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李翊云二度丧子,祸根在上一代已埋下 /

华裔作家李翊云二度丧子,祸根在上一代已埋下

这两天惊闻旅美著名作家李翊云的小儿子詹姆斯‧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被列车撞到后身亡。

事故发生在16日下午,詹姆斯‧李在列车穿越学院路时被撞身亡,看起来是一场意外,但了解当地环境的人都知道,列车经过路口前都会鸣笛,一般行人很难撞上火车。

所以更多人猜测,詹姆斯‧李是卧轨自杀。

而且在2017年,李翊云年仅16岁的大儿子也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意外还是自杀,二度丧子对于李翊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悲痛。如果小儿子真的是自杀,那么无疑是给悲剧蒙上更深的一层阴影...

到底是什么才能让小儿子毫不留恋地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孩子的问题、母亲的问题还是家庭的问题,这值得我们深思。

了解过李翊云作品的人都知道,她的作品极具坦率和洞察力,但也极致地表达了她的个人情感。

从李翊云的家庭教育和作品中,或许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今天,V姐想和大家好好剖析一下这件让人悲痛的事情,从中探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引以为鉴,让悲剧不再重现。

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华人家庭 为何厄运连连

李翊云是70后,北京人,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爸爸是核物理学家,母亲是老师。

她1996年从北大生物系(现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在爱荷华大学攻读免疫学博士。

在一次社区培训写作班上发现了自己对写作的兴趣,于是放弃了免疫学学位,转而进入了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坊,攻读艺术创作硕士。

此后,李翊云陆续发表作品,并且在2005年获得艺术创作硕士学位,至今已经发表了10本著作。

她现任于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项目的主任,先后获得过福克纳小说奖、坎贝尔奖等多项文学奖,被认为将会是第一位获得诺奖的华裔女作家。

丈夫是她大学时期的恋人,在美国做软件工程师,由于李翊云的成就过于瞩目,媒体和网络上并没有太多关于丈夫的信息。

可见,李翊云是妥妥的华人之光,实现美国梦的代表,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物。在美国,这已经是非常显赫的华人家庭了。

我之前读过李翊云的作品,当时惊叹于她用如此美丽的英文结合她的中国思维去讲中国故事的能力。

其实,李翊云的自杀念头出现的时间比她的儿子还要早。

在2012年的时候,李翊云因精神崩溃,两度尝试自杀。即使康复了,也对写小说失去了兴趣。她沉浸在阅读中,她说阅读他人生活的文字是一种慰藉。

在2017年出版的回忆录《亲爱的朋友,从我的生命写进你的生命》(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中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抑郁经历。

没想到的是,在这本书出版几个月后便传来了16岁大儿子文特森自杀的消息。

2019年她将自己痛失长子的悲伤和痛苦写成小说《当理性结束时》(Where Reasons End),讲述他的大儿子自杀之后,一个母亲在想象中和自己自杀死去的儿子的对话。

所以很多人说,这本书其实不是小说,而是作者的自传。

传言她当年自杀的大儿子留下了一本厚厚的日记,但是李翊云从未打开看过,反倒是出版了这样一本小说。

我觉得她是没有勇气去打开,因为她还没有能力处理自己成长中的巨大创伤,所以更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儿子,去理解自己下一代的悲伤。

而十几年后,她的小儿子再次选择自杀,悲剧再次发生。

得知小儿子死讯后,李翊云在个人Instagram上发布了两兄弟的照片,写道:V 2001-2017,J 2005-2024。

畸形的原生家庭“宿命论”为下一代埋下祸根

我也看过李翊云的一些其他文字,里面就呈现了她的家庭和成长的碎片:

她出生于一个中国非常典型的畸形家庭。

她父亲是她所知道的最宿命论的人。父亲曾经坦承,他在婚姻中没有一天感受到过平静,他很后悔,他也从未想过保护作家和她姐姐免受母亲的伤害。

母亲是家里的暴君,是控制狂,有着难以预测的无情、焦虑和脆弱,而父亲自私又凉薄,随时准备逃跑,特别弱小无助。

母亲的情感无法从伴侣身上得到回应,所以愈发将控制的欲望加在孩子们身上。

所以父亲努力想把这种宿命观灌输给孩子们,因为这是对他们唯一的保护。

这种家庭,其实最受苦的其实不是伴侣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小孩。

因为无论母亲多么可怕,父亲都是正常家庭长大的成年人,他有足够的能力可以逃离或自保。

但孩子是无辜又无助的,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成长环境是非常恐怖的。

李翊云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

她恨她的母亲……母亲对她的爱有如一个独裁者,是控制性的爱,毫无任何慷慨可言……

她从小爱上写作,但是为了防止母亲偷看自己的日记,从小她就会用加密语言。

比如今天她看到了一只鸟,她就在日记里写天空,写云,写风,就是不写鸟。

所以当她学会英语的那一天,她觉得太幸福了,因为母亲不懂英文,从此她可以自由地写作。

从她的作品可以看出,她习惯把事情隐藏起来,也把自己的内心藏起来。多年来,她一直隐匿其后、沉溺其中。

最痛苦、最悲伤的人表面可能是最平静、最“正常”。

李翊云曾在文章里写过:她的人生从来没有摔过门,从来没有砸过一个杯子或盘子——反正就从没有过任何的“情绪失控”。

她可以安静端坐几个小时,她也喜欢就这么静,而人们往往不会注意到平静的人。

她说:“我内心越是激动狂怒,我表面就越是毫无波澜(the more agitated I was internally, the calmer I remained physically)”。

打破宿命论 打断家庭创伤的代际效应

我看完这些之后,陷入到一种巨大的悲伤。

李翊云的两个孩子就在创伤的代际传递中成长起来,她的母亲习惯性藏匿,不去处理自己的创伤,更不会表达爱,根本给不了孩子任何幸福的成长环境。

所以她的二儿子自杀就非常诡异,看起来就像是赤裸裸的报复,考上普林斯顿大学,然后卧轨自杀。

创伤的代际传递如同基因里自带的缺陷,像欧洲皇室家族的血友病,一代又一代,在家庭内部循环往复,带来蚀骨之痛。

我相信有很多父母,有多少次在面对自己孩子的错误歇斯底里大骂大叫的之后的一瞬间,后脊发凉,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曾经的样子。

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曾经都是一个弱小无助的孩子。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李翊云相似的父母:焦虑,不稳定,控制狂,自私,时不时暴怒的母亲;冷漠,凉薄,懦弱,疏离的父亲。

母亲是家里的暴君,父亲是随时准备逃跑,或是回避到了极致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任何力量保护自己的孩子。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就会和李翊云一样,回避感情,以所谓的理性,自律,冷静来伪装自己内心,掩藏着的巨大的波澜、愤懑、不安和恐惧。

他们可能没有任何力量去面对真实的感情、冲突和问题,无法看到亲人、爱人的情感和内心,更不要提回应了。

李翊云或许是幸运的,她选择用写作来逃避世间的真实情感,来消化她原本澎湃的情感世界,甚至还成为了华人之光,作品传颂于世。

但是她也是不幸的,两个儿子都是天之骄子,却都选择了自杀,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再不愿在这世间,承受哪怕是多一天的痛苦。

李翊云自身家庭有大问题,而且自己的养育方式也有大问题。

不注重家庭内部的健康,上一代的创伤就会传递给下一代,就会出现新一轮的悲剧。

人生需要成长。每一个婴儿呱呱坠地,都是那么的纯净无暇。

家庭是他们的第一个培养皿,也许会把我们养坏,也许会给我们安全感和爱,这都是概率问题,由不得我们自主选择。

但是我们成年后的人生真的可以自己来决定,毕竟命运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然而心灵成长的路非常非常的艰难、痛苦和漫长。

最需要的就是觉醒、自我改变的那一瞬间和后续持久的毅力。

无论上天带给我们前半生的出厂设置是什么,我们都要咬牙过了自己这一关,为着我们自己,为着我们的下一代。

不要让创伤代际传递,悲剧再次重演。

我们的人生本该拥有幸福,我们本可以获得恣意,快乐。

愿我们都有勇气去修补自己破碎残缺的那一部分,看见,接纳,学习,改变,实践。

真正勇敢一次,打碎无情的命运链条,让错误的循环中止于前半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