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匮乏感所导致的“心因性贫穷”现象解析 /

孙平:匮乏感所导致的“心因性贫穷”现象解析

近来持续性跟进人们在金钱、物质上的匮乏感心理,以及对这种心理的各种防御机制。

之前没有想过为这种心理现象单独写一点东西,因为一直认为它是某些人格类型的局部现象,似不值得单独为之属文。例如,从古至今的精神分析学派,几乎都能看到强迫型的人格类型(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对物质和金钱,几近强迫性的积累欲望。

对于强迫型的人们而言,日积月累的累积金钱、不动产等等物质财富——

1. 在自尊调节层面上,可以稳定地提高他们的基础自信和自尊水平——用金钱、房产或者其他物质财富的数量为base,给自己定下的阶段性目标,可以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时间,乃至事业阶段给划分出来,把自己的生活给组织起来。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达到,都可以提升一些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在反身想到自己的瞬间,感受到自己的自体价值。

2. 在客体关系层面上,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规避亲密关系所带来的某种窒息感——投身于积累物质财富,或者以此为理由消耗其大部分时间精力,可以给强迫者们很好的理由规避被亲密关系中所生的烦闷感、焦虑感、或者愤怒感。而这些情绪是强迫型人格在亲密关系中常常体验到的emo.

3. 最近我开始思考强迫人格类型,在存在层面上(existential)的主要欲求——他们非常渴望生命本身的可确定性,非常讨厌人类存在之中的不确定感。如果说表演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在“确定性——开放性”这个连续体中,非常靠近“开放性”那一端;那么强迫型的人们则极为靠近“确定性”这一段。在后者的心中,数字所带来的清晰感真的很强;物质财富积累所带来的有形可见感也很强。而这些感觉,都可以强化他们对存在本身确定性的渴望。

但是今天,我并不想再像过去一样,把金钱-物质上的匮乏感,以及对这种匮乏感的各种防御——定格在某种特定的人格类型之上。

我想谈一谈这种匮乏感的形成,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验和表现,以及人们透过这种匮乏感自然而然生成的自我追问。

一、心理匮乏感的形成

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我今天探讨的,虽然是心理学层面上的“匮乏感”(sense of scarcity),而非经济学或者社会学层面上的物质匮乏现象。

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临床上观测到的心理匮乏感,曾经或多或少也都源出于现实生活中,实打实的物质-经济匮乏。

这一点,我在相对年轻一代的华人身上,获得的观察尤为生动和深刻。

为什么?因为这些华人,无论身处美国还是中国,他们作为相对年轻的一代(如80/90/00后),其当下的物质-经济条件基本都不太差——但是他们的父母,基本上曾经都经历过实打实的物质匮乏年代。

所以这些年轻人,在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对家人在金钱、物质的使用上,经常能体验到一些明显的张力、冲突,乃至困惑:

1. 明明家里经济条件,在当时已经没有那么糟糕,但父母却遵循着一些在这些年轻人看来,明显不太合理的节省行为。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这些节省行为如若涉及厨房、厕所、洗漱用具…的不合理使用,则会引发孩子恶心-厌恶的心理现象,而且持续时间十分长久,通常会带入到成年以后。

2. 父母双方,对金钱的使用常常出现争执和矛盾。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主导经济权的父母一方,对经济上受制的另一方表现出强烈的评价,甚至攻击——而另一方,有时则会或明或暗地拉着孩子一起反击。长此以往,孩子对物质或金钱会生出某种恐惧,因为金钱作为”刺激“,总是会引发父母的冲突性“反应”——这样的“刺激-反应”反复配对,导致孩子无法再以中性的、非冲突性的态度来看待金钱。

3. 父母因为自身经历过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所以对孩子使用金钱,会生成一种强烈的评价性——因为孩子在当下物质相对充裕年代的任何消费行为,对父母那一代来说几乎都是奢侈,乃至罪恶。所以不少来访者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无论以什么方式使用金钱,都会遭来批评和评价——所以最后他们干脆不再独立使用金钱,不再对金钱产生自主感——这样起码就不会再被骂。

4. ——和3中的原因相同,父母对孩子使用和掌控金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信任,甚至恐惧。因此孩子直到接近成年,都没有机会学习自己独立掌控金钱。他们可能不会有第3点中的孩子,所具有的那种——因为被强烈评价而生的羞耻感;但是他们对金钱没有形成支配意识(sense of ownership)

5. 这一点,我认为在女性那里出现的情况尤其之多。无论是重男轻女因素还是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作祟——我观察到很多女孩子,在和父亲的关系中体验到强烈的匮乏感。很多女性告诉我:她们儿时已然体验不到父亲对自己的关注;但更糟糕的是,她们甚至体验不到父亲在物质上为自己的付出;更有极端情况,某些父亲甚至不履行基本的物质上的抚养义务(如生活费、学费、路费,等等等等)。在孩子最为屈辱的成长体验中,我常常听到她们不得不去向父亲伸手要一些极为基本的费用,却不被好好回应的故事。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会生成一种“我不重要”,“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的无价值感,或者说自我价值上的匮乏感。

