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打天下坐江山 中国历代是官家主义 /

打天下坐江山 中国历代是官家主义

▍中国历代是官家主义

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就会被一种力量牵着走,不知道去哪儿。

1939年中国有一个很大的运动,讨论中国是什么。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确定了很强大的力量拉着我们向什么方向走,反帝反封建,就是打倒帝国主义。

我们被这种力量牵制着走,而现在我们往哪儿走?这是跟我们切身相关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说一些大话,谈一些主义的问题,真正需要解决的核心就是我们是谁?我的定义是我们是官家主义。

自从秦始皇立郡县,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社会,秦政治是什么主义?我称之为官家主义,大家如果翻汉语词典,查“官家”这两个字有三个意思,皇帝、衙门、官员,官家的概念包括三个主体。主义是什么意思?是以什么为主导的历史形态。第二个定义就是说它是什么制度,某某主导的制度。

谁主导这个社会制度的定义?首先就是皇帝,然后是衙门,衙门立的就是部门法规,然后才能立出政策,官员个人也能立法吗?也能,他们立的是潜规则,每一个主体都有自己的地盘,所以这三个主体都有主义的资本,但是不管他内部如何分享这些权利,如何争夺这些权利,这些立法的主义的主导,始终是掌握在官家手里。中国历代是官家主义,这是我对官家主义有一个名词的解释。

▍“封建主义是商会,官家主义是上市公司”

如果我们用一张地图画出官家主义的地图来,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按照过去的说法就是官民两大块,这是官家主义,一块是官,一块是民。上边是官,下边是民,官里有主体争权夺利,民也在争权夺利,这两大部分,这几千年有十几个回合,各有输赢,这就是中国历史社会的变迁。

秦汉以来中国社会叫什么?诸位受什么影响?

大家如果考试的话都会这么写,中国是封建主义社会。这个定义是说上层,秦始皇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但是这个定义是有中国特色的,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什么是中国社会?就是分封制,得了天下之后大分封,封爵建侯,每一个地盘的贵族都有自己的军队、政府、税收组织、地盘,一堆小王架着一个大王,这种封建社会都很像是给你一个大家熟悉的老板,大家有一个松散的联系,但是这个王手伸得再长,也不能伸到各个小老板那去,这像是一个商会。

秦始皇废了封建制度,他把各个小老板都灭了,建立了一个大公司,整个中国都像是一个垄断公司,皇帝就有主权,宰相是CEO,聘了一堆省长县长,但是谁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地盘当做自己的家产,不能世袭,就是各个地盘的知县也不能动用这个县的军队,军队又是一条线,这样一来各个资源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封建主义是商会,官家主义是上市公司,这两个差别如此明显。我们把中国秦汉以前的社会叫封建社会,但秦汉以后上市公司的制度必须起个新名,叫什么名字?封建主义显然是不贴切的。我们从秦汉以来不是封建主义,我们是官家主义。

专 制主义的说法比封建主义好一点,但是官家主义更好,专 制主义模糊,因为我们不知道谁在专制,后来又有人修改专制主义,一个俄国的专家加了东方两个字,叫做东方专 制主义,这个怎么样?比专 制主义好一些,但是仍然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谁在专 制,东方是谁?

那么还有一个词,叫王权,清晰地说出了中国两千年来最大的主导主义就是王权,但是王权也经常有政令不出东南海的时候,而且即使出了东南海,也有各种潜规则、土政策、地方法规和部门法规,我们在魏晋的时候见到了,官员建立潜规则的时候能够颠覆前规则制度。王权主义仍然不够好,不如官家主义更清楚。经过这么一番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我们是官家主义。秦汉以来,中国都是如此。

▍官家主义的演变

官家主义是有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汉代建立的社会,谁是主义?规则制度制定主义,在汉代有一个军功集团,就是打天下立了功的人,他们怎么选择接班人?汉代选择接班人的方式就是他们选择他们熟悉的人,合格的人,那么这些人基本是谁?

