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极致高温 72年来首次!北京到底有多热 /

极致高温 72年来首次!北京到底有多热

南方在哗哗下雨

北方的高温竟热出了全国第一

这两天

京津冀地区的高温

几乎霸占了全国高温榜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北京连续两天破40℃

72年来首次

针对京津冀地区持续高温天气,今天下午,中国气象局召开高温天气新闻通气会。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迎新表示,截至今天14时,南郊观象台气温已达40℃,出现在13时36分;全市556个气象监测站中有305个测站最高气温在39℃以上,158个测站最高气温在40℃及以上;“这是观象台建站以来(1951年)首次出现了连续两天超过40 ℃以上的高温天气。”

截至今天13时,北京斋堂40.4℃位列榜首,天津大港40.3℃,河北肃宁40.0℃排在二、三位。

极致高温下的北京

到底有多热呢?

白天居然还能看见星星!

气象部门表示

22日下午

高温下的京城天空

初五端午月和金星熠熠生辉

北京日报也发起了

“一句话形容北京有多热”的投票

来看看网友们的真实感受

还有人指出

热成这样感觉不止这个温度

果然

北京最高地表温度

——71.8℃!

记者了解到,气象部门测出的气温是距离地面1.5米至2米高度的空气温度,也就是百叶箱里的温度,如果测量地表温度会高出20℃至30℃。

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介绍,昨天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41.1℃,破6月纪录,在观测史上并列第二;而南郊观象台午后的最高地表温度达到了71.8℃,也是观测史上第二位。

而今天午后,华北一带的地表气温也普遍超过了60℃,截至15时,北京南郊观象台地表最高温度达到了61.8℃。

不只北京

全国185个高温红色预警生效

今天,高温还“占据”了天津、河北、山东、新疆等地。截至发稿前,全国各地共有185个高温红色预警生效中,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防暑降温不能大意,多补水,体弱人群午后尽量避免外出,谨防热射病。

未来10天

还有持续高温天气

来自中国气象局应急办消息,6月22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中央气象台6月23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未来10天,华北东部、黄淮大部将持续高温天气,高温日数有8天左右。

经综合研判和应急会商,中国气象局于6月23日9时启动高温四级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各有关单位在做好暴雨应急响应的同时,加强值班值守,强化国省联动,滚动做好高温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及可能受影响的省级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启动或调整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网友:“想去南方避避暑”

上海天气发布:确定吗?

连日来北方气温节节攀升,纷纷打破纪录,与此同时南方多地却享受清凉,像杭州、长沙、南昌等城市23日最高气温仅20℃出头。为什么北方比南方还要热?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张芳华张芳华表示,从气候平均来看,往常6月下旬,华北、黄淮等地最高气温的平均值和南方基本上是相当的,但是从最高气温的气候极大值来看,北方大于南方。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这个时候是一个多雨的时段,进入梅雨时节,一方面降雨比较多,另外副热带高压也还没控制这带地区,所以江南这一带的最高气温最大值不是很高。

针对此轮北方高温原因,张芳华介绍主要有四点成因:一是21日起京津冀地区受较强暖气团控制,且影响时间长;二是在高压脊的形势控制下,华北地区天空晴朗少云,没有云层的遮挡,辐射增温更加有力,促进了升温;三是刚进入夏至节气,白昼长,长时间的日照有利于高温出现和维持;四是空气湿度小、天气干燥,也有利于气温升高。

中央气象台发布

暴雨黄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6月23日6时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6月23日8时至24日8时,浙江大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南部、福建西部、广东中北部、广西东部和南部、云南中东部和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浙江中西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18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40~60毫米,局地可超过8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上海“梅姑娘”回归

提防暴雨

今天白天上海处在云雨区北侧,天空云系较多,局部地区飘了些零散阵雨,影响较弱。全天温差较昨天收窄,早间气温起步在22~25℃,白天最高气温来到29℃上下,风小湿度大,体感偏闷热。

随着梅雨带北抬回归,上海雨水逐步增强,今天半夜到明天转阴有阵雨或雷雨天气,局部地区累积雨量可达大雨到暴雨。阴雨天气打压,明天气温下滑,在22-25℃,相对湿度95%-80%,湿哒哒的体感又回来了。

提醒明天是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了

返程路上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