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学者谏言:这条不归路 中国需要深思 /

中国学者谏言:这条不归路 中国需要深思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王海良评论文章:在全球地缘战略视域中回看历史,仅从陆与海之间的纠结与抉择来看,也大有历史经验教训可循。纵观世界史上大国的海洋强国历程,可以看到,处理陆海关系是具有巨大影响的战略选择,且其中空间与时间观念是不可回避的要素,国家地缘环境是决定性的客观条件,事关一国的胜败兴衰。

1、美国先海后陆

美国东西方向面对两洋,南北以弱国为邻,在地缘环境上有条件实行马汉理论所宣导的海权战略,几乎没有陆海关系上的纠结。不过,即使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美国也是在两洋之间有先后缓急之分的,太平洋为先,大西洋置后,并非两洋同时推进。

显然,美国这样做主要是由海洋对手实力决定的:当大英帝国仍称雄世界时,美国在西太平洋部署的海军力量相对较少,法德等国更次之,西班牙则处于衰落中,故在两大洋中,可供美国选择的扩张方向唯有西太平洋。

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等攫取了在西太平洋的地位,实际上成了太平洋的霸主。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在大西洋上没与英法等国进行争夺,而是更多地关注欧洲大陆的纷争,并伺机在最有利时刻卷入纷争,博取厚利,两次世界大战前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2、德国争雄欧陆

德国也是以欧陆为主的大国,历史上与法国进行过长期的争夺,也因此与英国多次打仗,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惨败也是由争夺欧陆霸权所致。

德国是海外殖民开拓的后来者,其早期参与海外争夺的力度低于英法两国,但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在陆海两方面都加大了争夺力度,因而与英法的矛盾大大加剧。

在这场争夺中,德国的主战场显然在欧陆,不在海上。从一战到二战,德国的海军发展都优于法国,但不敌英国,所以才专注于发展潜艇,用以袭击英国商船,后来又用来攻击英美水面舰只,一时间令英美水手谈虎色变。

然而,即使在希特勒指挥下德国海军做到了封锁英国,却难以攻陷这个防卫坚固的岛国,证明德国海军缺乏海上投送力量,不足以征服英国海军。我们看到,德国的主要战争和主要战场都在陆地,德国陆军也是一流的。

3、日本魂断大洋

日本与英国一样是一个岛国,是靠近亚洲大陆的岛国。日本本来不应该有陆海纠结,但作为靠近亚洲大陆的岛国,日本又一向觊觎整个东亚大陆,故使日本陷入了不该有的陆海纠结怪圈。

作为岛国,日本发展海军并不奇怪,但陆海空全面发展就有些奇怪。事实证明,日本不是要保卫自身不受侵犯,而是要侵吞整个东亚,所以不仅需要海军,还需要强大的陆军和空军。

从二战前的军备建设看,日本帝国已属世界一流强国,至少在太平洋地区可数一数二。正因如此,日本侵吞整个东亚的进程势不可挡,若非美国参战,日本可能占领东亚大部分国家。

而美国参战的最大影响是开辟了太平洋战场,这是最终葬送日本军国主义的场所。也就是说,在陆地和海洋同时作战时,日本没有绝对优势,而随着美国战争潜力的发挥,日本一步步从海洋到陆地走向了失败。

假如当时日本不是那么贪婪,接受美国的干预和调停,日本很可能最终得到中国东北,保留台湾,占有部分东南亚。然而,日本为了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决定在陆地与中美英对抗,在海上与美国决战,并斗胆抢先偷袭珍珠港,一举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从根本上说,日本毁于军国主义的贪婪,而从战略视角看,不懂退却的日本败在了陆海纠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大国,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脱离自身地缘条件而设计走向世界的大战略,或者是陆地优先,或者是海洋优先,而不能陆海并举。

即使美国这样的两洋国家,也要有先有后,不能两洋并进。以陆地为主的大国,应以经营陆地为主为先,以开拓海洋为辅为后,次序不可颠倒,且一般不能并行。

如果面对陆地和海洋不能在大战略上合理选择优先次序,那便陷入了陆海纠结,就很容易出大问题,犯结构性和战略性错误,就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轨迹。这值得作为陆地为主同时又拥有广袤海洋领土的中国深思。

来源:本文节选自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王海良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8月号发表的专文《全球地缘战略视域中的中美台海战略博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3-09-30 14:01
    您已点过赞
    错估形势以为“东升西降”,进而四面出击,也会造成万劫不复的后果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