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这事儿太大!中国央行拖出“历史之最” /

这事儿太大!中国央行拖出“历史之最”

拖得越久,事儿越大。

每个月的社融数据一般都会在11号到13号之间发布,虽说时间不定,但老司机都明白,如果数据超预期的好,发布时间必然就会靠前。

就像去年9月,9月11号央行罕见在股市盘中发布8月社融数据,要知道这个数据通常都是在收盘后发布。盘中发布,必定是好消息,赶快发布能瞬间提振信心,果然彼时8月数据大超预期的好。

而这次,3月11号到3月13号市场上无数老司机翘首以待2月社融数据发布,但就是没等到,直到3月15号周五,时间上拖出了历史之最,结果不出意料,数据比较难看,连报道的都不多。

什么是社融,社融(社会融资规模)可以粗略理解为实体经济(个人、企业、单位等等)从银行、保险、证券、债券市场等获得的资金。

就好比企业大量贷款用于生产制造、个人扎堆贷款买房买车等等,这个数字增幅越大,说明内需越旺盛。

反过来,企业不贷款了、个人不贷款买房了,那这个数字就必然下跌,说明内需不足、经济承压。2月份数据相对难看,也就体现这一点。

这种数据要是在盘中发布的话,说不得资本市场又得来一场先跌为敬,硬是从上周一拖到上周五盘后才发布,明显也是防止对市场形成黑天鹅。

但相关部门明白,没有应对策略肯定会对资本市场造成负面情绪,或许为了对冲社融数据的负面风险,周五盘后,差不多同时,证监会连发4项重磅文件。

具体内容已经有人总结好了:

1,严把上市关,严禁为圈钱上市,对财务造假、过度融资、清仓式分红、高价超募的之类,这些就别想IPO上市了。

2,减持套现,破发破净分红不达标的、离婚的、股权质押平仓的、融券的,想花式减持套现割韭菜的,想都不用想。

3,分红,“强制”分红,多年未分红、分红低的‘铁公鸡’别想减持,甚至会被ST;鼓励回购注销,也算分红;鼓励提高股息率,一年多次分红。

4,市值管理,提升价值投资,前面国企在做,现在民企也要,多回购、多注销、多增持、多并购重组,多多益善,把市值搞上去。

5,压实券商投行“看门人”责任;公募,脚踏实地搞投研,利益绑定为基民谋回报,别搞明星经理那一套,别搞拜金奢靡炫富精英论。

显然,年前新村长上任,年后一系列操作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动真格的了。

最近一有负面消息证监会就及时出手,丝毫不像之前那种坐视下跌。上周五发布这些重磅文件效果很显著,过了个周末,今天开盘,整体盘面一往下走就明显有资金护盘,到收盘几乎形成普涨。

很多人一直等着什么时候大跌好入场,而现在看来,明显是有无形托底的“手”存在的,换句话说,不论是人造市还是政策市,资本市场的稳定是在动真格的。

资本市场有无形的手在托底,只要钱够多就能把市场稳住甚至持续拉升,方法简单有效。

但是,实体经济却是复杂得很,单一的、局部的救市手段很难起大作用。

二月份的数据,住户存款在大幅增加,社融、住户贷款相比在大幅少增,换而言之,不敢消费、不敢投资的情绪仍然浓厚。

社融之所以不理想本质是内需不足,愿意贷款的人少了,你可以说是老百姓把钱袋子捂得太紧,不过我更觉得这应该分开看,这里是存在结构性差异。

就好比普通人之前买过房子买过车的,很难再去复购,只有少数财富处在顶尖的才可能买多套房多辆车,剩下的,买不起照样买不起,消费不起照样消费不起。

许多家庭六个口袋都掏干净了,再怎么捂着钱袋子怕也影响不了什么大数据。

社融、贷款的下降,与其说是老百姓捂着钱袋子,倒不如说是有钱的那部分人不愿意投资干实体了,不愿意借钱负债加杠杆了,更不愿意像之前那样买买买或者投投投了。

以前社融、住户贷款大量增加,底层逻辑是什么?其实就是房地产和土地财政带来的,地价翻倍、房价翻倍,不管是贷款做生意还是贷款买房在爆发阶段都能实现非常不错的增值回报。

而现在,房地产的下行仍然在持续,万科都站在债务悬崖边上,主要因素就是销售端不理想。

低风险高收益的买房、投资机会都是乘了时代的东风,现在风口已过,风险无限放大,自然而然不会有太好表现。

至于有需求且想买的那部分人,还是那句话,买不起照样买不起,消费不起照样消费不起,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没钱。

这大概为什么房地产托底政策屡次释放大招但就是难有大起色的根本原因,实在是合格的接盘侠越来越少,而成为有钱有购买力的合格接盘侠,路径又太长也太慢,不是光靠努力工作就能达到的。

但是,现有运行基本逻辑是:需求传导到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带动就业,就业者获得收入,有了收入再带动消费,消费拉动内需,......如此往复循环。

所以,面对社融、住户贷款增量承压,除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家电以旧换新,后面应该还会降息降准,以扩大内需。

现在贷款利率已进入3时代,很快,2的时代也不远。

低利率有助于刺激消费,但是之前经济爆发阶段没存到钱的,在压力周期下大概是最难熬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