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这一次,我们为什么希望王宝强赢? /

这一次,我们为什么希望王宝强赢?

迎着 " 你不行 " 的嘲讽,

拼命打破人生的牢笼。

作者:冯群星

" 有些人说结尾太俗了,就应该拍个想不到的,让苏木在擂台上被打死。我说我拍的不是悬疑、推理,不是为了让观众想不到。苏木那么艰难,流了那么多汗、那么多血,我一定要让他赢。"

《八角笼中》正式上映的第二天,正在成都路演的王宝强接受了《环球人物》记者专访。经历了 18 天 15 城的密集奔波,他露面时带着难掩的疲惫,一坐进沙发就下意识地靠住扶手,得到开拍的信号,又立即切换到神采奕奕的状态。

他大可不必如此拼命,但拼命才成就了王宝强。《八角笼中》取材自恩波格斗的真实事件,也暗合了少年们和王宝强的人生经历。他想告诉每一位观众," 要相信自己可以打破命运的八角笼 "。

截至发稿,《八角笼中》票房已超 11 亿元。就像期待着电影中的格斗少年苏木拿下金腰带,大家在现实中似乎也有一致的希望:这一次,王宝强一定要赢。

 

" 为父母争光 "

《八角笼中》路演首站,王宝强选在了家乡邢台,父亲也来了现场。看完电影,父亲评价:" 拍得好。"

父亲是地道的农民,对王宝强素来严厉,甚少给出赞扬。儿时的王宝强想吃煎饺,父亲都会制止,怕他被 " 惯得没人样 "。2008 年王宝强上了央视春晚,在家乡,这是比拍电影还荣耀的标准的成功,父亲也只是说:" 还有发展空间。"

而今,父亲对《八角笼中》给出了全然的肯定,王宝强感到一切都值了。

" 作为一个儿子,得到父亲的认可,这种感觉,哎呀!像我小时候我去少林寺、拍电影,其实都是为了给父母争光,让父母觉得这孩子没有白生。"

·王宝强(前排左三)与父亲(中)、姐姐(右三)。

寻求父母的认可,这是最朴素的中国式价值观,也是王宝强的人生终极命题之一。早在 2004 年,因《天下无贼》" 傻根 " 一角走红后,他就说过:" 人生最美的事,是让父母觉得这个儿子没白养。"

面对同一个问题,有多少人能在近 20 年后给出几乎相同的回答?王宝强的恒定令人诧异,但又让人觉得," 这很王宝强 "。

同样的心态也被王宝强迁移到观众身上。" 观众如父母,你成功也是因为你的戏值得观众买票。" 他迫切地希望向观众证明," 这个孩子是这块料 "。

2017 年,王宝强首次执导的电影《大闹天竺》上映,豆瓣评分跌破 4 分,金扫帚奖将他评为年度 " 最令人失望导演 "。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王宝强盛装出席了颁奖仪式,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到场领奖的艺人。

·王宝强亲自领回金扫帚奖。

他至今收藏着那把金扫帚。" 从团队到朋友,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去的,他们说你不能逞这个能。说实话,我嘴上说去,真正面对时还是得鼓起很大很大的勇气。但为了观众,我必须逆袭。我要还观众一部好电影。"

7 月 6 日,《八角笼中》豆瓣开分 7.6,在国产电影中成绩不俗,跟王宝强上一部导演作品《大闹天竺》相比更是进步巨大。

" 宝强可以把金扫帚还回来了。" 观众的这句评价上了热搜,也让王宝强感动无比。

 

笼中的缠斗

八角笼,一种综合格斗专用的比赛擂台,因外观为八边形而得名。

勾拳、冲膝、肘打、抱身摔、裸绞 …… 选手在笼中拼劲全力缠斗,如同古罗马角斗士,只有赢家才能离场。

在《八角笼中》,王宝强饰演的向腾辉曾是格斗冠军,年轻时遭人陷害断了职业生涯。

人到中年,他连哄带骗地找来留守儿童打造 " 少儿格斗俱乐部 ",却逐渐动了真情,希望通过职业格斗帮孩子们寻找一条人生的出路。

·电影中的向腾辉带领孩子们训练。

不难看出片名在现实内外的多重隐喻意味——

对孩子们来说,八角笼是格斗的场地,也是困住他们的大山和苦难;

