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太真实了,他刚拿影帝,就被黑了? /

太真实了,他刚拿影帝,就被黑了?

年底,冲奥片陆续释出。

日本选送奥斯卡的电影,尤其瞩目。

大师级导演维姆 · 文德斯(《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搭档顶级演员役所广司。

17 天的拍摄时长,让役所广司成为继梁朝伟、葛优、柳乐优弥、宋康昊之后第五个亚洲戛纳影帝。

本片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话不多说,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虽然本片是戛纳热门的口碑之作。

但上线后,其中剧情引发了不小争议。

有人大赞终于看到关注生活的作品了。

也有人指责此片“残忍而不自知”。

怎么回事?

得从主角的身份说起。

役所广司饰演的平山,是东京公厕的一名清洁工。

影片没有拍出通常认知中又脏又累的工作细节。

相反,片名“完美的日子”,定义了他的生活。

他过着一种规律、充实、自足的生活。

天没亮就起床,叠被、洗漱、换工作服。

收拾妥当后,自动贩卖机买一罐咖啡。

开一辆老面包车去工作地点。

他负责不止一个公厕,清洁任务繁琐。

从厕所门口的地面,到里面的地板、墙壁、台面、便池 ……

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他的工作区域。

午饭是三明治。

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解决。

下班后,他将脏衣服拿去投币式洗衣房,去大众浴池泡个澡。

再去路边的居酒屋吃点东西,喝杯小酒,瞄几眼小电视里的棒球赛。

临睡前翻几页书,一天就结束了。

几乎日日如此。

他工作时勤勤恳恳,毫无怨言。

即使无人监督,也会力所能及做到最好。

马桶里看不见的死角,也要借小镜子仔细擦洗。

工作之外,他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听摇滚乐,看纸质书,用胶片机拍树影,养些不名贵的小花小草。

虽然他已经上了年纪,单身、独居。

经济状况不佳,住在破旧、灰暗的小屋子里。

但很多时刻,他都会不自觉地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

不难理解很多观众的质疑。

很多人认为此片只是上位者自以为是的想象。

将清洁工这一工作美化、浪漫化了。

而现实情况根本不像片子里那么“美好”。

但导演是真的不知道清洁工的真实处境吗?

其实也不然。

影片也侧面呈现了清洁工生活里不“完美”的那一面。

片中,平山的同事,就没那么顺心。

他不喜欢这份工作,清理厕所让他觉得恶心。

公厕里每晚都有酒鬼吐得一团糟。

从事这一行,只因为能力不足,找不到更体面的工作。

因为想着早晚会转行,他干活从不走心。

他不理解前辈认真努力的工作作风。

“擦那么细心有什么用,反正最后都会脏的。”

“干这种工作有必要这么努力吗?”

不久后他就辞职了。

在没有新员工顶替排班的情况下,给平山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平山素来沉默寡言,全片台词很少。

唯一一次发飙,就是在该同事激情离职后。

他加班加点干了一整天后,打电话控诉,“我没有办法天天包办全部卫生,赶快找人补上。”

平山的完美自洽,其实也没有遮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片中,他的认真努力,没能换来应有的尊重。

好心帮厕所里哭泣的小孩找妈妈。

孩子母亲却对他充满戒备,还当面用湿巾擦了擦他拉过的孩子的手。

家人知道他的工作后,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同情。

实际上,导演并没有试图呈现一个行业劳模的形象。

相反,他与其所处的行业、社会的关系始终是疏离的。

不仅是精神上,他的现实条件也不具有代表性。

虽没明说他的背景,但从他与家人的交流可看出,他的家境原本不错,从事这一行不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他可能是因为一些变故,和父亲关系闹僵后,选择独自生活,才开始做清洁工。

可以说,他最初选择这一工作,就是为了修复自我。

影片更多是在呈现一种具有启示性的生活方式。

就是今天很多网友追求的没有内耗、内核强大的生活。

片中,平山的工作无需太多人际交流,而且内容固定、时间固定。

虽向外无法获得价值认可,但向内能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获得内心满足。

下班后读书、音乐,晒太阳,观察植物和阴影,从树根下刨一株连根的植物带回家养育。

在简单、有序的生活中享有对生活的掌控感,才是他最大的财富。

现实的茫然,常常就源于难以掌控生活的无力。

当然,并没有一种绝对恒常的生活。

影片也拍出了脱轨后的失控感。

预料不及的小事会打乱他的节奏,有时给他别样的快乐,有时也会让他没来由寂寞。

片中,他的车被同事借走,他的私藏音乐被迫共享,他感到窘迫不安。

但也为意外找到了知己,暗自开心。

离家出走的侄女突然出现,他被迫改变独居的生活习惯。

但有人相伴,他也感到一丝幸福。

甚至是,常去的居酒屋突然关门这类小事,也能搅动他的心绪。

孤独的涟漪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扩散。

如何解决呢?

