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范冰冰新片惨败,她没被原谅又如何 /

范冰冰新片惨败,她没被原谅又如何

今年 2 月,在柏林电影节的红毯,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内娱消失很久的毯星,这次带着作品名正言顺地走了一回红毯。

是的,范冰冰。她搭档韩国阵容主演的《绿夜》入围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非主竞赛)最佳影片。

9 个月后,电影在韩国上映,上映 27 天,总票房 9887.7 万韩元(源自猫眼电影专业版,折合人民币约 53 万,甚至有天日票房都没干过在当地重映的《晚秋》)。

昨天,它上线韩国流媒体。因为亲密戏,早在一个月前就让全网震撼的新片终于问世。

肉叔的老酒友 @癫火之王阿姨第一时间看完,感慨良多。

它绝对算不上好电影,可是因为戏里戏外断裂又丰富的细节,又不忍心把它粗暴地打成一无是处的烂片。

我是老王出场的分割线

范冰冰再次用美放了把火。

劣迹原因,所以不见明火。但盖不住热浪灼人。

一个月前,一段盗录视频,以抢先体验的名义在网友间私相授受。

关键词# 绿夜两分钟。

片段来自韩国大银幕,有人少见多怪,说这是 " 跨国下海 "。

与其说跨国,更像是流浪。

不止是范冰冰。

这部《绿夜》(Green Night)由内地导演执导,由香港公司出品,是一部讲着韩语的女性题材电影。

是的,范冰冰两分钟大尺度出演,不新鲜。

但这次冲击禁忌的,是少见的 " 女同性 " 题材。

现在内娱不敢多碰,当年的范冰冰怕也不敢。

而它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主角范冰冰,竟然暗自与电影女主遭遇的一一对照。

雷同太多,不像巧合。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女性出走奔逃的故事。

于是问题来了——

故事里的她,和故事外的范冰冰。

她们找到自由了吗?

01

从象征性出发,我想先聊聊,片子里出现的两场床戏。

第一场来自 " 丈夫 "(金英浩 饰)。

主题是窒息,从前奏开始步步惊心。

金霞(范冰冰 饰)刚刚沐浴完毕," 丈夫 " 从身后关上了灯,带着红酒浴蜡烛步入屋内。

金霞小心翼翼地开始了她的拒绝,三次。

第一次,她礼貌地让 " 丈夫 " 开灯。

" 丈夫 " 很配合,放下红酒,立刻就打开了刚刚关上灯。

但也顺手关上了门。

第二次,金霞语气委婉:" 今晚有夜班,要出去。"

" 丈夫 " 收到,没有回应。

但他再次回头,为刚刚关上的门,上了锁。

接着一边自顾自地聊天,一边夺去她手里的吹风机,帮她吹起了头发。

第三次,金霞躲开 " 丈夫 ",背过身直言:" 请你出去吧。"

" 丈夫 " 依旧无视了她,默念起神父的教导,但念到一半时他也假装不下去了。

接着一声—— " 妈的!过来!"

所有的细节表演,所有的闪躲和试探全部停止,镜头此时呈现的最直接暴力。

一张破碎屈辱的脸,被狠狠按进了枕头。

尾声的转折按下不表。

说到这,简单交代一下角色。

" 丈夫 " 之所以打上引号,因为这本是一场交易式的移民婚姻。

主角金霞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逃离中国移民韩国,为了获得永居权与这名男人结了婚。这种事并不少见,协议性两人彼此心知肚明。