对向腾辉和王宝强来说,八角笼是未竟的梦想,是中年的失落与不甘心。

" 说实话,我太不想说我为电影做了哪些功课。用结果说话吧,大家看过电影之后,一定会知道我这几年没闲着。" 王宝强说。

" 不值一提 " 的功课之一是增肥。王宝强自小习武,一直体型精干,当上演员后更加克制,几乎顿顿只吃六成饱。为了让向腾辉 " 落魄中年 " 的外形先立住,他花 2 年时间增肥 30 多斤。

·不修边幅的向腾辉。

戏里,向腾辉带着一群山里的孩子练格斗,担任他们的教练与 " 干爹 ";戏外,王宝强找了一批同样来自山区的素人小演员,没有表演经验没关系,最重要的是真实。

" 他的淳朴、真挚,他想离开大山、获得未来发展机会的迫切心情 …… 你能通过他眼睛里的光和渴望感受到。"

拍电影需要可控的演员表现力,孩子们并不具备。王宝强每天和小演员们泡在一起,有时候干脆采取一种纪录片式的 " 笨拙 " 方法——要拍训练后的累和烦躁,就陪着他们玩,等孩子们真的累了烦了再开拍。

在电影中,俱乐部初代成员苏木是向腾辉的得意门生。他历经舆论质疑、雪藏、腿部骨折等多重磨难,最终走上中量级擂台,挑战超越自己半个公斤级的强敌。

·苏木准备迎战强敌。

体重差距的设定被一些格斗爱好者视为瑕疵,却是王宝强的有意为之。

他要让苏木挑战看起来不可战胜的对手,也要让苏木取得哪怕略显套路的胜利:" 我就是要一次性打破所有不可能。"

这场位于影片尾声的关键比赛,王宝强用了 10 分钟的黑白画面来呈现,直到苏木取得胜利才恢复色彩。

它是王宝强的另一个隐喻:孩子们自出生就面对大山里的贫苦不易,要靠自己的奋斗打出人生的出路、尊严和色彩。

 

" 最黑暗的日子 "

8 岁那年,因为看了电影《少林寺》,农民的孩子王宝强做起演员梦,孤身前往少林寺习武。

不到 16 岁,他开始北漂当群演,无戏可拍时去工地上搬过砖,也做过大厦清洁工。因为个子小又未成年,他一天只能拿 " 半个人 " 的 25 块钱,大部分都用来洗照片,递给剧组。

有个副导演曾当面把他的照片扔进垃圾桶:" 你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你这样子,你这身高,想当演员?"

·王宝强在少林寺习武。

不是没有自我怀疑的时刻。《盲井》《天下无贼》备受好评,王宝强仍担心自己吃不了演员这碗饭——拍《士兵突击》时,剧本上的字他都认不全,每天字典不离身。

后来,靠着在娱乐圈独一份的 " 土 " 和不认命、不要命的拼,王宝强红了。他用《暗算》《Hello!树先生》等作品,证明自己可以胜任 " 土 " 之外的多面角色。

一切看起来是苦尽甘来,人生逆袭成功。直到 2016 年,连续风波让王宝强的人生急转直下,母亲去世、《大闹天竺》口碑惨败 …… 他 " 九死一生 "," 最黑暗的日子艰难到无法想象 "。

·电影中的向腾辉在母亲面前眼含泪光。

如今回首,王宝强总结,人生充满变数,越过一个坎儿之后又有另一个坎儿。" 越到要成功的时候,压力就会越大,困难就会越大。"

成名前后的的经历和思想,都被他放在了《八角笼中》。电影的故事讲到半程,少年苏木即将冲击冠军,却突然被取消参赛资格。孩子们的往日表演视频被爆出,向腾辉被描绘成利用孩子牟利的冷血骗子。舆论发酵,欣欣向荣的俱乐部面临关停。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暴,向腾辉选择了沉默。这是与原型不符的改编之一,它源自王宝强的真实体验与处世哲学:" 你解释也没有用,没有人会相信的,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电影中的向腾辉与俱乐部深陷舆论风暴。

不久前的一次直播,王宝强说:" 从小到大,我真的是问心无愧,我是坦荡的。别人可以辜负我,但我一定不能辜负别人。"

坦荡是他的底色,也是他的铠甲。因为坦荡,他对自己有了交代,于是能抵御所有来自外界的侮辱与打压。

" 越在绝望的时候,你越要相信自己可以。要‘骗’自己,要做美梦,要看得到那束想象中的光。也许‘骗着骗着’,就变成真的了。"

