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购物 /
  3. “章鱼拿铁”事件,正在恶心中国年轻人 /

全网疯传的“章鱼拿铁”事件,正在恶心中国年轻人

前段时间,热搜上挂着这样一个词条:“章鱼拿铁”。

点进去一看,爱吃章鱼的和爱喝咖啡的,都同时沉默了。

这是厦门一家咖啡厅新推出的一道网红美食

一只硕大的、看上去肉质肥美的章鱼,浸泡在一杯加满了冰块的拿铁咖啡里。

这离谱的搭配,让人实在难以想象它的味道,总感觉多看几秒,就能听到克苏鲁大人的低语了。

和“章鱼拿铁”同时火出圈的,还有杭州一家咖啡厅推出的,每天限量6杯的“皮蛋咖啡”。

一杯皮蛋咖啡,需要两个皮蛋,其中一个事先捣碎,随即加入牛奶和咖啡液。

最后再放一个完整的皮蛋在上面,可谓是用料丰富。

口味嘛,据喝过的人所描述:“能看,能闻,但喝一口就会吐。

现在的网红美食,已经演变得越来越离谱,为了噱头,渐渐超出了正常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了。

比如,走猎奇混搭路线,强行将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食材堆砌在一起(电视剧),炮制出荒谬的产物:

有在杯底放满了鲜红咸香的腐乳,上面倒满了苦涩的咖啡,感觉喝一口就能原地升天的“腐乳咖啡”;

有将生蚝浸满了咖啡浓缩液,再倒入混合了冰块与柠檬汁的气泡水中,充满了海鲜气息的“蚝苦冰美式”;

有一口大蒜一口咖啡,香气充斥了整个口腔,快活似神仙的“大蒜咖啡”;

还有酸菜、咖啡、冰块完美融合,让人一秒上头的“酸菜咖啡”;

不差钱的,还能在咖啡店里享用一杯盖满了三文鱼、北极贝、甜虾、芥末的“三文鱼美式”......

比如,走地方特调路线,将当地的特色美食,和咖啡混合在一起整出新活来:

有先来喝点酸的开开胃,酸到极致与苦到极致的完美融合“山西老陈醋美式”;

有让人瞳孔地震,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味的“长沙臭豆腐拿铁”;

有蛋白质与碳水的优雅碰撞,咸甜可口的“苏州红烧肉拿铁”;

还有牛肉丸裹满了辣椒面,粘上稀奶油,浓郁沙茶酱混合着咖啡的“潮汕牛肉丸咖啡”;

更有令广东人震怒,下一秒就要掀桌的“肠粉咖啡”......

再比如,走新中式路线,将原本西式的咖啡进行本土化改良,摇身一变成中国人熟悉的味道:

有看上去就特别养生的“藿香正气水冰美式”;

有看上去是咸口的,其实是甜口加苦口的“豆腐脑拿铁”;

还有将国民女神的香辣风味与香浓咖啡无缝衔接的“老干妈拿铁”......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商家做不到,单拎出来都很好吃的食物,却被他们糟蹋得体无完肤。

表面上是为了“创新”,其实不过是想用毫无底线的手段,吸引流量、博人眼球罢了。

当网红、游客们被照片吸引而去,跟风拍照打卡之后,这些所谓的“网红美食”,是会被吃掉还是扔掉?我们无从得知。

除了离谱黑暗的奇葩搭配,用来装网红美食的容器也是商家疯狂收割韭菜的利器之一。

比如最近很火的“竹筒奶茶”,在全国各地的景区里,如雨后春笋般流行开来,几乎人手一罐。

它的内里很简单,就是普通的茶水,上面挤点雪顶稀奶油,再撒上一些草莓干蔓越莓干抹茶粉之类的装饰。

装在一个古香古色的竹筒里,就可以卖到28~35元不等。

据杭州西湖边的一家卖竹筒奶茶的小哥透露:

生意好的时候,游客基本需要排上1个多小时的队才能买到,商家一天能卖出2万杯。

而那些拍照、喝完后就没有了利用价值的竹筒,归宿大多都是景区的垃圾桶。

有大妈专门去捡那些竹筒,在河边简单地清洗一下,就回收了起来,令人不得不浮想联翩。

还有称自己喝完的竹筒,揭开表层的贴纸发现里面还有一层贴纸,疑似是回收利用的。

预算更足点的,还可以去买“春天的第一杯鲜花奶茶”。

在奶茶杯外面装饰一圈鲜花,就可以卖到129一杯,可谓是“浪漫至死不渝”。

还有网红餐厅里的“痰盂美食”,把食物从水瓢中扒拉到痰盂内搅拌,几秒钟之后就成了一道菜。

我合理怀疑,这样子的摆盘真的会让人有食欲吗?

更有短视频带火的“铁锹海鲜”,直接像分猪食一样,一把子倒在桌子上。

据吃过的小伙伴吐槽:价格贵、看起来不卫生,一眼看过去都是玉米和青菜,海鲜寥寥无几,吃一次就不会再去了。

你说将食物创新,有问题吗?没问题。

但关键是,这种所谓的“创新”营销手段,在这个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时代,助长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食物的评判标准,不再是好吃与否,更重要的是要吸引眼球、要出片。

这些为了拍照打卡而生的畸形产物,既浪费了食物原本应有的美味,又把价格提高到了与之不相配的程度。

网红赚得了流量,商家得到了关注度,而受害的,只有那些掏空了钱包跟风,却只吃到了一嘴古怪滋味的普通人。

也许你会对这些“网红美食”嗤之以鼻,不相信真的有人会去购买这种明摆着就不好吃的东西。

但事实上,你低估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群体迎合”,与之相对的叫“群体排斥”。

商家们深谙这两个概念,并据此制定出一系列营销策略,利用年轻人的盲从来推广自己的产品。

《迷恋》一书中,美国营销界的大佬莎莉·霍格斯黑德就提到了“野格酒”的营销手法。

又苦又涩的野格酒难喝到什么程度呢?

有人说它尝起来就像咳嗽药,有人说像黑色甘草汁,更有人将它比作一杯掺了煤油的电池酸液。

但这样难喝的野格酒,却是世界上销量最好的烈酒之一。为什么?

1878年,野格酒诞生于德国,是当时的猎人们用来狩猎驱寒的,二战期间还用于作为受伤士兵的麻醉剂。

1985年,美国市场营销人员把野格酒引进了美国,但当时销量并不高,毕竟味道摆在那里。

但后来,一份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大肆抨击这款酒,说它不但味道恐怖,还含有一些违禁药物。

营销人员不但没有制止这篇文章的传播,反而将它复印了几百份,贴在全国的各大学酒吧。

从那以后,“野格酒”就在大学生群体之间流行开来:

“恐怖”的味道、神秘的配方、机油一样的颜色、商标上的鹿头和十字架,都赋予了这款酒一种“反叛感”、“硬汉感”。

广告海报上,一个男人皱着眉头一脸痛苦地喝下一杯野格酒的画面,反而更刺激了大学生们的好奇心和跟风心理。

就像《流浪地球》中的人工智能MOSS所说:“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别小看了群体迎合的力量,你会看到各大社交平台上,像“皮蛋咖啡”这样的黑暗料理,就像野格酒一样,确实吸引了一大群人前去购买。

这是消费主义的胜利、是商家营销制造爆款的捷径,是这个娱乐至死、人心浮躁时代的真实写照。

但同时,也是我们的悲哀。

共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