但因为不堪受辱,金霞外地独居,但以为移民问题迟迟无法离婚。故事里,她有了新的希望,但又不得不受迫回到这个男人的房间。

而上文是这个男人对她做出的一切。

很明显,恐惧来自反差。

动粗之前,他温柔,甚至体贴,金霞吩咐的一切他都照办。只不过,金霞所有的拒绝都被他无视。

这个男人展现的,既有 " 慷慨 ",也有毫不在乎。

面对这个逃离他的女人,他甚至扮出一副神父的模样,大方地原谅了她。所有拒绝、反抗、逃离,都是金霞小打小闹的儿戏,他知道她只能回来这里。

真正的窒息,是他自上而下的蔑视。

就这么一段戏,故事里的男人、女人有了各自的位置,分出了上下。

也点出了金霞身处反抗、忍耐、再反抗、再忍耐的循环困境。

好,先打住,不急着联想。

我们只用知道,打破这个循环系统,至少需要一个强大的外力。

看第二场,是她与她在一起。

不变的是,这次金霞依旧被动。

经历了一系列打击的金霞,不甘、憔悴、委屈。

而身后,连蹦带跳,穿着浮夸羽毛披肩的绿发女孩(李周映 饰,该角色没有姓名,下文均以女孩代称)慢慢靠近了她,牵起她的手。

她邀金霞一起跳舞,但金眼神躲闪,心不在焉;当金霞眼含泪光再次坐下,女孩再次靠近,从身后安静抱住了她。

金霞这次不再躲闪,从眼神,到双唇,到身体。

这一幕,我的视线也开始恍惚。

女孩白色披肩,像是变成了翅膀,环绕着金霞。

对仗丈夫口中伪善的解救之道,这一刻更像是神性彰显。

主题是拯救。

坦白说,在后面的激烈镜头里,范冰冰的表演并没有她在李玉的镜头下精彩。不够动情,不够柔软,甚至太过清醒,少了些足以让她能陷落的迷离。

但也有细节值得一说——

女孩胸口的刺青,一朵绽放的绿色烟花。

这是一个贯穿全片的标志,从相遇时的偷偷窥视,再到结尾,一次呼应所有伏笔的绽放。

眼下的温存时,她想紧紧抓牢。

放在全篇的语境下,这场柔情并未体现具象的爱意,更像是一场 " 拯救 ",夺回知觉的拯救。

说到这,金霞和女孩也各自有了位置。

拯救,与被拯救。

一个绝望麻木的人,被一个神秘符号所引领,开始了一场出逃。

对,这绝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02

当同性爱情片来看,那这部电影一定会扫你的兴。

这样说,真不是我在故弄玄虚,指低打高。

怕你误会,先把批评摆在这里:

电影不是好看的,单说叙事逻辑,它生涩极了。

不多剧透,就说开场。

在仁川口岸做安检员的金霞,阻止一位形迹可疑,来路不明的绿发女孩过关。于是,女孩不仅不过关了,反而缠住了金霞,反客为主进了她家。接着就拉上了她亡命天涯。

从哪来,来干嘛,要去哪?

而动机解释,被编剧用寥寥几句对白一笔带过——

女孩是一名听从帮派指派的运毒犯,被金霞阻拦后,临时起意私吞掉货黑吃黑,便想拉着需要 3500 万韩币换永居证的金霞一起出逃。

金霞为什么能让女孩跟着,又怎么就被女孩说服。

难道是缘,妙不可言?

就整体而言,它充满了刻意为之的巧合,没缘由的情感波动,和 " 这也行?" 的剧情走向,而解释的耐心又欠奉。

在导演的采访中我发现,这样做是有意为之。

我和我的编剧雷声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男人和女人犯罪的区别,我认为女性犯罪更像是非理性的,不太有强烈的目的或逻辑,被情绪和兴奋感所驱使,被黑夜和同伴召唤的兴奋——这就是我想在电影中传达的感觉。

——导演韩帅专访 byMaja Korbecka

但这条豆瓣高见。

也能表达我的想法——

全是技巧,毫无真感情

最终,现实主义的镜头下,撕裂地讲述了一个 " 局后还有局 " 的超现实的冒险故事。

但是(此处重要转折)。

这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偏偏充满了解读乐趣。

这也是我特意两段充满象征意味的激情戏放在前文的原因。

还是开头。

经过一些解读整理,海平面下的冰山也会慢慢浮现。

因为运毒,是整个海关的黑产,一切都由帮派做主,相遇时的二人都是这个复杂系统下的棋子。

因为命运相同,女孩才对金霞有了好奇。

而随着秘密被金霞知晓,金霞只能随她放手一搏。

它讲述的——

同一种困境下,两个女孩结为伙伴的故事。

如果你将这部电影所有零星的线索连在一起,它们又指向了更广阔的讨论语境。

比如,丈夫的暴力从何而来?

