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回不去小城当“婆罗门”的北上广深普通人 /

回不去小城当“婆罗门”的北上广深普通人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Stacy,现500强外企高级经理,清华硕毕业。工作之余写写文章,新书《职场的51个基本》上市。本文来自:Stacy职场记。

最近网上讨论“县城婆罗门”比较多,春节期间也有一些热议的帖子。

类似深圳大厂年薪 150w,房产千万,回家聚会发现比不上当年普通学校毕业现在的副镇长,言语中很失落。

包括也有一些人说,当年留在家乡的那些同学过得非常滋润,有房有车有地位,比在外打拼加班挤通勤、背房贷、发愁孩子上学的自己强多了。早知道自己就不应该出来,或者听家里的早点回去。

事实是,回去也不一定能过得很轻松滋润,因为小镇/小城里过得滋润的人,本来条件就很好。

他们不必出来,出来也只是体验生活而已,所谓“族望留原籍,家贫走四方”。他们不代表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我从来不会小觑文章中说的这种“学历一般但现在是副镇长”的情况。

因为你不知道他们背后真正的能量有多大,很多时候他们背后是整个家族的能量。

比如多年以前一个北方小城里的看着也挺普通的领导可以把自己学历一般的孩子送到北京的顶尖机构就业并落户,秒杀一众名牌大学硕士。另一个也挺普通的镇领导能把自己资质一般的孩子送到省里的好大学,并在毕业安排好的工作回去。

如果不是见到过,我可能也想不到,看着普普通通的一个小领导竟然也有这么多的能量。

不过在我看到这些事情之前,我很早就知道我不会回到家乡。

我堂妹毕业之后回家乡工作,奶奶和我说,我妹妹真聪明,回家多好,什么都准备好了家里舒服。她可能心疼我,觉得我在外打拼很辛苦。

谁不知道家里舒服呢?但舒服只是留给特定一部分人的。

▲ Photo by Jonas Jacobsson on Unsplash

我小的时候,90 年代初,家庭条件算好的,有自己的温馨卧室,没上学家里就有游戏机,上学了经常邀请同学来家里一起玩,爷爷奶奶知识分子会给我一道题讲 N 种解法,有条件上很多年兴趣班,各方面都还可以。

但后来上了本地最好的双语寄宿学校初中,无忧无虑的滤镜没了,像被提前扔到了一个小社会中,这里的衡量体系一部分是家庭地位和资源。

晚熟的我后来才知道班上至少有好多个局长家的孩子、校长厂长的孩子,司机开着他们爸妈的公务车接他们放学。同学也有跋扈嚣张的,哪个老师不满意就叫嚣着“让我爸投诉换掉老师”。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老师很谄媚讨好,对这样的孩子百般夸奖。我成绩也一直前几名,但老师在路上遇到我家人还是淡淡地说我的不足。

当然也有不少正直的老师,仍然一视同仁,会按公平给我这样家境普通的人机会甚至更加鼓励我,我记得每一个对我好的老师和他们的名字,现在想起来仍然内心会涌起一丝暖意和敬意。

正是这些暖意,让我不至于陷入青春期的负面情绪中,让我在以后遭遇了不公对待时仍然相信,总还是有一些善意的人,他们会相信你的付出,他们会愿意帮你。

后面大家各自去了不同的高中、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这样的同学又顺理成章地进入父辈的单位。

那时候可能还没有低调一说,他们在校内网上发帖,“工作了家里要给买车了,预算 40~50w,求推荐”。那是 14 年前,即使现在想想,仍然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所以我很早就知道,我不会回去家乡。

不是不热爱(电视剧)。是因为知道回去面临的问题更多,苦和累不会少,但还有更多别的东西需要操心操劳,而这些可能是人家家族很久的积累。

其实关系不是不能找,以及当年家乡也来学校里招聘或选调,想回就可以回,回去也有学校光环,校友圈。

但总体来说,我还是喜欢相对清楚的规则,能让我不用内耗,不用去和不喜欢的人和事打交道应酬。

虽然大城市也有类似的事情,但是整体盘子大,总归还是有些东西凭借努力可以够一够。

在家乡很难说。家里什么事情都要找人。

▲ Photo by Clint Adair on Unsplash

比如家人交通事故受伤了最后保险理赔,整个链条上的多个人都想要好处。

再比如我回家办理落户北京,态度最好、办理最顺利的是派出所,反倒是档案中心说北京开的材料不规范,让我联系北京有关部门重新开。

北京这边档案接收中心帮着我解释半天,对方也不太接受,导致北京这边的工作人员一度认为我家乡是哪个小地方,但其实这里是东部沿海地级市市区。

他们建议我打电话投诉,但我觉得万万不可,家乡就是这样,说尽好话赔上笑脸或许还有可能,按规则投诉反而容易有更多的矛盾。

我一边想对策一边在脑子里想了一圈这个事情要找谁,找哪个关系。下午说尽好话搭上笑脸,对方终于同意,还要带着嘲讽的语气说,“北京有什么好的都要去,小孩都能上清北吗?”

我心想,我上了又如何,这还不是随意被卡,按规则办事也得不到正常对待吗?

大城市的规则在这里失效。

我在学校读书时,暑期有挂过职,去到北方城市小镇,看到了一些事。

我在实践总结汇报上委婉地表达了我看到的事件和我的一些思考,而且也有正面的部分,但最后发现其他人发言说的只有感谢,我的发言显得很不合时宜。

在后来的餐桌上我被当地领导意味深长地提醒,“外语系的但是中文要打好基础啊。”也被已经在当地的师兄提醒,“你这样以后不太适合这个体系。”我说我也明白了自己不适合,那我也不想适合。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想到这件事就觉得脸红,觉得我发言不合时宜,很幼稚,但现在我忽然意识到,脸红的不该是我。

我说了我看到的问题,这是我认为应该表达的,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有这些早年的经历其实挺好的,反而让我后来一直很平和。我很早就理解接受了这个社会运行的一部分规则,并不会去抱怨什么不公。

但是我会去到相对公平的地方,用我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和努力,不要去硬挤那条不适合的路。

改变不了局面,就选择过好自己的生活,独善其身。

前几天晚上睡前洗漱时,我想起过年见了堂妹,她去年换了工作,我问她怎么样,她说辞职啦!我问原因,她说学到很多很充实,但人际关系有点复杂心累,就辞职了年后再找。

我妹身上一直有一种松弛感。不愿意按家里想法去留学,自己决定跨专业考研,回到家乡又离开,换多个城市工作,很多看起来很大的决策,她不太纠结就能做出,家里可以随时兜底。

我的人生,没有容错率,做错选择的代价会很大。所以我努力打好手上的牌,一点点腾挪,学会很多事,学会做决策,终于也赢得了一些牌面。

曾经我一直很羡慕我妹这种“松弛感”,不用像我总是很紧张地向前奔跑,不敢停下,对每个很小的选择都会患得患失,怕影响整个人生。

但那天我洗完脸看着镜子里自己的模样,有了经历很多事之后练就的坚定从容,是和“松弛感”不同的一种感觉。

这样也很好。我们都很好。

那一刻,我和过去很羡慕“松弛感”的自己和解了。

回不去的小城,未来也都要靠自己,但我相信我能过得很好。

这是我靠自己双手挣下的自信。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