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养殖场的小鸡都要切嘴巴,看得我脑仁疼 /

养殖场的小鸡都要切嘴巴,看得我脑仁疼

养殖场的每一只小鸡都要切嘴巴,专业名词叫断喙。

这是为了避免菜鸡互啄、自相残杀,从而达到优生优育,提高产能的必要技术手段。

正如被选中的孩子会在身上烙下标记,被切嘴是每一只嫩雏生下来就将面临的命运。

养殖场里,一窝蜂的小鸡鸡,萌动可爱,天真无邪。转过头的下一秒,就是一双无情的大手和滚烫的机器,切断它们无辜的嘴巴。

这不是什么邪典动画片的桥段,这是产业化流程的一部分。

出于人道主义,更是出于经济利益,断喙技术日益高效精进,被切的小鸡毫发无损,其操作大为可观。

切嘴事小,马虎不得。

它得在小鸡出生的5-7天进行,那是鸡嘴初长成,切断又不至于危及性命的黄道吉日。

此时就有了这款机器的用武之地,热刀片切嘴机。

这是全球多数国家中小型农场的必备仪器。

原理简单,相当于小鸡的断嘴台。关键就在于放置嘴的长度,热烫的时长与温度需要精准把控,差一毫厘都有可能断送一只雏鸡的性命。

老手艺人会告诉你,有机器也需要技术,这活不是谁都能干。

高效作业,一人递鸡,一人切鸡。

切鸡之人,左手抓腿,右手按鸡头,使其固定。

其中拇指按于鸡头顶,食指放在咽下,稍施压力,使鸡缩舌。

万不可大力,有损小脑发育。

切除角度得特别注意。切除上喙到鼻孔的三分之二处,下喙的三分之一处。

操作员需手法敏捷,发力均匀,否则地包天、天包地的畸形状。影响美观事小,有可能再度长喙,或是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操作员不仅善于操作小鸡,也得精通机器。

烫切时间过长会使嘴部整体软化至变形,温度过低又会造成流血或操作失败。

这需要操作员对刀片的锋利程度和温度有经验地判断,将烫切时间控制在3秒内。

以确保每只雏鸡手术健康,降低失误率,同时提高流水线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别看这小切鸡嘴的工夫,满满要领。

被切嘴的嫩鸡也并不悲痛,只觉眼前一懵,温温热,像是做了个美甲,啥事儿没有,三秒即可下地。

这是好技术才有的待遇。

可以对比下业余手法。

个体户养鸡也得切嘴,土法断喙,直接上指甲刀。

这是工业化以前的做法,就跟市场上包灰指甲的赤脚医生差不多,削一根搞半天,还搞不清楚作业时节,被鸡嘴猛啄负伤而归的比比皆是。

所以机械化大生产科学,专业。对人对鸡都是好事。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如今,不少国家大型养殖场已经迭代更新,采用更先进的“红外线切嘴机”。

每鸡只受罪1.5秒,每台机器每天可操作12000只鸡,快速流畅,高效便捷。

整体设计模仿过山车+旋转木马运动轨迹,设置专属鸡位,解放劳动力,呵护备至。

精准,刺激,确保每只鸡都能享受嘉年华般的微创体验,氛围感拉满。

这跟热刀片切嘴机不可同日而语,你可以理解为集体X光放射机。

操作员只需倒一窝鸡仔铺于传送带,将鸡头卡于机位中完事,全靠机械运作。

麻木,冰冷,无情,但高效。这便是工业艺术的魅力。

轮盘输送,档板下压,激光扫射。

无情机一条龙处理这一个个小鸡鸡,像是照顾每一位患者,又如对待一块块肥皂或是任何物品。

运送,打印,抛出。而它们扭动,惊叫,不鸣所以。

围观者无不惊叹,以为什么生化改造太空舱装置,下一秒将发送至外星。

旋转的鸡在等待切嘴,完事的鸡被扔至底层篮筐规整。

看上去相当冷血,卡完鸡又把鸡儿随便一扔,不留一丝情面。

仔细看每一只都精准落筐,活蹦乱跳,如同便后冲厕般顺畅。

阵仗庞大,处理精细,不伤害小鸡一丝一毫,这是工业技术革新的意义所在。

然而反对切鸡嘴的声音从未停止。

反对阵营认为,喙部是禽类的双手,在抓取食物、整理羽毛、筑巢方面使用频繁。

剪去部分虽不会危及性命,但会造成痛感、温感和触感的各方面退化,导致寄生虫感染,抵抗力下降等多方面问题。

不仅残害动物,还影响动物品质,应该取缔。

这就是为什么在家禽养殖场给小鸡剪嘴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残忍行为

布里斯托大学曾做过非断喙对比试验。比起发生同类相食,不良啄羽的严重身体伤害,切去部分的伤害微乎其微。

反对者则指出问题所在:断喙与否的优缺点没有明确对比科学量化,一切还是以提高生产力为核心目标。

几年前,北欧一些国家出台了相关条例,限制或禁止鸡蛋行业进行断喙作业。

除此之外,全球大部分国家养殖业仍然保留这项操作。

为确保经济效益,绞死小公鸡是鸡蛋行业不再耸人听闻的秘密。即便残暴血腥,依然没能阻挡大型工厂的无情铁腕,依然是产业化必不可少的操作流程。

与之相比,切鸡嘴巴可谓小巫见大巫。弄死小鸡都拦不住,何况只是切个嘴。

无力,感慨。只有不断革新技术,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动物伤害。

这是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也是微不足道的赎罪过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