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赖清德引兄弟之邦比喻两岸 遭国台办反批 /

赖清德引兄弟之邦比喻两岸 遭国台办反批

出席台湾制宪基金会董事长辜宽敏告别纪念会的赖清德副总统表示,对于辜老生前所提“兄弟之邦”的两岸论述,他相信: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美国和中国竞争,台湾海峡也足够宽阔,可以容纳台湾和中国在此生存发展。身为民进党2024总统大选参选人,他以“兄弟之邦”来比喻两岸关系,备受关注!中国国台办26日也做出回应。

台湾制宪基金会4月23日举办“逆风苍鹰 辜宽敏”纪念会,总统蔡英文亲自颁发褒扬令,由辜宽敏夫人辜王美琇代表接受。赖清德、总统府秘书长林佳龙、立法院长游锡堃、行政院长陈建仁、行政院副院长郑文灿、外交部长吴钊燮、自由时报董事长林鸿邦等人也出席致意。

据台湾媒体自由时报报道,赖清德致词说,他跟大家一样,怀抱着不舍的心情来参加民主运动前辈辜宽敏的追思纪念会,感谢他一生为台湾的牺牲奉献。

赖清德指出,辜宽敏不论是在日本、台湾,还是世界各地,无论是公开或私下,始终都在为台湾的主权、民主、自由打拼。解严之后,他仍持续培养人才、厚实台湾民主,并推动台湾国家正常化发展。

赖清德透露,他在辜宽敏临终前曾再度前往探视,辜走完人生最后的花道,一生为了明确的目标打拼,生为台湾而存在,其他都是次要,且辜不仅为台湾的主权及民主自由牺牲奉献,也提出“兄弟之邦”作为未来两岸必须走的方向,。

赖清德还强调出,他相信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美国和中国竞争,台湾海峡也足够宽阔,可以容纳台湾和中国在此生存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共同有的目标。

最后,赖清德引用圣经“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该跑的路程,我已经跑尽了;当守的信仰,我已经持守了”,说明辜宽敏一生的写照,并感念他为年轻一辈留下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还有,蔡英文也在致辞中强调,会将辜宽敏的理念传承下去,让台湾成为一个更坚韧、更强韧、更好的国家。

据自由时报23日引述辜宽敏的长子、日本野村总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说,辜宽敏生前最放不下台湾与中国未来的关系,若不能建立正常关系,台湾就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他为此倡议“兄弟之邦”,盼作为两边人民和平共存共好的基础。

辜朝明表示,辜宽敏深信,正如美国与英国、澳洲与英国人民之间,台湾与中国的人民也应该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而这也是他可以有所贡献之处。这样的发展,事实上并未发生,表示有些条件还未齐备。辜宽敏想做的,是告诉中国的领导人,要拉近台湾人与中国人的距离,有更好的办法。他深信自己提出的“兄弟之邦”,可以提供一个基础。

辜朝明又透露,辜宽敏对此非常认真。例如直到住院之前,还常常打电话给人在东京的自己,讨论如何将其想法传递给中国的领导阶层。

国台办:两岸同属一中不是邦与邦的关系

作为民进党2024大选的总统参选人,赖清德认为台湾海峡很宽,可以容纳台湾和中国以“兄弟之邦”生存发展。北京又如何反应呢?4月26日,中国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对记者相关提问回答说,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绝对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当然也不是什么“邦”之间的关系。“台独”本性不改,光靠玩弄文字把戏,想给自己披上“善意”“和平”的外衣,只会欲盖弥彰。继续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最终只会把台湾推向险境,给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灾难。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讲师李气虹25日晚在吉隆坡独立书店“季风带”举行“从‘中国人’到‘台湾人’:台湾人政治认同的转变(1995-2008)”新书发表会。据中央社报道,李气虹在新书发表会指出,台湾人是指在台湾本岛的地理范围内的人群,一如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而“台湾人”则是完全排除了“中国人”身分的认同意识。

中央社说,李气虹以台湾政治大学选研中心研究为例指出,台湾选民已然切割成3个政治世代。第一代选民主要成长于国民党威权统治之下,可以预期外省第一代比较偏向支持统一,本省第一代较偏向支持独立。第二代选民受家庭政治化的影响、复杂国际因素与风起云涌的党外运动影响,在统独议题上更为保守,偏向维持现状。

第三代选民经历民进党、新党、建国党、亲民党和台联的兴衰,以及开放言论自由的民主转型,在意识形态和政党支持方面较其他世代来得开放。

另外,李气虹也从民族与国家建构的双重关系观点,把“台独”分为建构台湾民族对抗中华民族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建立“台湾共和国”并在文化上不否定中华民族的“法理台独派”,以及确立中华民国第二共和、特殊两国论、两岸统合论的“实质台独派”共3种类型。

据中央社介绍,李气虹是新加坡学者,也是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资深新闻工作者,派驻台北、香港、广州特派员多年。他的新书剖析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政治菁英的民族观念影响、台湾意识萌芽与中国意识对立、国民党菁英与“外省人”政治认同,再从分裂国家理论检视李登辉的大陆政策、民进党的台湾前途主张演进,并论述陈水扁政府的两岸政策。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