在他张口闭口神父如何时,只言片语之间,又隐藏的另一名女性的痛苦。

丈夫早年丧父,难以生存的母子二人,正是被一名神父 " 照顾 "。

我爸去世之后是神父照顾了我和我妈二人

如果你了解宗教在韩国的种种乱相,必然猜得到这种照顾意味着什么?

丈夫对神父,又是尊敬又是感激,言行举止奉为皋臬。

他的所作所为,也正源自一个更傲慢的父亲,和一个更痛苦的母亲。

简单几句话,勾勒出了父权的源来,那也是一代又一代女性困境的延续。

在强奸发生之后,准备再次向命运忍耐的金霞,看见了遍布韩国大街的教堂,也看清了他们的谎言。

于是又决定回头反抗。

而这种困境,只是属于韩国的本土问题吗?

来,我们再回到开场戏。

金霞为什么来到韩国?

又为什么要去海关上班?

简单两个镜头,为金霞的身世打下伏笔。

女孩在金霞的家里随便乱翻,发现了一张布满标记的韩国地图,和一张老旧的母女合影。

女孩也发现了金霞的秘密:她从中国逃离,似乎是在追随先她一步逃离的母亲。

她是在找谁吗?

而后文对应伏笔,身份谜题的背后,又给出了令人唏嘘的答案——

一出蹊跷的社会新闻:45 岁男性死亡,家人母女轻伤。

两个女孩坐着聊天,都认为是妻子杀夫。

看着电视里六神无主的妻子,眼圈翻红,鼻头泛酸,却用着最不屑的语气评论着另一边失去父亲的孩子:小告密犯。

- 她嚼着警察给她的口香糖,觉得特别甜,因为那些叔叔还一个劲儿的夸他懂事。

- 看来他的爸爸从来没有夸过他。

- 可惜等她回到家,那些甜味已经全部消失了,妈妈把所有的鞋子都整齐地摆在门口,她却不见了。

一位母亲杀父、被女儿检举、奔走他乡。

缺乏父爱的女儿,后悔揭发母亲,追随她而去。

看着别人的事,说着自己,她的言辞越是刻薄,便越是悔意。

而她提到的口香糖,也成为后文高潮转折时的伏笔。

差不多了。

以上种种伏笔对称、细节隐喻,仅仅是电影填充海量元素的冰山一角,一面更黑更厚的铁幕,还未落下。

这就是《绿夜》给我的感受:

一个乱八七糟的剧情,却塞满密密麻麻的细节。

其实它并非没有一个好故事,只不过都被分拆成一个个碎片,塞满一个个缝隙里,待你主动探寻。

像一场游戏。(宫崎英高那种)

更像童话寓言。

它不具有普遍性,无从查证也无需查证,它是无数巧合的集合,纪念并预言着真实世界的苦难。

这个故事,从 " 很久很久以前 " 开始。

可惜,直到现在仍未完结。

03

她们找到自由了吗?

很遗憾。

一百年前鲁迅为出走的娜拉下的断言,依旧在某处应验。

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娜拉走后怎样》

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某些更遥远的理想。

无论是出走,还是其他反抗。

解决不了几千年来的文明惯性,解决不了权力维护权力的天然属性,更解决不了资源分配这一永恒难题。

而一些遭受高等权力侵害的个体,也只有两条路,不是驳回上诉,就是庭外和解。

所以,踏出哪怕一步,都毫无意义吗?

