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货架空空 中国的家乐福雪崩式关店 /

货架空空 中国的家乐福雪崩式关店

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欧洲最大零售商家乐福(Carrefour),是最早将大卖场概念引入中国的外资零售卖场,曾透过迅速扩张的策略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过,与许多外企一样,家乐福近年因业绩下滑逐步缩减中国的业务规模。

2017年是家乐福在中国的全盛时期,当时分店数量高达321家,然而,2018年开始却迎来一波关店潮,家乐福平均每年收掉20多家门市,2019年又将集团在中国的80%股份以48亿人民币卖给苏宁国际,后续又碰上疫情爆发,使家乐福在中国的处境日益艰难。

疫情与清零双重打击 多次传出倒闭

疫情与清零的双重打击,削弱中国内需市场的成长动力,2021年家乐福先关闭济南市的解放桥店与魏家庄店,9月又收掉成都首家门市八宝街店,年底位于厦门的明发店、东莞世纪广场店以及杭州涌金店也相继关闭,2022年家乐福缩减的态势更一路延伸至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到了今年,关店趋势依旧不减,截至2023年3月底,家乐福在中国仅剩114家门市。

即便中国近期已逐渐摆脱疫情阴霾,但家乐福在中国的业绩仍未见起色,2、3月营收与去年相比分别下降65%、77.4%,让集团不得不将门市一家家收掉,甚至多次传出即将倒闭的传言。

购物卡被限制使用 引爆挤兑潮

与此同时,依旧有几家门市苦撑著维持营运,但今年初家乐福再爆发购物卡危机,引发消费者恐慌,不少人赶紧到门市扫货清卡,多间家乐福门市6月更进一步限制会员仅能使用购物卡内20%的馀额。

此外,由于亏损持续扩大,也冲击家乐福的资金与供应链,不少门市的商品相继断货,将近4成的货架上空荡荡,尽管家乐福驳斥倒闭说法,坚称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但种种迹象表明,家乐福未来很可能仍会不断关闭中国门市来减少亏损扩大。

家乐福曾因西藏问题 遭中国民众抵制

事实上,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似乎有迹可循,由于家乐福长期向供货商收取高额的附加费,包括:上架费、新品费等名目繁多的杂费,引发当地厂商不满,2003年遭品牌抵制抗议;随后2008年时任法国总统萨科奇(Nicolas Sarkozy)因西藏问题表示不排除抵制北京奥运,使家乐福遭中国民众抵制,最终在中国政府调停下平息这场骚乱,但家乐福在中国的生意也跟著一路走下坡。

过去10年家乐福陆陆续续退出亚洲市场,2006年撤离韩国市场,2010年淡出日本,2019年出售8成中国股份,2022年又卖掉台湾股权,将业务主战场转移到中南美洲的巴西与阿根廷。

国际零售业 纷纷退出中国

除了家乐福,其他百货零售商如:高岛屋(Takashimaya)、梅西百货(Macy's)、乐天玛特(Lotte Mart)、欧尚(Auchan)等也在2018~2019年前后退出,仅存的德商麦德龙(Metro)已出售8成股份给中企物美商业,美企沃尔玛(Walmart)也不敌连年亏损,持续缩减在中国的营运规模,甚至有意愿将供应链迁移至印度。

与此同时,不只外商难生存,连中国本土零售商都只能咬牙苦撑,上海九百去年营收年减30%;徐家汇年减22%;新世界年减27%,利润也由盈转亏,家电巨头国美零售陷入经营危机,去年底更爆发欠薪、裁员等。

电商崛起 瓜分大卖场市占

传统大卖场会之所以逐渐没落,除了疫情,恐怕也与新的线上零售模式-网络电商异军突起,加剧市场竞争有关,如:阿里巴巴旗下淘宝(Taobao)、拼多多(Pinduoduo),只是疫情改变民众的生活与消费习惯,加速量贩店的衰落。

尤其家乐福直到2015年底才著手布局与转型电商,与其他卖场相比起步过晚,使家乐福在中国业务亏损扩大的同时,市占率也跟著节节败退,难与其他同业相抗衡,加上年年高涨的人力与卖场租金成本逐步吞噬获利,短期内恐怕也很难找到其他集团接手,只能透过缩减规模来降低亏损,最终家乐福很可能与其他外国零售商一样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