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中国强,日本就是妾 中国弱,日本就是贼 /

中国强,日本就是妾 中国弱,日本就是贼

这么多历史,这么多的教训,我们到底有没有吸取并改正呢?相信清楚中日两国关系历史的人都明白东亚大陆上的秩序应该是由谁主导,处于国家民族利益的站位,我们年轻人到底应该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去实现,唐朝时候对日关系;明朝时候对日原则;清朝时候对日外交,中日之间的关系因国家实力变化而变化,每一个炎黄子孙应永远记住。

中日关系变化历史

为什么中国如此一个大国要专门去研究和日本如何相处呢?这其实的因为自19世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对我们国家民族连续造成的伤害之大亘古未有,引得我国民众对于日本以及日本附属文化产品的愤恨到现在都没有消失,中国如何摆正在东亚的位置,首先要了解和处理好的就是中日关系。

历史关系的角度上来说,日本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亚洲各国的母文化,日韩越南则是子文化。早在2000年前的秦朝开始就有了交流,那个时候的神话传说对于日本三岛的定位是“去大汉以东20000余里”,这个估计可能有些错误,虽然没有2万里,但海上路途至少也是2千里。

唐朝中华文化鼎盛,引得万国来朝,其中最积极的就是日本,大量遣唐使来到中国进行文化复制,从此中国农业、医学、文学、舞蹈学、音乐学、建筑学、服装学……东传日本,日本经过数百年的消化与融合,在宋朝之后俨然一副中华文化传人做派,到了元明交替之时,甚至打起了占据中国的野心。

14世纪开始日本诸侯内战之中的败亡分子流落海上,中国元末农民起义军失败者也流亡海上,二者一结合就变成了危害明朝东南海疆二百余年之久的“倭寇”。倭寇问题一直到嘉靖年间出现了戚继光才解决,中日之间甚至在朝鲜半岛上爆发了几十万人级别的大战,万历时代的中国军人以2万多人硬抗14万日本统一之后的百战之军,以完胜日本打掉了日本人的野心。

明朝摧毁日本人的野心之后,日本人开始选择臣服,始终对中华保持朝贡。到19世纪中叶,东方中日等国集体遭受西方国家侵略危机的时候,日本人在不平等条约的重压之下开始实行改革,明治维新让日本人从封建制度改革成为了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现代化的武器和生产力,与洋务运动之中的中国发展一度持平。

后来他们全力学习西方文化,摆脱自己亚洲国家的身份,一心一意想靠着侵略亚洲兄弟国家发家致富最后称霸东亚,所以在1894年的时候对中国发动了海战和陆战。作为战胜国,日本从中国赚得了2亿3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之后中日关系就是以日本为主导了,中国开始反向学习日本。

戴季陶先生真见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留学生纷纷放弃欧美前往日本,一则是因为赔款经济限制,二则是真实的想要学习对手以出奇制胜。当时每年中国都有上千留学生或官费或自费前往,而戴季陶先生就是这芸芸学子之中的一员。他从1905年前往日本大学读书学习,他所为之事并不是个人镀金,而是国家民族之未来。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刻的认识了日本这个新兴的强国,发现了国家战胜的本质,经过23年的努力在回国之后的1928年出版了《日本论》一书,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还是破天荒的头一回,因为自前清甲午年流行留学日本30多年以来,留学人数前后累计数万人,但唯有戴季陶写下了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恢弘著作。

他亲身经历了日本改革之后的变化,往上接触了日本天皇和众多权臣大名,往下与日本浪人地痞流氓乞丐把酒言欢,这些亲身经历统合成为了这本完整系列的书籍。他对于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结合过往千年历史和当下局面总结出来了“中国强,日本就是妾;中国弱,日本就贼”这样的观点,这在当时“崇洋媚外”的风气之下实在是让人振聋发聩。

实际上的中日关系也正如他所言,古代中国强大的时候,日本人就伏低做小接受中国册封,以朝贡学习大国的名义将中国一切照搬过去。但等到日本人经过变法图强之后就会迫不及待的侵略中国,蚕食中国土地,想要将中国名号和中国历史据为己有。

但等到中国人觉醒反攻日本战败之后,他们又会装成一幅楚楚可怜的样子,希望得到大国的原谅,开始求情说大家都在东亚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可是近代历史之中他一有机会就会像发疯一样的掠夺中国财富资源,杀害中国民众消灭中国历史文化,一旦发现野心不能实现就开始蛰伏等待机会,祈求大国宽恕。

乱世已经过去,肚子已经吃饱。所以很多人也开始俨然以天朝大国之人自居,觉得不应该一直仇视日本人,要学会宽恕。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弥补,和平年代到底是怎么来的,难道真的要重新经历一遍才能让这些人记住教训吗?一旦这些记不住教训的人占了上风,那只怕中日强弱妾贼关系又要重演了。

结语

如何处理好如今的中日关系,乃至于和亚洲各国的关系,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一直保持我们国家的强大,只有这样我们后代才不会遭受制裁、掠夺、打压。强国强军道路一刻都不能停止,居安思危必须要印刷到每个中国人的教材之中,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的这种意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