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总推“大食物观”百姓食肉糜还是掉饭碗 /

习总推“大食物观”百姓食肉糜还是掉饭碗

14年前,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增长,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然而,疫情初期陷入停滞的经济,至今未能随着摆脱“清零”而大幅反弹。

相反,民生和就业步入艰难,房地产危机又雪上加霜,令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党报《人民日报》4月21日头版头条以(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要树立大食物观”为醒目标题的一篇报道尤为引人关注。

面对今年第一季度高于预期的5.3%的增长率,当局强调“大食物观”的寓意何在?

难免不引发深思。

我们请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先生围绕相关问题向我们作出他的解读。

《人民日报》截图

法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大食物观”是怎样的一个概念?这样的概念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夏明:是,最近中国突然谈起了“吃”,尤其是有一种运动型的在谈这个这个“吃”。所以习近平提出这个“大食物观”,目前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我简单地谷歌了一下,现在就有五百多万的词条专门谈这个“大食物观”。百度更多。所以你可以看到,这是一种运动型的宣传,值得我们思考。

因为中国国家过去40年的政治,我把它说成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共的话语,我把它进行新的解释,以肚脐眼为中心,怎么样吃饱肚子,他的两个基本点就是:下面可以坏一点,往上面:心智是不允许自由一点点。所以当下中国它不仅是在阻止我们的心性思想启蒙或者上升,它其实已经在关注到肚皮的政治,说明中国政治里面出了某些问题,尤其是以这种运动型的宣传。到底是怎么样一个问题?我看了一下,他提出这个“大食物观”的时间顺序,主要是从2015年开始提出来的,而且当时是涉及到中国的三农问题,因为中共在十八大以来都会在每年的所谓的1号文件着重谈一下三农问题。三农,当然是农民、农业、农村的问题,也就涉及到中国的饭碗问题。2015年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拐点。尤其是那一年,中国的股市崩盘。习近平意识到,所谓党内的资本翻天派、复辟派在跟他作对。从2015年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其实一直就陷入到一种停顿,甚至中间还出现几次危机,有倒退。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到了2023年的二十大,习近平就不断地提出所谓的“大食物观”。同一年的秋天,借着这个世界的“粮食周”,中国把它给突出成一种“粮食安全周”,也在谈这个“大食物观”。到当下,尤其是最近几天,习近平在全国各地视察的时候,尤其在农业大省视察,又大肆地提出这个“大食物观”。我在看这个“大食物观”,目前我的分析,它有至少两种不同的含义,有不同的解读。一个就是习近平强调,他说: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的更健康,这是“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一种说法。所以习近平讲到了,我们不仅要吃普通的这种五谷粮食,还要吃这种山珍海味,包括这些菌菇、山珍,从海上捞粮食、捞蛋白等等,这是一种解读;另外一个,他还有一个解读就说:中国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中,饭碗就是一定要主要装中国的粮。这样你就可以发现,在对“大食物观”的解读的时候,有一种认为:出发点是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的更健康;有一个观点认为:出发点就是国家的粮食安全。它的一个关键就是:现在中国粮食安全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先看看粮食安全出问题:现在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进口粮食最大的一个国家,中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大概不到70%。所以在过去的20年,粮食自给率是在不断地下降的。现在中国在世界上进口了80%的大豆,而中国每年是要花上千亿的美元来进口食品。中国领导人也意识到了,现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他们意识到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在下滑,而且中国的国际形势现在变得越来越严峻。中国也担心大国在博弈的过程中,也在用粮食对中国的饭碗进行某些威胁。所以中国人现在就在谈,要有一个后手,要减轻粮食的风险。这有两种不同的思考,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就是:中国目前的一个“大食物观”,它的两种不同的思路,从中国的食肉者或者肉食者角度来看,是要怎么样吃得更好,吃的更杂,怎么样吃的更多的山珍、更多的海味?这是习近平的“大食物观”。这是一种他的目前思考或者解读,就是:中国人生活提高了,要满足人民更高的幸福感。但是,另外一种解读是:中国今天的粮食安全出了问题,中国饭碗恐怕里边的粮食是装不满了。怎么样能够用各种的方法找到粮食,也就是说:用山川、河、海,甚至怎么样从化学场、从生物工厂、从植物生物工厂,人造食物、人造蛋白来捞取粮食?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和解读。我相信这种多重的含义会有预想不到的解读。一种解读你会发现:中国的精英阶层,某一天会发现中国的老百姓如果没有粮食吃的话,他们也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在,会回到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的这么一个荒诞之中去,也可能回到法国路易十六国王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在面对着农民造反的时候,听说农民没有面包吃,她问了一句“怎么不去吃蛋糕呢?”