来,我们再说回电影。

《绿夜》里所有的男性形象,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是 " 毫不计较 " 的一句——

" 没关系的,我原谅你了。"

反抗过丈夫,丈夫原谅了她,两次。

犯下罪行后,因特殊原因包庇她的黑警察,对她说 " 没有关系 "。

甚至就连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挣黑钱的上司,也对她点头肯定," 回来就好 "。

没有人在乎她的处境,决心,勇气。

他们都面带微笑,说着同一句——

闹够了吧?回来就好。

这抹微笑,是这部电影中最无声,也最庞大的暴力:

你的反抗,只是儿戏而已。

女孩们最初为了 3500 万韩币的赃款而出走奔逃,违法犯罪,但这 20 万人民币,不过是电影中的麦格芬。

它几乎不存在,也不能许诺任何自由。

随故事推进,她们接受了一次次挫败,接受了在空欢喜和自我否定中循环,反观自己的勇气,也会像潮水般涌来,像潮水般退去。

但经历这些之后,愈发洪亮的一句是——

凭什么我们要受他的原谅?

这是这部电影的终极抗议。

结合导演的采访去看,它再一次狠狠照进现实。

说你争取自由不过是小把戏,是他们让你玩的逃脱游戏。这有点像今天的男权社会对待女权运动,不是愤怒或焦虑,而是沉默和蔑视,它将女权运动视为一种可以商品化的流行文化趋势。就像今年流行绿色,今年流行粉色,现在显然流行 " 女权主义 "。我觉得它很侮辱人,因为它将与世界一半人口相关的话题视为一时的时尚。

——导演韩帅专访 by Maja Korbecka

04

别忘了。

电影外还有一个案例,范冰冰。

法律对她作出了惩罚,她也为自己过剩的野望埋了单," 没有范冰冰 " 日子,已经过去很久,而且还会更久。

这是铁的现实。

但她,也想扎现实一记回马枪。

在这部由她发起,并量身定做的电影里,能看见太多痕迹。

她想争,想抢。

表演,堪称用心用力;颜值,她毫不吝啬,有些镜头都美到打破设定;尺度,她向禁忌再次突破,哪怕在这部电影里,同性元素像个彩头。

从筹划,到内容,到呈现,都像是由她担任总设计。

没藏着,采访中,她透露对手戏的女主人选,都是由她来决定。

她准备好了。

回不到头条、热搜中,她也想回到银幕,回到电影节,回到一部分人的口口相传里。

这种拍板做主的自主自觉,好像从很早就有了。

03 年拍《手机》,开篇车震戏,葛优还没完事就落跑,按剧本,武月把车钥匙拔了藏口袋里。

范冰冰没照剧本来。

抬着下巴,歪头瞪着葛优。然后,拔钥匙,开车门,扔钥匙一气呵成。

这就是范冰冰的两面性。

外貌,是她的天赋,是当时中国男人对女性本能审美的高度集中。而她的铁腕在于,对这种欲望的捕猎不完全顺从,并企图化身猎手。

在当年,经历《苹果》的大尺度复出后,身边的所有人,都不建议她与李玉继续合作,而她深思过后决定再度挑战。

在公司会议上,范冰冰怒拍桌说:" 我就要拍,谁反对谁离开。"

力排众议后,成就了《观音山》,也成就了自己的东京影后。

这是内娱中罕见的品质——

一份自主且理性的野心,并勇于付诸与自己野心匹配的行动。

我无意讨论她的功过、对错。

只是作为一个写电影的,我怎能不去注视一个想要回到银幕的人。

带着《绿夜》参加柏林电影节时,记者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最敏感:消失的五年,都去了哪里。

她尴尬笑了,主持人很快打断:还是请问关于电影的问题。

笑过之后,她说没关系,我很好,在家里。

不回避争议,给你看的,都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以前内娱的保守气候中,张扬的她屡败屡战。

这一次,她惨败也战。

你说她走了,自由了吗?

不只是范冰冰。

不只是女性群体。

无论环境原不原谅。

任何人,在任何一个,决定再战一回的时刻。

都是自由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