6. 来自于农村地区的来访者,还会更严重的呈现重男轻女现象——导致的物质分配不公平感。让她们感到自己是哥哥或者弟弟的附属品,体验到持续走低的自我价值感。

7. 另一个农村地区现象,就是从小过度使用孩子的劳动力——无论是让他们很小就开始做家务、带弟弟妹妹,或过早外出打工——这些在童年、青少年时代被家庭过度使用劳动力的来访者们,也会持续性地体验到一种物质上的匮乏感——这种匮乏感又常常伴随着一种被剥削的体验——这是一种“无论我挣多少,获得多少,都会被某些无可抗力夺走”的焦虑-恐惧体验。

二、心理匮乏感的日常表现

1. 抑郁

来访者报告最多的日常表现,就是抑郁。尤其在长程高频率的精神分析之中,我能比较直观地看见心理匮乏感和抑郁之间的联系。

想象一下:一个来自于过度节省家庭的孩子,ta成年以后,虽然已然拥有一些经济条件。但是ta从小内化的消费观是“除开白米饭以外任何的消费都是奢侈”——那么你可以想象,ta在洛杉矶、纽约、上海这种城市的任何消费,都可能遭来内在超我的严厉谴责。长此以往,想不抑郁都难。

但是在与匮乏感高度相关的抑郁状态中,经常伴随有一种很低的自我价值感。这种低自我价值感,尤其是在看到某种心仪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瞬间,会被投射出来。

2. 报复性消费(躁狂/轻躁狂)

但如果你认为,一个人会长期待在因匮乏感而生的抑郁状态之中,那就错了。大部分因匮乏感而生的抑郁,都会导向另一个极端——过度消费。而这种不太理性的消费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对抗抑郁的躁狂,或者轻躁狂状态。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这种行为称为“报复性消费”。

我们在匮乏感很强的人身上,最容易观察到报复性消费现象。

要知道,谁愿意在匮乏和抑郁的状态中持续的自责,乃至枯萎?

我今天就花一次怎么了?

我要一点生活品质怎么了?

我怎么就这么不爱自己了?

我为什么要这么委屈自己了?

我难道连那个…都不如了?

…….

但你若是觉得报复性消费之后,不会带来更强烈的自责,以及尾随有更深的抑郁,那你就又错了。

然而,我并不觉得因匮乏感而生的抑郁,以及相应的报复性消费状态,一定是“双相心境障碍”(bipolar mood disorder)的表现形式。我认为低落-高涨的心境/自我价值感起伏,本就是几乎所有虚弱自体(weak self)的重要临床特征。

3. 心因性贫穷

表现1+表现2 经常会导致第3点表现——但我把这种贫穷称为“心因性的贫穷”,以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为主因,导致的贫穷。

我再次强调,我是心理学家,我尝试为一些社会-文化现象提供心理学维度的解释,以供诸君内省和参考;但是我并不认为天下万事万物皆由心理因素全然决定。

所以在心理层面上,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对于匮乏感强烈的人们而言,他们为什么常常会处于相对的贫穷状态呢?难道他们和钱过不去吗?

我相信古典精神分析会认为:他们就是在潜意识里和金钱过不去——他们通过把自己固着在一种现实的贫穷状态,从而可以持续性地向父母求援,从而继续“强迫性地重复”儿时与父母的施受虐关系。

我认为这个观点,在某些cases中是合理的,有解释力的,或者起码部分合理。

但是作为学了多几年,教了小几年的当代精神分析学学者,我也认为这种“强迫性重复”的观点会污名化我们的来访者——就好像他们变着戏法儿地循环着自己的局限和苦难。

我的观察是,哪怕因为金钱上的匮乏,和父母再怎么纠缠啃老的来访者,可能也都像国产神剧《开端》中的男女主角一样——在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中,每一次,都更加逼近自己想要的真相。

三、真相

这些来访者想要得到的真相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概括性地回答,我只能在很多很多次地共情性理解之中,抽取出一些印象深刻的,人们渴望的真相:

“爸爸,你爱我吗?你仍旧愿意为我付出吗?你愿意替我买那个我心爱的礼物吗?我对你而言到底重不重要?我对你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吗?你这辈子,有没有为满足我的需要而牺牲过?哪怕只是为此挣扎过?”

“妈妈,你认可我吗?你相信我是有能力的对吗?我可以成功,可以实现自己,可以让你为我感到骄傲对吗?抛开所有那些评价,其实你是相信我的对吗?”

“爸爸,其实你也有过炽热的年华对吗?其实我们作为人,可以享受这一场人生,对吗?”

“妈妈,抛开你所受的那些时代的创伤,其实我们作为人,依然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最基本的掌控,对吗?那些完完全全的身不由己,已然过去,对吗?”

“Hi,你好,我是你长大后的自己。我想告诉你,你值得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你有权利去要你想要的东西。无论是财富,是爱情,是自由,抑或只是那简单的,免于匮乏和恐惧的,普通人的生活。”

……

我一次又一次听到这些渴望,它们每次的言语化方式不尽相同。但通过倾听,我总能听到一些特别相似,但又不会因其相似,而不再触动我的东西。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去找寻的真相,而这个真相,跟我们人生际遇中特定的匮乏感必然有关。这不是一句纯然抒情的论断,走过自我探索旅程的人们,知道我在说什么。

可叹有着那么多遗憾和匮乏,却依然携带着希望的这生命。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