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不如历史教育,它才是中国最惨文科专业 /

比历史教育还不如,它才是中国最惨文科专业

“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在直播时对文科的评价,让“文科无用论”的话题又一次成为讨论焦点 。

大学生就业难,文科生更难。在学科鄙视链中,文科似乎是最底层的存在:新传卷、法学苦、历史学冷、小语种天坑……每个专业拎出来,都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吐。

即使是曾经被视为潜力股的汉语国际教育,也亮起了红灯。

“汉语热”高涨时,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到了求职时,接连碰壁的汉教生只能自嘲“把路走窄了”,和大多数文科学子一样,千军万马挤考公、考编、考教资的独木桥。

曾经的香饽饽,变成了红牌专业

在文科专业里,汉语国际教育曾因为前景广阔而备受青睐。

根据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的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通过中外合作方式在160个国家(地区)设立了1271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

有需求就有市场,中文在异国他乡受欢迎,汉语国际教育也有自己的春天。

但现在,汉语国际教育也成了高风险、低满意度的“红牌专业”。

根据麦可思的就业报告,汉语国际教育已经连续两年登上本科生就业红牌榜,愣是把多次上榜的历史学给挤了下去,成为突如其来的一匹“黑马”。

都说中国语言文学类是文科中的就业“万金油”,但在文理之争面前总是处于下风。

招聘会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形相去甚远:在四川某高校的招聘会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专业非常抢手,通讯工程专业的学子认为“工作比较好找”,而汉教学子的内心则充满苦涩,有人投了十几家都没有回音。

有硕士学历的汉教学子找工作频频碰壁后发出感慨:

辛辛苦苦读了六年,投了好多简历都没有水花,太扎心了。

除了专业之间的鸿沟,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海外中文教育市场,让本就困难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

汉教人的出路,大多不对口

为什么汉语国际教育的就业那么不尽如人意?横亘在很多汉教生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工作不对口。

有人认为不能以“专业是否对口”来评价就业,但也有人认为工作与专业的不匹配会使就业质量大打折扣。

一项针对华东师范大学2012-2019届共八届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尽管华东师范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经位列全国第三,就业不对口情况依然严重。

传统上认为,国际汉语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等岗位,属于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直接相关的就业类别,然而,八年间能在本科毕业后就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人数,不到直接就业总人数的8% [7]。

而且,很多有学习汉语需求的国家并非英语国家,如俄罗斯、法国、越南等,有小语种背景的更具优势。

即使有幸获得了名额、顺利出国也不能一劳永逸,因为公派出国的任期一般在2-4年。回国后,汉教生依然得另谋出路。

吉林外国语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除了外派,8.93% 的汉教生希望在国内高校担任国际中文教师,10.71% 有意向去国内国际中文教育机构任职 。

这些职业并不是没有可替代性,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横跨三门细分专业——汉语言、外语和教育学,但和这三个专业的学生相比,自己什么都学了,却又不够专精。

许多在年少无知时一脚踏进汉教天坑的学生,临近毕业时开始捶胸顿足:

选汉语言文学或者英语专业,同样可以出国当老师,在国内还不会受到限制。

即使是考公考编,在部分地区,汉教专业也不具备入场资格。

例如云南省2023年度公务员考试中,不少岗位点明了只要中国语言文学类中的汉语言文学、汉语言等专业,同属一个大类的汉语国际教育却不符合报名资格。在2024年的国考中,也只有12个汉语国际教育对口的直属岗位 。

此外,停滞不前的月收入也令汉教生扼腕长叹。

虽然汉教毕业生的全国平均薪酬水平缺乏相关统计,但我们可以从最终就业岗位相似的中国语言文学大类专业的薪资数据中窥探一二。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17届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4411元,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一众专业里还不算垫底。

五年后,其他专业纷纷靠资历熬出头,而中国语言文学类还在龟速前进。不仅月收入吊车尾,五年来的月收入涨幅也只有76%,妥妥的倒数第一。

本来起点就不如其他热门专业吃香,一眼望得到头的涨薪之路更让许多汉教人愁眉苦脸。

对很多汉教生来说,教书育人固然能让人有成就感,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文走向世界也让人充满自豪,但是找不着饭碗、薪资情况不乐观的现实,难免会挫伤不少人的情怀。

连面包也拿不到,谈什么水仙花呢?在汉语国际教育自己的评分系统下,汉教生不禁锐评:科目三都比这个专业有传播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