自己的孩子最放心,他们顺着这个路子走下来,越来越多的人都是来自军功集团,有点贵族色彩的这些人发展起来,那么这批人越来越多的相互推荐自己的子弟,不好意思推荐自己的孩子就相互换着推荐彼此的孩子,于是就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就出现了门阀,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社会,几乎都是门阀,到了渭津的时候有了一句话,上品无寒民,凡是官大到了四品以上都是红色背景的。

我们这个社会又进化了,因为发现上边的纨绔子弟越来越多,于是中国就发展出一个更高明的,这样一来许多庶民,就是最普通的平头百姓有了上来的机会,这样的进取通常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科举考试。

我们知道隋唐借鉴魏晋、两汉的经验发展了科举考试,当时一个是贵族,一个是科举平民并行了几百年,到了宋代毫无疑问科举占了上风,就进入了庶族官家主义。

到了朱元璋,有资本官家主义和小农官家主义,持续了几十年,一部分上升,一部分下降,那么变成了地主,地主向官家交皇粮,这个社会就进化到地主官家主义,一个经典的变化就是一脚踩在土地上,一脚踩在官印上,就是地主官家主义,这是第二个阶段。

氏族官家主义进化到了隋唐之后的庶族官家主义,然后又有了一个穿插性的元、满清,是一个部族里的八旗或者是共同官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满汉官员,满人很容易当官,汉人要经历严苛的考试,尽管满清有背景色彩,但是他的基础还是地主官家主义。

▍官家主义的由来

看看中国各个历代王朝,我们很清楚的能看到共同的东西,就是打天下坐江山,官家主义是打出来的。古人打天下怎么激励大家?哥们儿好好干,得了天下封侯,后来也的确这样了。官家主义通过激励机制去打天下,打了天下之后论功行赏,这就是官家主义的来历。

但是这里发生了一个变化,最开始封王封侯之后很快就感觉到不划算,比如说你是刘邦,把韩信分到湖南湖北,我总共就这么几个省,养你这一个人也太贵了吧?

第二,韩信是打天下的高手,你一个战神手里有这么高的资源你安心吗?如果你要让他治国,这种事情他们打天下的高手有这种耐心吗?现在需要他们处理好这个国家,他们造反的本事大的不得了,你们放心吗?

做得最好的就是赵匡胤,杯酒释英雄,赵匡胤说你们打天下就是为了过好日子,你们回家过好日子吧,按年分红,大家都谢天谢地,这就是像公司里股东不能干预公司的事物,只能分红,宰相也不行,这就是官家主义的意义,第一是打出来的,第二,打出来以后要换。所以官家主义怎么来的?是打天下坐江山的一套逻辑理念。

▍“暴力集团”

我觉得这里有对于阶级经济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的,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因而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由于上述这些不同,在生产关系中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收入方式都不同。

如果用现代经济学来翻译,就是你掌握了什么生产要素?如果你掌握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别的没有,那就是劳动,如果你掌握了土地,你在生产关系中处的位置是地主,如果你掌握的是资产,那你就是吃资本的,各个都有自己的回报。

大家知道汪精卫当年刺杀满清贵族,那是英雄,可是到了民国的时候,议员们争论起来,汪精卫急了,就说这个天下是我们用脑袋换的,有本事你们来啊,对方说你这个是帝制的封建的思想,我们是民国的,怎么能说这种话?可见这种打了天下可以坐江山的观念沉淀之深,即使推翻帝制的英雄人物都有这种观念。

马克思主义说,天下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所以劳动者挣钱是理所当然的,资本家投资和地主出租土地都是暴利,剩下的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劳动,这种观点在中国统治了几十年,他获得的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因为只有无产阶级能挣钱,他们认为只有我们的钱是正当的,他们怎么辩护?

我看朱元璋当年跟大家讨论过这个,说人类都说是君,皇帝养了民,君养民,我们实际上是收了皇粮,是农民养了我们,君养民不对,民养君才对,但是他话题一转,他说为什么他们能够种地?他们为什么种了地养活父母,而没有被人抢掉?是因为我保护了他们,我建立了这个制度,否则他们没法种植粮食,种了也吃不着,所以还是我养了他们,这个话有道理吗?

