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战略机遇期送上门? 北京能否抓住 /

战略机遇期送上门? 北京能否抓住

哈玛斯突袭以色列,以色列高调宣战,是为最新国际大事。这件大事在中国引来不同的反应,其中经济界的反应,除了关注可能冲击中国经济,也关注到当局的表态,其中有经济界人士在讨论,这一事件是否预示著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又来了。

事发后,中国外交部将事件定名为偏中性的“巴以冲突”,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称之为性质激烈的“以哈战争”。而在民间,因以色列驻北京大使馆要求中方谴责哈玛斯,爆发了“哈玛斯突袭以色列,中国线民攻占以色列大使馆”的事件,其中说的“中国线民”是一类中国网民的另一称呼,所谓攻占是其集群冲进以色列使馆官方征博,表达不满,令其官微等同关闭,进入“一键保护”状态。

中共官方表态有待进一步观察,民间的举动也要看其怎么发展,倒是中国经济界相当关注事件,有认为事态恶化。将令中国经济进一步受挫;也有人认为如把握得当,则是“战略机遇期”又来了。

事件爆发,正值10月9日中国股市长假后重开,中东战争气氛是中国股市开市受挫的背景之一,中国经济界私下的分析、预测就更加多。

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一向敢言,他是中国学者中少有公开发表即时分析者,他认为1973年时发生了类似的情形,当时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涨到了每桶12美元,黄金从100美元一盎司飙升到了800美元一盎司,开启了70年代第一轮石油危机和接踵而来的滞涨潮。

这位经济学家预期,“历史从来都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是往往会押韵”,中东是全球原油主要产地,原油价格波动会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节波动。中国是主要的原油进口国,虽然有脱钩和外资流走,中国对大宗商品价格仍然敏感。何况已有经济学家警告,中国经济可能由通缩走向通膨。

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冲突不断升级,图为以色列的坦克及军车集结。(Getty Images)

另一位曾是中国国防大学教授,被认为是军方学者的公方彬,现在解甲为“独立学者”。他透过社交媒体公开发表分析,认为刚开场的以哈战争,是又一次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机会。大国小国都要处理国际关系尤其与自己利益攸关的国际关系,由此有了国家态度及其站位抑或站队。

比如,正在进行中的以哈战争,站在哪一方说话或选择中立(明中暗倾),又将是一次影响深远的选择乃至抉择,尤其对于深度介入的国家而言。

另一位姑隐其名的经济学者私下交流时说,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又来了,现在就看抓不抓,怎么去抓。所以,以哈战争,其实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十字街口。

所谓“战略机遇期”,其实就是说某种特定的国际环境,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特别的条件。核心内容就是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后来在江泽民时代演绎为“闷声发大财”,到胡温时代主要表现为“不折腾”。而正式在中共中央文件中出现,则是中共16大将之定为重大战略判断,以后中共大小文件都会提“战略机遇期”。

中共20大出现一个新提法,即“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这大概是面对现实,自中美贸易战开始,机遇渐失,其后更有了大脱钩、新冷战。但仍有不少学者坚持中国应有新的“战略机遇期”,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一年前曾发长文,议论“中国发展还有战略机遇期吗?”他认为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看,中国都还会有“战略机遇期”,在关键时刻,要抓住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同类似的观点,是有经济学家认为,今次以哈战争爆发,类似当年的“911”,是“战略机遇期”送上门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