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流失文物“回家”的三条路,哪条最好走? /

流失文物“回家”的三条路,哪条最好走?

日前,瑞士向中国归还5件流失文物,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对瑞士的行为表示赞赏。在多国向大英博物馆提出归还文物的大背景下,此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近代以来,众多文物流失海外,是中华文明之殇。让流失文物回家,是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使命,从政府到民间,各方面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据权威报道,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多种方式坚定追索流失文物,已经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

目前,海外文物回归主要有三大渠道:购回、捐回、追索,这三个方式之间也有交叉,也各有利弊。今天上游(电视剧)新闻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近年来从这三大渠道回归了哪些重要文物,这三大渠道各有什么利弊,以及中国目前正在与哪些国家开展海外文物回归的筹备工作。

商业购买:权宜之计但作用巨大

购回,主要是指在特定情况下,针对一些难以通过法律追索和外交手段回归的文物,采用商业购买的方式让文物返回祖国,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但这种方式在中国海外文物回流的过程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先后安排人员将《中秋帖》《伯远帖》以及名画《五牛图》重金购回,交给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中秋帖》《伯远帖》是“三希”帖中的两帖,《五牛图》号称“镇国之宝”,是唐代画家韩滉唯一的传世名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事例一 多个圆明园兽首铜像回归

近年来,购回海外文物的情况屡屡出现,较为著名的是多个圆明园兽首铜像回归事件。圆明园铜兽首原为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水池中“水力钟”的喷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流失海外。21世纪以来,多个流失兽首铜像相继通过购回的途径回归祖国。

▲保利集团购回的圆明园兽首。 图片来源/网络

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斥资3300万港币购得虎首、牛首和猴首铜像。2003年初,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美国寻访到猪首的下落。经过努力争取,美国藏家同意将猪首转让给该基金。2003年9月,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向该基金捐款人民币(专题)600余万元将猪首铜像购回,后转赠保利集团;2007年,何鸿燊又斥资6910万港币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2019年11月,何鸿燊决定将马首铜像捐赠国家文物局。

事例二 皿方罍器身器盖合一

近年购回较著名的文物是“皿而全”铜方罍(lei)的器身,该文物为商代青铜器,1919年在湖南桃源县出土。它造型庄重高峻,被誉为“方罍之王”,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但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器盖则被湖南博物馆收藏。

▲“皿而全”铜方罍。 图片来源/湖南博物馆官网

2001年,美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皿方罍器身,一位法国买家以924万美元的高价拍得。10多年后,纽约(专题)佳士得再次上拍皿方罍器身,湖南文博界、企业界和收藏界代表组团赴纽约进行洽购。经过艰苦谈判,2014年3月达成了洽购协议,皿方罍器身回归家乡,入藏湖南省博物馆,器盖合一。本次购回的具体价格并没有对外透露。

事例三 浙江商人购回两册《永乐大典》

2020年有一起较大金额的购回事件。当年7月法国巴黎博桑·勒菲弗尔拍卖行拍卖堪称国宝的文物:《永乐大典》卷2268—2269、卷7391—7392两册。

▲《永乐大典》资料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拍卖现场竞拍激烈,拍品以5000欧元起拍,叫价瞬间突破50万欧元,几分钟后价格飙升至500万欧元。经过11分钟的竞拍,拍品最终由现场的一位中国女士以640万欧元的竞价拍得,加上佣金,两册《永乐大典》最终成交价为8128000欧元(合近6500万元人民币)。据报道,目前这两件稀世珍宝被存放于杭州国家版本馆。

虽然商业购买使不少重量级海外流失文物回到祖国,但也有很多专家指出,对于非法流失文物,购买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瑕疵,类似于花钱买回自己被盗的财产。这既是对民众的二次情感伤害,又推高了国际间文物价格,容易助长新的文物非法流失。

捐回:目前最通行的回归途径

捐回是指各国政府以及政府机构如博物馆之间,以及海外华人(专题)华侨、国际友人等将自身获得的中国流失文物以善意捐赠或外交方式送回中国。这样的案例较多,它是介于购回和追索之间的方式,是目前最通行的文物回归途径。

事例一 政府间合作无偿归还文物

本次瑞士返还五件中国文物,但这并不是它第一次归还。早在2014年12月,瑞方就首次向中方返还了1件汉代陶俑。

此外,从2009年中美两国签署限制进口中国文物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美方归还6批中国文物,数量400多件。最近一次归还是在今年5月9日,当日美方返还中国2件重要石刻文物。据悉,这2件文物为我国北朝至唐代的围屏石榻,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北朝至唐代的围屏石榻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

2017年1月,加拿大(专题)政府归还中国政府流失的两件文物和两件化石,其中包含一对来自云南的古建筑木雕。

1995年,一件汉代彩绘陶马通过非法途径流入瑞典。收藏者将它捐献给瑞典东亚博物馆。2004年9月,瑞典东亚博物馆将汉代陶马交还中国政府。

事例二 星云大师捐赠北齐佛首造像

1996年,河北省灵寿县幽居寺一尊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释迦牟尼佛的佛首造像被盗。2014年,有信众将这尊佛首造像捐赠给台湾(专题)佛光山的星云大师,星云大师将佛首造像无偿捐回大陆,使佛像“金身合璧”。

▲星云大师将佛首造像送回大陆。 图片来源/网络

事例三 圆明园青铜虎蓥回归

青铜“虎蓥(ying)”为西周晚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资料显示,青铜“虎蓥”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2018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得知青铜“虎蓥”即将在英国拍卖的相关消息后,立即开展多方面工作。4月底,青铜“虎蓥”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11月,青铜“虎蓥”安全抵达北京。

