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同样是高知 妻子就得放弃学术生涯? /

同样是高知 为什么妻子就得放弃学术生涯?

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徐晓宏在美国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时年45岁。徐晓宏是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中国研究领域极具天赋的学者。

他的妻子陈朗,是耶鲁大学宗教研究系博士,哈佛大学神学院神学研究硕士。2019年她辞去在香港的教职随徐晓宏赴密歇根。陈朗在悼念亡夫的信中,表达了家庭中总有一个人得负责家庭、孩子、税务等等,自己承担这一切,扶持丈夫的学术事业。丈夫越成功则自己越痛苦。

陈朗认为这是一个男权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夫妻之间的事情,超出了人和人的层面,本质上是个人和父权结构、资本主义学术生产方式的对抗和矛盾。

原文链接:https://digest.creaders.net/2024/01/23/2692586.html

文化人说事情,特别喜欢结构性叙事。

文中这位美国的高知女性,和丈夫结婚生子后,她选择支持丈夫的事业,跟随丈夫(这也是基督教信条),自己忙着照顾家庭养育孩子,丈夫得以在学术上放光芒,而自己的学术之路则被耽误了。

她将这个矛盾归结为女性与男权结构的矛盾。

这种结构性叙事,显得特别有文化。但是女人有没有想过,如果男权社会不改变,女人就永远不能专心做学术研究吗?毕竟这个男权社会,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并没有女人必须结婚生孩子并呆在家里照顾孩子的法律。

抛掉所有高大上的理论外壳,究其实质,不就是一个女人自己“既要又要”的问题吗?既要一个婚姻,也要一个孩子,还要做一个传统的好母亲、好妻子,然后,还想要学术有成,结果做不到,于是思考男权结构与女性主义的永恒冲突。

这世界上是有少数精力和智力都超群的女性,既能经营好婚姻亲自生好几个孩子,还不耽误事业蒸蒸日上。有这样精力的人是极少的,多数人只能选择做好一两个角色,就很不容易了。

如果一个女性真的发自内心渴求学术研究成就,那么完全可以放弃对其他角色的追求。

我觉得归根到底,在这位女士心里,好妻子的角色权重,要比学术更大。走学术之路,精神压力是要大过做妻子和母亲的,做妈妈生气了可以骂骂孩子。但论文就是不被通过,呕心沥血的课题被拒绝N次的自恋受损痛苦,是这条路必须承受之重。很多女性放弃学术,恐怕是无意识中在逃避这种重压。

回归家庭,你是付出着牺牲者,稳居道德高位。走上职场,你是受气包还无处撒气,几十年作为学霸的学术自信,可能分分钟被打击。

对我来说,如果有男人给我几个亿,前提是我不能再写作只能围着他转,那我也不干。如果婚姻家庭会耽误我写作,我都不要,我只要能帮助我更专心写作的亲密关系。男权社会确实存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存在,但这并不会耽误我成为我自己。

重要的只是,你想要什么,自己负责自己去创造。想要好妻子好母亲角色也没问题,都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社会造就的无奈。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