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见米歇尔冯德莱恩 和以往大不同 /

暗示什么?习见米歇尔冯德莱恩 和以往大不同

亲中共媒体香港01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7日会见了赴华出席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

在舆论攻势方面,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突出了习近平同欧方领导人的会见。12月7日中午前后,中国内地华文媒体密集报道了习近平同米歇尔和冯德莱恩的会见。这和以往中欧领导人会晤当天首先会有更多会晤的进展披露是不同的。

舆论侧重点不同的背后,是中国外交正在发生深刻的政治变革。

中国外交部数日前宣布“经中欧双方商定,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于12月7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国务院总理李强将同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会晤。”

以往中国外交部宣布中欧领导人会晤时经常使用的措辞是经中欧双方商定,中国总理将于何时和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共同主持中欧领导人会晤。以往侧重突出的事件主体是总理,通报的是总理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而此次官宣,通报的是会晤本身,会晤将于何时举行,国家主席和总理将分别做什么。

以往中国外交部虽然会在例行记者会等场合进一步透露国家主席有会见欧方领导人的活动安排,但是在中国外交部的正式官宣中,国家主席的会见信息是不出现的。而此次国家主席将有何种活动的安排直接写进了官宣中。

(中国外交部官网截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023年12月4日官宣第二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情况。

(中国外交部官网截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022年3月30日官宣第二十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情况。

中国媒体率先集中报道了国家主席的会见活动,原因就在于此。根据此次官宣的安排,国家主席的会见是排在前边的。

从突出强调总理主持领导人会晤到突出峰会本身进程安排,这种变化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依据是中国对外关系法。

2023年6月中国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在7月1日正式实施。在该部法律的第二章对外关系的职权中,中央外事工作领导机构、国家主席、国务院、外交部分别发挥何种作用写的清清楚楚。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国务院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因此,在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外事活动中,国家主席代表国家进行外事活动,总理的职责是管理对外事务,负责具体的谈判,也就是主持会晤。

当事国为总统制或者半总统制的国家时,国家主席需要发挥主要的外交角色。当事国为议会制国家,实权领导人为总理或者首相时,国家主席也需要担当主要的外交话事人。这是一种以我为主的外交思路,将主席和总理分别发挥何种作用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划分。同时,中国外交中,以往国家主席总理分别对接不同类型国家的思路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在同韩国、日本、德国等议会制国家交往时,国家主席的角色会更加突显。

北京时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