恨,他曾当面直言对达尔奈的不喜,甚至不愿承认两人有着相似的脸庞。

无数个凄凉的拂晓,他独自徘徊在露西家门外;无数个醉酒的夜晚,他枯坐在围墙边等待黎明。

有一天,卡顿终于鼓起勇气,向露西表白。

可他并不愿横刀夺爱,而是对露西说:

“回应我的感情,只会把你引向不幸的境地,给你带来悲伤和悔恨,使你丢尽脸面。

我很清楚,你对我绝无柔情可言,我并没有任何企求,只愿你能幸福。”

放下这爱而不得的执念,卡顿感觉自己枯竭的内心有了新的变化。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尝试戒掉过度依赖的酒精,改变放浪形骸的恶习。

他也开始丢掉嫉恨,慢慢认可达尔奈这个朋友,在达尔奈和露西结婚后,他又全心爱护他们的孩子。

后来,达尔奈因为上一代的恩怨被判死刑。

听到消息的卡顿,快马加鞭从伦敦赶赴巴黎。

他帮露西出谋划策,陪马奈特到处奔走,找寻一切可以解救达尔奈的机会。

一无所获之后,卡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与密探达成协议,让密探在达尔奈行刑的前夕,将自己带进监狱。

昏暗的牢房中,卡顿将达尔奈迷晕,迅速把两人的衣物调换。

瞒着所有人,他竟下定决心,要替达尔奈去死!

行刑的路上,卡顿对自己说:

“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的休息。”

巴金曾感叹:

多年以来,那个为别人的幸福毅然走上断头台的英国人,像一位老朋友时时鞭笞激励着我,让我明白怎样使自己的生命闪光。

趟过人生的大河,没人躲得过别人泼来的脏水;走过人生的岩洞,也没人避得开命运倒下的石灰。

有多少人,在怨恨的痛苦中耗尽一生,才终于明白:

恨不止恨,唯爱能止。

把怨恨装入内心,人生便暗无天日;把仁爱请进心灵,生命才能熠熠生辉。

内心的光辉再微弱,也能撕破黑暗的禁锢,助我们除去满面污泥,扫去一身尘埃。

仁爱的力量再渺小,也能挣脱仇恨的枷锁,让我们和痛苦告别,与自己和解。

4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双城记》开头的这段话,预示了大时代的变迁,也暗含了小人物的命运。

故事的最后,德法尔热夫人在仇恨中走向绝路,马奈特医生在痛苦中选择宽恕,而卡顿付出生命完成了自我救赎。

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心中有恨,惩罚的并不是别人;放下伤痛,放过的其实是自己。

一念执着,万般皆苦,一念放下,天地皆宽。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