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欧洲智库:中国正加强制裁及反制裁工具 /

欧洲智库:中国正加强制裁及反制裁工具

(中央社台北11日电)欧洲知名涉中智库─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日前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以往倾向用非正式、不公开方式对他国经济胁迫;但在反制外国制裁的需求上升下,中国正在加强自己的制裁政策工具。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这篇研究报告提醒,欧盟针对一些中国企业规避对俄罗斯的制裁禁令,正考虑予以制裁。因此欧盟有必要事先了解,中方可能采取什么样的反制措施。其中,金融制裁是下一步的可能方向。

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报导,报告指出,在非正式、不公开的经济胁迫之外,中国政府以往并不常使用正式的制裁令,但最近却着手制定制裁政策工具。而以“反外国制裁法”为代表的法律架构,让中国能较过去更频繁地实施制裁及反制裁。

这项报告提到,2018年美中贸易战开打,堪称中国施展制裁及反制裁的关键时刻。而2021新疆人权争议及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则是中国打造自身制裁与反制裁工具的另2个重要时间点。

美中贸易战开打后,中方颁布的一系列“反制措施”,还称不上“制裁”。但2021年,欧盟、英国、美国就新疆人权问题制裁了一系列中国官员与机构,北京就迅速祭出了反制措施,包括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在内。同年,中国便加速推出了“反外国制裁法”。

报告分析,围绕“反外国制裁法”的一整套法律架构,让中国政府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能决定在何时、对何人、实施何种制裁措施。

像是2022年立陶宛交通及通讯部政务次长爱格涅(Agnė Vaiciukevičiūtė)访台、美国国会议员麦考尔(Michael McCaul)与总统蔡英文(专题)会晤,都在此架构下遭到中国制裁。迹象表明,中国正越来越频繁地动用这种正式制裁令,这一趋势今后不会有太大变化。

至于中国的制裁手段,报告指出,针对个人的主要是境内资产冻结、签证入境禁令、禁止与中国实体合作;针对企业的主要是进出口贸易管制。

目前,中国制裁及反制裁的工具,仍是正式制裁令及非正式措施的并重结合。这项报告提醒,中国实施金融制裁的能力还极其有限,但近期迹象显示,中国有浓厚的兴趣为金融制裁措施打下法律基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