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暮色将尽》:老年生活——在平静中凋零 /

《暮色将尽》:老年生活——在平静中凋零

“一本讲老年的书并不一定要以呜咽收场,当然也不可能锣鼓喧天。”这是作者戴安娜·阿西尔在写作这本书最后一章节时的开端,既是对这本书整体基调的概括,也是她老年生活的原貌。

《暮色将尽》是一本关于老年女性的书,其独特性在于这是出自一个一生未婚的杰出女编辑讲述自己的老年生活的故事,记录自己生命凋零的过程,给走在这条路上的后来者点上一盏灯,不必在孤独、恐慌中摸黑前行。戴安娜说她阅读大量的书籍,就是为了体验别人的生活方式;而她写下此书,也是想让读者感受她的老年生活,看到另一种生命凋零的方式。

个体长大、出生、生儿育女、凋零死亡让位给后来者。不管人类做着怎样的白日梦,也无法幸免这样的命运。当然,我们想要尽量演唱凋零过程,以至于有时候凋零甚至比成长所经历的时间还长,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什么,如何能尽力过好这一凋零的时光,确实值得深思。现在有这么多关于保持青春的书,还有很多有关生儿育女详尽的、实验性的经验分享,但是关于凋零的纪录却不多见。而我,正行走在这一凋零的路程当中,我的神经刚经历了小狗事件和树蕨事件,倍感痛楚,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不由我来记录?”因此,我写了这本书。

一年前,曾经有一位朋友在聚餐时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身边有晚年过得很幸福的老年人吗?一起用餐的四人都给了否定的答案。难道老年人只能是在惨白、无聊、孤独的生活中等待灯枯油尽吗?为什么生命的最后一程不能同样充满色彩与活力?戴安娜的故事给予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

为什么不结婚?

戴安娜并不是一个天生的不婚主义者,事实上她还曾订过婚,不顾家人反对,要嫁给保罗(初恋对象),那时她觉得爱情就等于婚姻,并深信一旦嫁给所爱的人,她必将在有生之年对他忠贞不贰。但最后保罗出轨了,并抛弃了她,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女人其实也能不谈爱,仅仅因性就可以燃烧。从保罗事件中恢复过来后,她又谈了两次深切、“致命”的恋爱,但最后都以痛苦收场,即便如此,她依然渴望爱情。出于自我保护,不再经历爱情带来的痛苦与背叛,她选择了不婚。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戴安娜是那个时代极少数清醒而坚定地以践行自我为人生首位的女性,她称其为“自私”,而婚姻和生育会带来自我冲突,因为自我的人会把“自我感受”放在首位,她因此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事实并非如此,她低估了自己的潜能。

不婚主义让戴安娜在两性关系中似乎更自由、纯碎,她44岁时遇到巴里,仅仅因为喜欢,而且身体彼此吸引,却完全没有结婚的念头,便开启了长达八年的恋人关系,彼此除了带给对方快乐之外,互不索取。正如她在书中所描述的那般:

我想很少有一种男女关系能像我们头八年那样既快乐,同时还能做到相互不索取。并且,这种彼此不索取的关系还快乐地持续了四十多年!

巴里之后,她60多岁时遇到了生命中最后一个性伴侣萨姆,两人也有长达约八年的亲密关系,但老年人的恋爱或许比较克制,他们更像“一周”恋人,因为他们大约每周只见一次。八年后,这段关系温和地走到终点,同样的洒脱和干脆利落。

戴安娜在与巴里结束情人关系做回朋友后,两人开启合租生活,她虽然是一个以践行自我为人生首位的人,但是在巴里因为前列腺问题陷入“必须照顾”的情形之中时,她承担起了妻子的角色,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和外出,直到他去世。确实,她们在一起的模样,真的就是一对夫妻,只是没有那一纸证书。

