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听说习同志很焦虑 江同志从来不焦虑? /

听说习同志很焦虑 江同志从来不焦虑?

01

1947年的中国。战火纷飞,物价飞涨。

而就在这一年的7月,江同志就要毕业了。

他也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

相比现在毕业的应届生来说,在那个战争年代要找一份工作,这压力要大上百倍。

在那时候,各行各业都是经营惨淡,一片萧瑟。

大部分企业没关门就不错了,更别奢望还有招人指标了。

在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部分临近毕业的人估计在不停做笔试题、背面试经验,刷各种招聘信息了。

毕业前夕,江同志并没有像大家想的一样为工作急得团团转。

他积极地参加了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

有全国性的反饥饿、反内战罢课大游行,还有在交通大学内部的声势浩大的护校运动。

当时军警还在到处抓人,在这种白色恐怖的高压情况下,江同志还热情地组织同学们参加了7月2号的毕业大联欢。

在这种吓得要死情况下,很多人估计毕业典礼就不去了。

毕业证也懒得拿了,让同学帮忙领一下寄过来。

最多就是看看别人发的活动图片。

点个赞算了。

而江同志一边参加运动,一边组织联欢,一边还拉着好朋友童宗海在上海到处找工作。

无论情况有多恶劣,江同志总是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

他把头发梳得整齐不乱,穿着干净得体的衣服,架着一副黑框眼镜。

他那富有个性的嘴巴微微抿开,永远透出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

02

很多人的焦虑,其实都是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出来的。

出现问题了,就要想着解决问题。

但在解决问题的途中,各种各样的念头就冒出来了。

这种复杂揪心的心理,其实是因为心里的方案太多,实际做的太少。

有些朋友面对问题的时候,总喜欢在自己心里比较来,比较去。

白天想还不够,躺在床上还要想。

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翻来覆去想了不知道多久,好不容易有点眉目,突然又发现这个主意还不如白天想的。

一看手表,已经凌晨3点。

要想解决问题,永远是要去干,问题靠想是想不走的。

江同志从来都是一个乐观的行动派。

出现问题之后,他永远是去做、去行动、去解决。

江同志的第一份工作是食品厂锅炉房的技术员。

一个交通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来到一个厂里负责看锅炉。

有一天,厂里的一个工人要江同志帮忙修理一台坏了的马达。

而这却让江同志出了洋相。

江同志在几十年后回忆自己的当时的窘境:

我大吃一惊,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不管怎么说,我是个大学生。但我学过的微积分、物理和工程学课程却没有一门教过我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很快,江同志就带着他特有的热情,积极地开始动手去摸清厂里设备。

没过多久,他就熟悉了厂里的所有动力设备。

当时这些设备都是全英文的设备说明,江同志不分昼夜地全部把他们啃了下来。

几十年后,江同志跟老同事重逢时,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掌握的技术参数,并准确地说了出来:

主要电力设备是水管式锅炉两台,是Bdbcockwilcoy品牌;

美式柴油机两台,每台是238马力;交流电机数台,每台是150千瓦。当时全厂的马力总数为1025.5匹马力。

另外还有阿马尼压压缩机八台,共计450马力。

从此,江同志就成了厂里的修理专家。

有一次最核心的电机出了故障,全厂面临停产的危险。

江同志亲自动手,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修好了。

立即行动起来,这永远是缓解焦虑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03

生活和工作中,确实会有一些棘手的问题。

很多朋友碰到这类复杂、困难问题的时候,难免会担心完不成。

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担心,很容易就转化成了焦虑。

有时候一些问题因为太难而悬而未决,甚至会让很多朋友茶饭不思。

其实焦虑的另外一个天敌,是勇气。

有时候没什么好想的,下定决心,放手去做就行了。

人的勇气能祛除困难的迷雾,只要鼓足勇气,便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有一个最重要的工程。

那就是属于重中之重的核工程。

中国第一代核反应堆里有一个重要的部件,叫“高温电磁泵”,这个部件能否研发成功,不仅关乎整个核工程项目,而且如果研发的稍有问题,就容易酿成重大责任事故。

这是一个很难的科研任务,当时已经有几家科研单位都尝试过,但是全部失败了。

这个压力大、工期紧的重大项目,交到了江同志手上。

换是有些人,这种烫手山芋工作,那肯定是能推就推,实在推不掉,那就是拖。

江同志却大胆地立下了军令状:一年之内完成!