其实也和很多普通人一样,喝点啤酒,出门散心,和同病相怜的人报团取暖。

但最终,还是要回到静水深流的岁月,继续规律、匀速地向前。

新的一天,不变的工作,又把一切拉回轨道。

伴着熟悉的朝阳和摇滚乐,平山的脸上又漾起笑容,但就像光影的变化,笑容中也闪过落寞和孤独。

“现在就是现在,下一次就是下一次”,是平山的生活哲学。

他的生活,与其说是“完美”,更像是借确定的小事构建着有安全感的生活堡垒。

很多人指责这部片美化劳动者,认为男主的生活过于文青,充满资产阶级情调。

说白了就是,片中呈现的劳动者不符合他们对这一群体的想象。

但显然,影片无意拍成一部社会问题片。

只是选择的主角恰好是一名清洁工。

导演维姆 · 文德斯,一直视小津安二郎为偶像。

本片中,他效仿小津的风格,避开了惹眼的噱头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感,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流动。

役所广司身上没有太多表演痕迹,就像一个真实的人。

他看书、听歌、拍照、观察花木,并没有被赋予更多意义。

更像是单纯的个人喜好,这显然也是最省钱的消遣方式。

纸质书、旧式卡带、胶片机。

不过是技术的落后,意外撞上了复古潮。

即便像“小资”“文青”,其实也无可指摘。

毕竟,片中取景于东京市区,本身确实是高度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也不乏艺术气息。

平山出身也并非底层。

影片拍摄姿态不仅不冷漠,还充满温情。

很多镜头都是循着平山的目光去观察充满生机的世界。

役所广司以其不动声色的演技、传神的眼睛 ,赋予了这一角色超脱世俗的天真感。

片中还有很多可爱的细节。

比如,平山意外发现厕所角落里的一张废纸上,画了井字棋和一个棋子。

他添了一个棋子后放回原处。

一来一回,和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下了局棋。

这并不是说否认现实残酷的一面。

的确,很多底层劳动者面对繁重的工作,可能休息的时间都不够,遑论精神享受。

只是说,普遍现实无法代替具体的个人经验。

其实现实中就有和平山一样的例子。

比如,同样白天做保洁,晚上画画、读书的王柳云。

纪录片《我的诗篇》中,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六名打工者,也都是活在云端的诗人。

还有喜爱哲学的农民工。

他们之所以进入公共视野,是因为社会身份与精神生活的割裂感。

但就其自身而言,就像这部电影,是自洽、完整的。

比如王柳云,她就很满意保洁工作,不觉得辛苦,下班后有充裕的时间画画就已经知足。

她把生活看作灵魂的修行,上班的间隙也像平山一样,喜欢观察自然,会用剩米饭喂鸟。

“洗净化开撒在小树林的树冠下,灌木丛中,太阳照暖的中午,麻雀和斑鸠精灵般纷纷落下吃米粒,馒头屑与面碎,一边唧唧话语,嬉戏闹玩。”

其实,何止是底层劳动者,大多普通人的生活,也都被赋予了很多刻板的想象,被很多流行观念笼罩。

我们对平凡人的想象,有摆烂的社畜,有逆袭的狼人,有活成旷野的裸辞者 ……

但显然,更多人活在更具体复杂的处境里。

多的是像电影中一样,比起发疯、反抗、抱怨,最终选择适应工作、自我修行的人。

在工作之余获取精神养分,用一个个小确幸平衡寂寥的庸常。

这并非鼓吹逆来顺受,反而是超越功利的人性照拂。

就像片中所说,大大的世界,是由无数个小小的世界组成的,每个人的世界本就不尽相同。

一个清雅绝尘的世界,不是贫乏的阶级想象,而是对平凡的崇高确证。

全文完。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