在《八角笼中》," 骗 " 贯穿始终:孩子们心甘情愿地 " 受骗 ",才打出了大山,拼出了人生的出路。一 " 骗 " 真心,一 " 骗 " 成真。

王宝强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向腾辉心事重重地坐在车里,思索怎样把断了腿的少年苏木拉出绝境。街道边忽然有川剧团经过,一时间灯火大放,川剧绝活变脸被灯光投影在向腾辉脸上,急速变换。

·电影中的 " 变脸 " 场景。

" 成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生活中都会有很多隐形的面具,只有自己知道。我必须要戴上另外一个面具,换一种方式,才会有重生的机会,也才可能挽救这些孩子。"

重生,说的是向腾辉,大概也是王宝强自己。一如既往的真诚、坦荡、拼命之外,终究是有些东西变了,不变反而是奇怪的——王宝强毕竟到了不惑之年,在 " 社会大学 " 里摸爬滚打也超过 20 年了。

采访全程,他笑得最灿烂、最持久的段落,是谈到与刘若英的再次合作。剧组的人都说,王宝强平时是掌控全局的导演,一到刘若英面前就成了孩子。

在 " 姐姐 " 面前,他可以短暂变回青涩、单纯的 " 傻根 "。坚信 " 天下无贼 ",也是一种快乐。

·2004 年(左)和 2023 年的姐弟合影。

 

不惑之年

重重摔过跤,才能辨别出鲜花与掌声下的虚无。

" 成名之后,大家都说王宝强你拍喜剧啊,有票房!所有人都在捧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平和下来,不要太过于激动,要认清自己。"

那个不服输的王宝强,铠甲上似乎有了一些裂隙。在近来的路演中,他频频对媒体和大众提起:" 到了我这个年龄,已经输不起了。"

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解释了这句话:" 我还是不服输,但我得告诉自己别轻易倒下,所有的事都要尽心尽力。"

·王宝强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

年轻时他就意识到,对于出身贫寒的人来说,世间唯一公平的是时间。在时间的长河里奋斗、再奋斗,总能找到一条出路。

"《八角笼中》成了,是我导演生涯的开始,否则,我做导演的路就断了,没人投资,观众也不买账。"

他憋着一股劲儿,要证明王宝强可以成为合格的导演,更要证明王宝强不拍喜剧也能抓住观众。一拍就是 6 年,他推掉了几乎所有影视、综艺节目的邀约,也拒绝了一片火热的明星带货。

·王宝强给孩子们讲戏。

专心致志的另一面是捉襟见肘。

《八角笼中》找投资的过程并不顺利,有的投资方拍着胸脯要投却中途消失,有的投资方找各种理由不签合同,还在圈内到处说 " 别投他 "。

所以,在导演、演员、编剧的职务之外,王宝强不得已成了 " 制片人 "。十几个部门、五六百号人加在一起,每天光吃饭住宿就是大笔的开销。但为了拍摄效果,王宝强坚持了很多 " 烧钱 " 的决定——

孩子们在表演场所首次亮相," 跟想象中一模一样 " 的场地临时出了问题,那就等;下着雨的沙场达不到理想的光感,那就花钱砸设备,一排一排地人工打光。

到了后期制作阶段,王宝强几乎弹尽粮绝,是从《士兵突击》结缘的好兄弟陈思诚垫的钱。电影的推广曲,则是 " 姐姐 " 刘若英和 " 姐夫 " 刘德华友情赞助唱的。

刘若英跟身边人讲:" 我弟弟跟我认识这么多年,从来没开口求我帮忙,这回我一定要帮他。" 话传到王宝强耳中,他哭了。

" 我说过我要还观众一部好电影。很多人劝我,说出去的话就说出去了呗,你不用较这个真。但是我王宝强的点就在这儿,我过不去。人的一生有几个 6 年?这 6 年,我把自己放在了八角笼中,就看能不能破笼而出。" 王宝强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他希望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也想把一直珍视的精神力量传递给社会。

如他所言,又有谁不在八角笼中呢?"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潜在的巨大的能量,在困难、绝望的时候不要灰心,不要放弃,要相信自己可以打破命运的牢笼。"

再过 6 年、10 年又会怎样?王宝强没有答案。

" 我不敢去想 10 年后会是什么样的。但是我敢说一点,我王宝强依然是一个成熟、有魅力、有力量,想给观众更多希望和能量的人。这份初心是永远不会改的。"

(本文有删节,全文将刊载于 7 月 16 日出版的 2023 年第 14 期《环球人物》杂志,点此可提前预约购买)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 "HQRW2H" 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