在梳理好任务后,江同志做出了“三个月搞清认识、四个月做出模型、五个月完善产品”的“345计划”。

既然要干,就不要怕吃苦,不要困难。

在整个“高温电磁泵”的研发过程中,江同志都冲在了第一线。

众所周知,核项目里面很多组件的研发都有很高的危险性。

江同志的这个项目不仅有放射性,而且还高温高压,稍有闪失,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在这些日日夜夜里,江同志始终奋战在第一线。第一线就是“雷区红线”啊,因为项目是带放射性的,又高温高压,稍有闪失会爆炸死人。

面对危险,江同志给大家鼓劲:

现在是到搏的时候了。拿出战争年代抢山头的斗志来,没有退路只有冲

根据江同志的老同事徐光耀回忆:既要开会协调,又要组织大家四处找资料,还带科技人员自己动手先后做了七套方案七个模型,通过上百次的实验后,最终从这七个模型中找出了规律。

“高温电磁泵”的七个模型到了最后实验验证的关头,这是最危险的。

每次关键试验,每次都可能爆炸。

听当时的老同事回忆,江同志一直都冲在一线,他从现场出来总是一身的水银粒子,连头发耳朵里都有。

当时新中国的科研人员,条件非常艰苦。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避免灾难性破坏,曾冒着生命危险用手抱起摔破的核弹碎片检验,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

江同志和他的同事们当时也没什么像样防护装备,脚上穿个套鞋、嘴上戴个口罩,最多是请浴室烧好热水,出来立即冲一冲算“防辐射”了。

老同事后来说:现在想想多危险,水银毒气吸收多了,人体血液关节也会严重受损,

但当时江同志豪迈地说:

毒气灭不了我的志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江同志的带领下,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然在一年内按时完成了。

有时候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你越是怕它,就越会焦虑。

困难的事情没什么好瞻前顾后的,只要把计划做好,然后眼睛一睁,牙关一咬,就干起来了。

做完再回过头来看看,其实也没那么吓人。

04

面对问题,有了勇气和决心还是不够的。

还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正确的工作方法,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打磨,去验证。

困难的事情,是每个人工作方法的磨刀石。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爆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斗。

1个月后,战斗以中国压倒性胜利而结束,而且还缴获了印度大量装备。

被缴获的装备里,一个先进的野外移动电源车引起了我国的重视。

于是军队要求研制这项新技术。

但是当时国内科研水平一般,几个科研单位各搞各的,一直都没能研制成功。

江同志来接手了这个任务,他马上理出三点:

一是大胆整合,统一协调全国试点,联合部队一起攻关;

二是大胆用人,江同志用人不疑,放手让人干到成功;

三是大胆攻关,江同志不怕担风险,积极试行新技术,把科研项目组拉到唐古拉山海拔五千米高的实地去试验,用事实说话,让实践检验。

这项全国多处试点多年都没搞出来的军工项目,在江同志领导下很快就成功了。

关于工作方法,江同志说过:

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学会梳辫子,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抓结果可能什么都抓不到,你就要梳梳辫子,看自己手上有几条皮筋,有可能抓到哪几件事情,其他的必须放掉

如果把每次解决困难的问题,都当成是提升自己工作方法的好机会。

那自然就不会焦虑了。

主动积极的工作和被动应付的工作,

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人的能力提升的程度和最终取得的效果,会有天壤之别。

面对问题产生焦虑的时候,不妨想想江同志的这些方法。

江同志什么西方国家没去过?什么困难没遇到过?

很多方法都是他通过反复实践得出来的人生经验。

有这些宝贵经验在,

大家还有什么好焦虑的呢?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