我想中国最后恐怕是这个“大食物观”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肉食者跟贫民的百姓,盛世之下的蝼蚁,对这个“大食物观”最后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结果。当然蝼蚁可能会想象,以为“大食物观”会是让我们的食物变得更丰富。但是其实“大食物观”,恐怕是让你食更多的人造的食物。而中国的肉食者恐怕在推动,让中国老百姓必须接受吃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的东西,比如说三聚氰胺来提高这个蛋白的含量等等。这恐怕是肉食者的一个出发点和最后落脚点。所以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对这个运动型的宣传“大食物观”进行一个细致的观察,尤其中国有一句古话说:民以食为天。我觉得值得中国老百姓仔细的观察,尤其是把背景联系起来。

法广:习近平为什么近期反复多次强调“大食物观”?他是否有什么担心和不安?

夏明:是,我认为习近平在他当政的十年,其实是为了夺权。为了夺权,不惜把中国的经济搞乱。搞乱,当然他是为了让主管经济的李克强没有政绩可言,给李克强出丑。同样的用这种全球的和国家的所谓的“绝对的”安全观,来强化他的所谓的“顶层设计”,强化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权力。他作为一个虚位的国家元首,但是掌握了整个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系统。在党、国、军的三位一体的这么一个情况下,充实了他自己的权力地位,做空了人大和国务院,这其实是他过去10年主要的-说政绩也好,说劣迹也好-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其实经济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农业,他说:农业年年都在增产,如果中国的人口现在是处于一种停滞,甚至在出现绝对下降,那如果农业每年都是以推的--3%也好、5%也好、什么“历史上的大丰收”也好--,对中国人来说,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反,应该成为一个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但是我们看到,印度现在是世界稻米出口最大的一个国家,但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所以你就可以看到:它的宣传跟它的实际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它的这种食品的不安全感,就表现出它宣传的内在的逻辑矛盾上。一方面,它表面上在这种大国盛世下,吹嘘的好像我们的生活水平会提升的更高。但是其实生存的不安全感,是在让中国的老百姓要所谓的接受不同的饮食结构。所谓不同的饮食结构,他现在就提出了所谓的新食品制造。中国的宣传机器、包括中国的农业科学家,现在就不断地提出:要让中国人接受吃人造肉、微生物蛋白、生物合成的食品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基因的改造,在中国恐怕会出现新的一个大跃进,也就是中国的以后的饭碗里边,会越来越多的向化学和生物学去要粮食。所以现在中国的媒体、包括中国的农业科学家、还有中国的《农民日报》,现在就在不断地提出:要发展所谓的生物产业,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他们现在就是要给老百姓做好这么一个思想准备,大家要做好食人造蛋白、合成淀粉、要用细胞工厂来生产新食品和新食物。

我认为对中国来说,尤其这个国家没有很好的监管,尤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农业大学,比如说原来一个院士叫李宁,他把实验室做过的这些动物产品或者牛奶,再把它给卖到食品市场去牟取暴利;我们也看到中国牛奶里边加上三聚氰胺来提高蛋白含量,再看到各种问题奶粉、毒水饺、浸泡过福尔马林的各种肉食品等等等等。同时,我们也经历了新冠疫情三年多的折磨。而新冠疫情是跟中国在制造生物武器方面,跟实验室的监管和用过的动物可能流出,可能都有关系,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如果突然把中国人的食品放成一种生物和化学工厂来填满饭碗的话,那么以中国过去的、尤其是最近我们看到的表现来看,是不能让人放心的。

