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女大学生"站票",前后“颠沛”近70个小时 /

19岁女大学生"站票"回家,前后“颠沛”近70个小时

本报记者采访万晓晓 阮西内 摄
陪伴万晓晓一路的小马扎
回家路上的风景。 万晓晓 摄

2月3日清晨6点半,我们收到了19岁女大学生万晓晓发来的照片,照片中“喀什站”三个大字,说明这个女孩的回家路马上接近尾声。

她这一趟回家,前后加起来花了近70个小时。

6点半的喀什,大多数人还处于睡梦中。“我家离喀什火车站很近,打个车就能到。”

回到家的万晓晓,把毛绒玩具送给了读高中的妹妹。

而她妈妈,和很多等着子女回家过年的妈妈一样,烧了一桌子的菜,其中有万晓晓最爱吃的猪蹄。

不怕没座位

提前买了小马扎

Z594/5次列车是一对往返于杭州与乌鲁木齐之间的直达特快列车,1月31日,钱报记者曾登上Z594/5次随行部分旅程,记录下一段人来人往的新春回家路(见本报2月2日2版)。

我们就是在列车上认识了万晓晓。初见她时,她坐在Z硬座车厢连接处的小马扎上,边上放着行李箱和一个黑色书包。

“我要回喀什过年,去乌鲁木齐转车。”她轻声说。

Z594/5次从杭州出发到乌鲁木齐,全程约3880公里,行车时间长达44个多小时。而万晓晓持的是一张无座的全程学生票,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列车全程满员,她的第一段回家路,基本要靠小马扎。

“我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寒假开始已经有十多天,但我在学校里备战职业技能大赛,回家晚了。”万晓晓几乎是寒假里离校最晚的学生之一。

今年春运期间,往西北方向去的火车票比较难买。为了回家,万晓晓在抢票上花了不少功夫。“之前好像是没有杭州直达乌鲁木齐的列车的,前几次开学和放假我都是从杭州坐火车到西安,再从西安转车到喀什。”这次能买到直达乌鲁木齐的列车,万晓晓已经觉得很不错了(K594/5次曾缩短为乌鲁木齐至合肥间运行)。

有票无座,万晓晓没觉得很辛苦。她曾有过更难的春运经历:大一那年寒假的返程路,因为下雪,喀什到西安的火车晚点,万晓晓没能赶上从西安回杭州的火车,改签后,她在车厢站了几十个小时才回到学校。

“这次特意买了小马扎。”她有些淡定,一想到回家能见到好久不见的父母和妹妹,万晓晓就觉得开心。

向往江南

想在这里做更好的自己

万晓晓老家其实是在河南,但父母一直在新疆喀什工作,“所以我和我妹妹都在喀什出生和长大。”

来杭州读大学,是万晓晓的心愿。原本她的高考分可以在新疆当地读本科,但她更向往江南。“我喜欢山山水水,也想到经济更发达的东部来闯一闯。”她说,大一那年刚到杭州,就被杭州的山水美景“征服”,“和喀什完全是两种感觉。”

在杭州读书的万晓晓很努力,大一那年,她在学校的卫生室做兼职挣零花钱。大二,她被选中加入了学校的技能大赛集训名单。

“如果能成为校队的主力,去参加浙江省省赛,甚至是国家级的大赛就好了。”万晓晓说,2023年她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学习和生活过得都很充实。

万晓晓说,同学们的能力都很强,争取校队主力的名额很不容易。因此,在参加完学校组织的集训后,她把跟专业相关的书和电脑放进了回家的行囊中。“寒假也不能放松,我希望能够成为主力,代表学校去参赛。”

三天三夜的疲惫

到家那一刻都值了

从杭州出发回到喀什的家,万晓晓中间要转一次车,这趟回家路,全程加起来将近70个小时。

她带了一本川端康成的书。“我带了充电宝,不过3天时间,我怕手机的电不够用。”上车时,她跟家里说了一声上车后,就把手机关了。

硬座车厢的过道上,来来往往的旅客中,这个女孩很快沉浸在书中。

Z594/5次列车长高晓娟从杭州出发时就注意到了万晓晓。“她就是小妹妹呀,我会尽力照顾的。”高晓娟工作十多年,每年春运都会遇到像万晓晓这样回家路途不易的学生。“我们也会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尽力关照他们。”

这一趟列车过了甘肃一带,车上有卧铺席位空了出来,万晓晓补了卧铺,可以躺着睡上一觉了。

从祖国的东部到西北,沿途的风景很美,也很不一样。“路过河南那一段,下雪了。过了兰州和西宁,远处的山脉白雪皑皑。”万晓晓说,这些路上的风景百看不厌。

从1月31日到2月3日,万晓晓终于到家了。

那一刻,这一路的奔波,都值了。

大概这就是回家的意义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