▲青铜“虎蓥”。 图片来源/网络

事例四 法国皮诺家族捐赠鼠首兔首

2009年2月,圆明园鼠首和兔首在佳士得拍卖会上被拍卖,一名中国商人以高价竞拍到手,但随即以“拍卖品是非法流失文物,无法申报入境”而拒绝付款,两尊兽首最终流拍。此后法国皮诺家族低调地买下了它们,并在2013年在北京宣布无偿捐赠给中国,现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追索:难度最大的返还方式

追索返还是按照国际公约、各相关国家的法律来解决流失文物归属纠纷的方式,是最符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和伦理道德原则的一种回归方式。但它受制于公约的局限性,这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返还方式。

事例一 “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追索案

“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供奉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阳春村和东浦村共同拥有的普照堂内,1995年12月被盗,下落不明。2015年3月,匈牙利一博物馆展出一尊肉身佛像。经认定,该佛像即为普照堂被盗佛像。此后,当地村民代表在中国和荷兰进行平行诉讼,对佛像进行追索。

荷兰阿姆斯特丹地区法院2018年12月作出判决,驳回中国村民的起诉,理由是不清楚中国的村民委员会是否有权提起法律诉求。但在2020年12月,福建三明中院公开宣判此案,判令被告奥斯卡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告阳春村民委员会、东埔村民委员会返还案涉“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同年7月,福建省高院二审宣判,维持一审判决。至此,长达七年的国内追索诉讼画上句号。

▲“章公祖师”肉身佛像追索案被央视报道。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福建省高院认为,“章公祖师”肉身佛像追索案意义不仅在保护民间信俗文化、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更重要的是创立了“中国版”国际司法裁判规则,彰显了中国司法的国际地位。

事例二 山西警方连续追回青铜国宝

2019年1月山西省公安厅宣布,经多方追缉,终于从境外某国成功追回几年前被盗墓犯罪集团盗掘贩卖的春秋时期晋国青铜重器、国家一级文物“晋公盘”。

▲“晋公盘”。 图片来源/网络

“晋公盘”是2600多年前晋文公特制的青铜礼器,呈现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在“晋公盘”内壁,还发现珍贵铭文七处,共183字,这些铭文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

同年5月和7月,西周青铜重器“义方彝”“义尊”也被山西警方相继追回。“义尊”和“义方彝”均系国家一级文物,为西周早期青铜器,它们从同一墓坑被盗。山西警方通过运用法律手段,经不懈努力,终于将“义尊”“义方彝”成功追缴回国。

▲“义尊”(左)“义方彝”(右)。 图片来源/网络

事例三 追索10年意大利终还文物

2019年3月,中意双方代表交换了关于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行动。

据介绍,2007年,意大利文物宪兵在本国文物市场查获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随即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开展流失文物的追索返还工作。历经10余年漫长追索,2019年年初,意大利法院最终作出向中方返还796件套文物艺术品的判决。

事例四 阻止春秋时期青铜器拍卖

2019年,国家文物局接到举报,称一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将在日本(专题)进行拍卖。

警方调查显示,这批文物从湖北随州春秋早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墓葬盗掘而来,是由实际持有人周某非法出口至日本。中国紧急照会日本驻华使馆。经努力,拍卖中止。周某表示无条件将国宝上交国家。

专家:现行国际公约约束力有限

虽然已经有很多国宝已经回归,但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面临巨大困难,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作为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管委会副主席、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主任,段勇表示,相比庞大的流失海外文物,成功回归的文物仍不过是沧海一粟。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呼吁,应更大程度归还各国流失的文物,但目前看难度较大。

段勇指出,文物流失海外是伴随着殖民化和全球化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他表示:“国际社会关于文物返还问题的公约主要有两个:1970年公约和1995年公约。它们都在文物返还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如适用时间有限等问题,因为它只对公约签署生效之后的案例有约束力,而对于公约生效之前的文物不具备溯及力。”

专业人才不足也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面临的一大困难。2008年,上海大学成立了“流失海外文物研究中心”,去年5月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目前,这个中心已形成了老中青不同年龄梯队的研究团队,正在成为中国海外流失文物领域的人才孵化基地。

中德合作:对在德清代文物进行溯源

段勇指出,在国际社会各方的压力下,最近几年以法国、德国、荷兰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对待殖民背景文物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比如,法国从奉行原来的公共物品不可转让,转变为向原殖民地国家归还文物。德国博物馆协会在2018年公布了殖民背景藏品处理指南,并且在2019年更新了指南。荷兰政府在2021年宣布,将无条件返还明确是从原荷兰殖民地非法所得的文物。连一直态度比较强硬的英国,2022年也在各方压力下归还了部分贝宁青铜器。这一系列的案例标志着国际社会已经出现了返还殖民背景文物的有利趋势。

据报道,中德两国博物馆目前正展开合作,从而确定德国部分博物馆中有多少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从华掠夺的文物。德国各大博物馆中,拥有着数千件来自中国清代的重要文物。这些文物是如何从北京到德国的?它们是否为德国在殖民战争中非法掠夺的战利品?2021年年底,德国七家博物馆联手启动了“追踪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旨在解答这些问题。这是西方世界首次系统地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流失文物进行研究。

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的发起者克里斯汀·霍华德强调,对义和团时期的文物溯源工作仍处于早期阶段,文物归还问题超出了文物溯源工作的范围,涉及到了博物馆政策和外交等领域。但是,如果确定这些文物是由德国殖民者非法掠夺的,她认为这些文物应该被归还。

段勇认为,强大的中国是推动国宝回归最坚实的后盾。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力度、文物追讨力度持续加大。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我国政府与20余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合作机制;主导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国诉求的《敦煌宣言》,坚持呼吁历史流失文物应回归原属国,为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