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博士后家长质疑三甲主任,坚持孩子能自愈 /

博士后家长质疑三甲主任,坚持病重孩子能“自愈”

作为医生,面临病情危重的患者和“看病带书”的家属,哪种会让你更紧张?

从医 37 年、主刀过上万台相关手术的业界医学大佬,在诊室同时遇到了以上两种情况。

坐在诊室的 4 岁患儿,室间隔缺损 7~8mm,收缩期杂音 3~4 级,手可触及震颤,医生再三确认检查结果后建议:“(心脏杂音)轰隆隆响,尽早做手术。”

一听这话,平常在大学教书的家长脸色突变:“可是我也从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孩子是能够自行愈合的。”

医生短暂错愕、表情随即严肃起来:“你别搜了,我平常看都不看,这些垃圾。”

博士后家长:我觉得孩子能自愈

这不是医疗剧的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心脏中心诊间的一幕,并被医疗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第二季的镜头捕捉。这部纪录片去年 12 月 29 日首播,一经播出便迅速冲上抖音热榜第一。

该纪录片共 8 集,分别围绕产科、新生儿中心、外科、青少年妇科门诊等 8 个科室,呈现当下的儿科医疗,每周更新 1 集。

在儿科,达成一个诊疗共识往往比其他科室更难。

在门诊与患儿家长“极限拉扯”的大夫,是从医 37 年的心脏中心主任陈欣欣。即使这样的医学大佬已经看诊过 5 万多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主刀了上万台先心病外科手术,也依旧逃不过与个别患儿家属沟通时的重复与无奈。

面对陈欣欣“尽快手术”的建议,豆豆父亲却表明自己是博士后、大学教授,还查询过相关资料:自己的孩子目前精力旺盛,可以自行愈合。

但在陈欣欣看来,豆豆的室间隔缺损程度太大了:“不符合客观规律,愈合不了。”

一边是家长对于“自愈可能”的坚信,一边是医生的反复解释,诊室内陷入极限拉扯。这个镜头片段迅速刷朋友圈,不少人跟医学大佬隔着摄像机狠狠共情:“我同学患者家属带着第九版人卫来看病。”(注:“第九版人卫”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医学专业教材)

图源:@你好儿科医生 评论区

最后,博士后家长依旧坚持“能正常愈合肯定比做手术好”,这直接逼疯医学大佬:“不要因为你们的溺爱、犹豫和愚蠢,害了孩子。

也有观众读出了家属的难处,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关心则乱:“但真不应该这样子,还是要多听专业医生的诊断。”

图源:豆瓣

有时候,问题不在临床本身

比这更难的,在妇女儿童中心的 ICU。

在这里,高速行驶的救护车就是快速诊间。狭小的空间内,医生们发现,“生病”的往往不止躺在转运床上的患儿。

“这里有个 14 岁的女孩自杀,奥氮平 2 片、普萘洛尔 20 片、丙戊酸钠 10 片,洗胃后依旧处于昏迷状态,心率 120,血氧 90,随时可能需要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救护车里,患儿江江被固定在转运床上,时不时因为吞服过量的药物作用而抽搐;另一边,江江的父母陷入深深的疑惑、几度声音哽咽:孩子从小就优秀,上重点班、阳光开朗,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呢?

医生经过询问,隐约了解到江江服下过量药物的原因:“她课外班多、常常赶时间,舞蹈课老师总因为迟到骂她,但我以为是她贪玩,就一直逼她去。”

母亲的疑惑:没有让她当留守儿童,也没有打骂,怎么就这样了呢?

入院治疗第二天,主诊医生发现了江江在本院心理科的就诊记录:抑郁症。

但 2 年过去了,江江父母对于孩子合理治疗的认知跟复诊记录一样空白。

在这里,家长似乎和孩子一起“生病”了,医生们需要同时治疗双方。于是,ICU 里躺着的江江收到主诊医生送的向日葵、开始尝试不写作业;ICU 外的江江父母并排坐在诊间里“查漏补缺”。

家长:“我们的沟通很好啊,我平常是对她有点要求,但我觉得我都是为了她好”

医生:“您觉得是对她好,但您的这份爱对她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只不过,长期积累的情绪和习惯,并不容易因为几次对话就找到真正的出口,“疼痛”依旧存在。江江妈妈进 ICU 看望女儿时,给她带了一本书,病床上的女孩直接扭过了头;监护室内,一片寂静。

后来,江江的主诊医生从同事那里得知:出院一周之后,江江母女再度走进了医院。这场长达 2 年的病,跟镜头外无数的家庭一样,需要更多时间去完全治愈。

超出的责任

当然,也有时间无法抹平的伤痛。

青少年妇科门诊,16 岁的小美拿着挂号单坐下开口第一句就问:“我是不是怀孕了?”

经检查,小美确认怀孕。相对于医生的震惊,女孩神色淡定,主动要求进行终止妊娠。得知医生会马上按照规定报警,也丝毫不意外:“我知道,昨天你们医院叫的警察已经找过我了。”

考虑到患者未成年,主诊医生给监护人拨通电话、进行手术签字。但得知女儿需要手术的消息后,监护人的回复让诊室陷入长久的沉默:“男孩子有责任,营养费、手术费必须要出。”

医生联系男孩子之后,发现他刚满 18 岁:对于流产的不良影响一问三不知,甚至更加手足无措。

因为意识到问题不仅出在临床本身,儿科医生们也承担起了治病之外的角色。

纪录片里,有的女孩才上了人生中第一堂生理健康课:你知道做了(终止妊娠)手术会给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吗?你知道该怎么避孕吗?

但直面社会的隐痛,这远远不够。

有人评价,纪录片的每一集都把情绪拱了起来,对于讨论的话题却不够深入。

针对不同话题和讨论的落点,最终却都变成了医生额外的“负担”:多名医护轮流上阵陪患儿和家属谈心、为患者准备解压小礼物、在患儿情绪引导中暂代父母的角色......

图源:豆瓣

可现实生活中,忙碌的工作、快速的决策、连贯的节奏,并不是所有医生都具备“停下来”面对这一切的条件。

片中医生那些“超出的责任”,让我们窥得闪闪发光的人性和温暖,但在感动之外,却依旧需要追问医学的边界......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