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双线稽查风波下,透视富士康的城市版图 /

双线稽查风波下,透视富士康的城市版图

2010年,深圳富士康“十连跳”的风口浪尖,无数地方官员反而携着各种政策优惠排起了长队,只为见上郭台铭一面。

彼时释放了内迁信号的富士康,俨然成了地方政府眼中的“财神爷”。大家都心知肚明,富士康的“落户”意味着天量的就业、税收和GDP。

十余年后的今天,富士康又一次站上了风口浪尖:

税务部门近期依法对富士康集团在广东、江苏等地的重点企业进行税务稽查,自然资源部门对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点企业用地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而此时的富士康,历经十余年扩张,已在中国大陆坐拥40余个园区,而其庞大的身量,也已深深楔入了地方产业经济的血与肉。

-01-

起点

1988年的深圳,任正非出任华为(专题)总裁,决定进军通讯业务;同年,王石以两千万竞得一块地,获得了万科进军房地产业的“入场券”;也是在这一年,郭台铭在深圳落脚,设立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生产基地。

富士康肇基于台湾(专题),上个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土地、用工成本日渐攀升,一场制造业迁移潮随之开启。

深圳,当时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凭借政策空间、廉价土地与劳动力的优势,成了这场制造业迁移潮最主要的受益者。

1988年,富士康深圳工厂成立,此时它还只是一间位于宝安、只有百来人的简陋厂房,但此后几度扩产搬迁,至富士康龙华园区,已是一座高峰期拥有近30万员工的“小城”。

而深圳与富士康的“牵手”,可谓是一场典型的双赢。

2004年,富士康科技集团深圳公司年度出口首破百亿美元大关,不仅蝉联中国出口企业第一名的桂冠,还贡献了当年深圳1/8的出口额。

富士康的存在,也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了深圳经济的支柱。以2010年为例,当年深圳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由“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据。深圳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地位也随之确立,“深圳到香港(专题)的公路如果塞车,全球PC市场就会缺货。”

而富士康借力中国大陆人力低成本优势,一跃成为“全球代工之王”。2005年,富士康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行列,郭台铭的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当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郭台铭以32亿美元的身价,排名全球第170位,晋升台湾首富。

2010年7月,深圳龙华富士康,为防坠楼事件,员工宿舍楼挂满防护网/视觉中国

2010年5月21日清晨,深圳富士康一名21岁员工坠楼身亡,而这是半年时间内,富士康深圳园区发生的第十起坠楼事件。

“十连跳”引发的滔天舆情,加速了富士康已在进行中的迁移步伐。

当时的深圳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而对富士康而言,一方面,由于代工模式的内在属性,成本控制始终是其核心要务;另一方面,苹果公司推出的革命性产品——iPhone 4,也对富士康的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于是,富士康需要更多低成本的落脚点。

-02-

扩张

2010年6月20日,时任河南省省长亲自动身,顶着烈日来到位于郑州最南郊的新郑机场,专程等待一位特殊的客人:郭台铭。

苦恋多年的郑州,这次终于与富士康“修成正果”。

其实,早在2007年,郑州就对富士康展开了追求攻势。当年,郑州成立了市长亲任组长的“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项目对接成员直接扎根深圳龙华,一面做好情报工作,密切关注进入富士康园区的各路领导人,另一面积极主动出击,向富士康不断自荐。

虽然双方始终对签约细节三缄其口,但从后续媒体报道仍可见郑州十足的诚意:15亿美元资助,申请保税区,低价转让土地,帮助建设工厂、宿舍、发电厂,借用行政力量帮助招工……

而为满足富士康近乎苛刻的投产时间表,郑州安排了2000名工人三班倒,24小时昼夜赶工。因厂房不足,一家经营多年的纺织企业干脆被管委会“请了出来”。厂房所需但市场上一时买不到的特殊电缆,郑州市政府指示,到地铁工程现场去“借”。

如果说,深圳是“代工之王”富士康中国大陆产业版图的起点,那么,郑州便是这块版图中的“最大手笔”。

如今,富士康在郑州坐拥航空港厂区、经开厂区、白沙镇厂区三大厂区,生产高峰期员工数超30万人,郑州随之成了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

郑州市航空港区的富士康厂房/视觉中国

郑州之外,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落脚点现已遍布40余个城市,在珠三角,富士康布局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惠州、广州等地。

在长三角,富士康与昆山、上海、南京、淮安、杭州、宁波、嘉善、无锡、安庆等地“联姻”。

在环渤海,北京、天津、烟台、菏泽、廊坊、秦皇岛、沈阳等地成了富士康的落脚之处。

在中西部,富士康与太原、晋城、郑州、济源、鹤壁、濮阳、兰考、周口、武汉、长沙、衡阳、南宁、重庆、成都、贵阳等地“结缘”。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落脚点/搜狐城市制图

从沿海走向内陆,一路扩张的富士康,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科技智造服务商,产品范围涵盖消费性电子产品、云端网络产品、电脑终端产品、元器件及其他四大领域。

2022年,富士康集团营收约1.49万亿元,集团进口总额约5400亿元人民币(专题),占中国大陆进口总额的3.0%;出口总额约849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5%。

-03-

“生金”

而对地方经济而言,富士康的落地便意味着“生金”的良机。

2011年,富士康南宁科技园投产,两年后,富士康成为南宁首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实现了南宁百亿企业“零”的突破。

七年后,富士康南宁科技园产值突破480亿元,基于此,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首超食品工业,成为对南宁工业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

在郑州,2021年,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产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052.6亿元,成为全国单体产值最大的项目。同期,郑州出口总额的近8成由富士康贡献。

不止是南宁、郑州,成都、太原等地也凭借富士康的进驻,收获颇丰。

2022年,富士康成都园区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期,富士康太原园区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成为山西首个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

富士康太原科技产业园/视觉中国

而即便是在后期“错失富士康扩张机遇”的深圳,凭借其富士康集团全球智造总部和大陆营运中心的地位,仍然收获得盆丰钵满。

2022年,富士康深圳园区实现产值3252亿元,出口313亿美元,分别约占同期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出口总额的9%。

富士康对深圳经济的影响/搜狐城市制图

进一步讲,富士康对于地方产业经济意义,其实不只是一家产值高、出口量大的代工企业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带动一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

例如,借着富士康的势能,郑州后期逐步引来了中兴、创维、天宇、OPPO等3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形成了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也被郑州设定为“一号产业”,目标2025年实现8000亿元的产值。

同样,在如今的深圳、成都、南宁,电子信息产业都已成为当地工业经济最重要的支柱。

但在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大陆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上涨,加之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风起云涌,富士康在国内的扩张步伐已逐渐走缓,并转而持续加码印度(专题)、墨西哥等国外投资。

而此番税务、土地双线稽查之下,富士康虽已回应“合法合规为集团在全球各地的基本原则”,“会积极配合相关单位的作业”,但企业未来走向会受何种影响,仍然未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