皇上说只有我在这劳动者才能劳动,也有道理,所以每一种历史观背后是谁说的,为自己辩论,都能拿出一堆道理来,我们无产阶级工人为自己辩护,还有现在流行的自由主义,劳动者也该吃,地主也该吃,暴力集团也可以吃,资本家更不用说,多元化,各吃各的,这既不是中产阶级的,那时候中国的意识形态会发生重大的变化,那么我的话扯远了,我的核心意思是说,官家主义的由来,第一是打天下打出来的,第二是这种分析出来的,只有在这个观念基础上才能建立这一套概念体系。

▍官家主义的优缺点

第一次大规模的统计人口是汉朝,当时比较确切的数字是六千万,1500万是中年男子,有400万是为打仗而生的,成年男子的30%是为打仗而生的,暴力度极高,中国百姓说宁为太平鬼,不做乱世人。

晚清人口是四个亿,两亿男子,一亿成年男子,只有80万是军人,一个是0.8%,一个是30%,诸位愿意生活在哪儿?当然是官家主义,优点就是稳定、和谐,但是官家主义有了这个优点,暴力程度低。

而它的缺点正好来自于优点,太稳定了,中国这样的帝国一下没有那么多新的试点出现,可是在欧洲上百个国家,上百个城市,都在互相竞争,你吃我,我吃你,然后吸收外边的资源进来,壮大自己,吸收别人,发现了新大陆。

这些商人主管这些城市,用他们的钱掌握了暴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然后立马定规,这个地方我们看出了什么事,商人当家作主了,资本主义诞生了,然后凭着这种为资本开路的法规横扫世界,于是一个蓬勃的制度诞生了,大家向他们学习模仿,资本主义就在欧洲冒出了萌芽,资本主义诞生了。

而中国几百年只有一个主体,这个主体中各种新萌芽都被扼杀了,我们能想象即使景德镇那样的地方工业成为主流,他能够诞生资本主义吗?他们想说了算,不行。

所以中国的问题就是虽然稳定,但是缺少创新,而欧洲虽然战乱不断,但是有新的制度,一下蓬勃的壮大起来横扫世界,我们就处在经济和道义力量主导的时期。

第二个缺点,尽管变化少,尽管稳定,但还是不能够持久。

这些官家主义的体系,如果不算秦汉隋唐这些下来,平均寿命是171年一个王朝就死,这就是我们官家主义的历史意义,到时候就死,40%死于官变,40%死于民变,20%死于外族入侵,这就是三大死因。

著名作家、记者、历史学者吴思

“潜规则”这个词就是吴思创造的,这个词在明朝有个近义词叫“陋规”,暗指那些上不得台面,却又众人皆知的规矩。全书大体上分成三个部分:官吏和百姓的关系、官吏和上级(包括皇帝)的关系、官场内部的关系

一、官吏和百姓的关系

无论哪个朝代,对于统治阶层而言,百姓无非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官吏们你一口,我一口,大家分吃民脂民膏。只要“吃”的速度没有百姓财富积累的速度快,那就称得上“仁政了”。如果官老爷们吃得太狠了,就是恶政,百姓们活不下去,想当奴隶而不得,也就造反了,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再来一次轮回。

二、官吏和上级(包括皇帝)的关系

中国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一开始当官可能还想着为国为民做事。当上官后发现,上级吃拿卡要,同僚拉你入坑,豪强糖衣炮弹,俸禄少得可怜,唯有百姓好去欺负。想当个清官,妻儿老小食不果腹;想当个好官,却被三邪二馋陷害而无法自证;当个搜刮民脂民膏的恶吏,却又于心不忍。皇上要么听信左右亲信,忠奸不分;要么重罚严刑,风声鹤唳。所以人治之下,清官、好官难当,大部分就被官场淘汰。

而皇上也是冤大头,权力上,他至高无上;信息上,他却极端闭塞。他所知道的,都是左右想他知道的。他想做的,都是亲信引导他做的。

三、官场内部的关系

官员之间也是套路满满,大家按潜规则办事,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有人坏了规矩,必定遭到利益集团的疯狂报复。由于走后门,递条子的人太多,“论资排辈”“抽签定岗”这样看上去荒谬的选拔方式,也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折中选择。一个王朝也在各个大小官吏不懈努力下土崩瓦解:一开始少数人抹点油,渐渐地抹油的人多了干活的人少了,到后来选拔官员要靠抽签了,官场基本都是媚上欺下的货色。这个时候来点天灾,百姓当强盗的收益都好过种地,揭竿而起,王朝就破灭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