所以抛开财产保障问题,婚姻的意义是什么?无论结婚与否,两个人出于相爱在一起共同生活,从爱里就会生长出责任和义务,彼此相互照顾、扶持。我唯一想到的理由是为了一个稳定、有秩序的社会,因为以家庭为单位更方便政府管理。

不婚主义者的老年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开创事业第二春

衰老和死亡是每个人必须走向的生命终点,但人们为何如此害怕,甚至不愿提及?除了不得不向还没有享受够的生活以及所爱的人说再见,还因为生命凋零的过程充满了无意义感,步入老年,人完成了他的社会职责,退出社会主流舞台,让位于年轻人,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没有价值的人”,他如何有意义的度过这漫长的老年时光?需要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寻找方向。但现实是大多数老年人除了含饴弄孙、小区遛弯、跳个广场舞之外,便没有更加积极和有意义的老年退休生活了。但在戴安娜身上,我看到了人不管处于哪个生命阶段,都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她传达出的精神是只要生命不止,她就不会停止对生命的探索与价值创造。

戴安娜是其创办的出版社的一名知名文学编辑,有着敏锐的文学判断力和眼光,76岁退休后,她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人生课堂》合集以及《长书当诉》、《未经删节》、《昨日清晨》、《暮色将尽》等多部回忆录,并获得科斯塔传记奖等诸多奖项。除了开展文学创作之外,她还学习绘画、园艺以及放弃阅读小说转向非小说阅读领域;而且,她还当起了“妻子”的角色,照顾曾经的恋人现在的合租室友巴里。瞧,这退休生活多么忙碌、充实,饱含生命的价值。

30年后,如果我能顺利活到退休的年纪,我希望我也能有这样的生命力,用尽余生,过好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坦然面对死亡,祈求轻松辞世

人活到了一定岁数,就无法逃避死亡,当那一天来临时,人们所希望的,无非是最后一刻能待在自己家中,身边陪伴着自己爱和信任的人。但是对于一生未婚没有子女的戴安娜来说,这种期待是奢望。这也是大多数不婚主义者且无子女的老人必须面对的现实,未来可能需要独自一人孤独的走向生命终点,没有亲人送别的花圈和吊唁,墓碑无人来缅怀,也不会有人时常想念,彷佛从未来过这个世界。

戴安娜关于死亡的思考,在书中她花了两大章节来阐述。他们家族有长寿基因,且死亡的过程都没有很煎熬,这让她很放心,因为她继承了轻松辞世的很大可能性。她能以合理的态度面对死亡,并不担心死亡的到来,唯一担心的是身体逐渐失灵。她没有子女照顾,最亲近的家人也都先她离去,也没有钱请看护,虽然是业界令人瞩目的编辑,但身处的时代决定了女性的地位和收入非常低,到了70多岁,仍未能在伦敦买到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以至于当90多岁高龄的母亲需要人照顾时,她只能每周3/4往返于诺福克和伦敦两地,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所以,一旦自己身体失灵,需要有人照顾,她很可能最后就得住进老人病房。

面对死亡最好的方式就是拒绝想象,该来的总会来,既已做好准备,那就轻松过好余下的日子,每过一天,都是你赚到的。

幸运的是,如果一个景象太过灰暗,人的脑子往往会本能地拒绝想象。也不是刻意不想,而是无法想。不管会发生什么,都必须经历,所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现在,我已周密评估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看起来也就是这样了吧。最后的悲惨岁月,大概几周或几个月(希望不是几年!)无法照顾自己,这种日子如此不快,怎么度过又有什么关系。

戴安娜活成了很多女性艳羡的模样,她的人生经历鼓舞女性应该勇于追求自由、独立,活出本色。她于2019年1月在伦敦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终年101岁,感谢她将其生命凋零的过程记录下来,她说自己写的书没有一本涉及很深的层次,所有书都能轻松看待,我想是因为她始终以轻松的方式面对人生,没有赋予它沉重的压力。人啊,不要给自己“添加”悲愁色彩,所有幸事中最幸运者莫过于天性达观,轻松走完一生有何不好?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