尤其是对欧洲国家来说,涉及到转基因食品,现在是非常的谨慎小心。所以我认为,中国最后食品怎么样出现改造?食品的改造怎么向恶的方向发展?而食品的恶的方向的发展、食品的化学化、生物学化、没有安全的这种基因改造,或者说没有安全监控的、由全世界可以看到的这种基因改造工程,恐怕会让中国一代一代的人, 身体从细胞内部都会受到各种的改变。用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语言来说,这就是一种生物政治的控制,就是国家控制到你的毛细血管,最后控制到你的细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对中国当下政府来说,当然它不会考虑到这么多问题,它主要考虑到它的执政的安全,它能不能躲过目前中国政府面临的粮食的危机,这个粮食危机,其实有许多的因素在改变,让中国政府的粮食危机,其实是在不断地深化。

刚才讲到中国的饮食结构,在过去40年发生了转变。而饮食结构的转变带来一个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当你把谷物转换成奶制品或者肉食品,这个转换过程中有热量的丧失,比如说:要把谷物变成鸡的话,它的转换率基本上是两倍。也就是说:鸡的生产需要两倍的谷物来转换成以同等重量的鸡产生出的这么一个热量。而鸡是在这个食品往动物、或者向奶制品的转换中,其实转换率是最高的,相比牛肉、羊肉、猪肉来说,鸡的转换率其实是最高。如果这种转换率使得中国的人口在过去40多年变化了他的饮食结构,尤其是肉制品增加、奶制品增加,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近期的许多的挑战,一个是粮食价格升高,全球的通货膨胀;另外一个是美元的升值、人民币的贬值。中国政府每年是要花1000多亿以上的美元来进口粮食,所以美元的升值和人民币的贬值,对中国政府其实是有很大的压力。另外世界的贸易战在继续进行,中美贸易战;冷战再升级;世界的热战-尤其看到乌克兰-,乌克兰是一个世界的粮仓,它的热战现在又影响到整个中东地区、以色列。所以世界的航行通道也都受到了影响。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当然,另外一个是气候变迁,中国的-无论是旱灾、水灾、土地的沙尘化-,这些所有的气候变迁,甚至使得印度现在都在出现应对方式,要把他们过去种稻田的土地基本上要变成种小米、种高粱。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气候变迁给全世界-包括非洲、中美和印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当然中国还有自己的决策的许多的错误,比如习近平突然脑袋一发热,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大家就要保护森林,要植树了;然后,突然要粮食安全、要毁林、要归田。所以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安全感是在深化。但是习近平他今天又在折腾,折腾到所谓的“大食品观”,基本上也是一种晋惠帝的思维,没有找到问题的所在,而是质问中国老百姓“何不食肉糜?”,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

法广:4月中旬(16日),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数字出炉,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高于预期。面对这样亮丽的增长数字,资本市场以及平民百姓作出了怎样的反应?

夏明:是,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政府给了我们很多亮丽的大数据,但是这些亮丽的大数据没 办法经得起我们常识的检验。我记得在卓别林的电影里面-大独裁者-里面的理发师,他讲的一句话说:看到当下的无论是波兰、或者是德国、奥地利,你不用去想了,你就去感受就行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用常识就可以来做判断。如果中国在颁布它的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是亮丽的数字,是5.3%,这对全世界不是最高,也是比发达国家要高很多的。但是为什么资本市场反而不是说信心提升、大家能够对中国市场看好?相反,同一天,深圳和上海的这些指数全都下跌:深圳下跌了2%;上海下跌了1.53%,有5000多股都在跌,有1000多股还跌到9%以上,有300多股跌到11%以上。所以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资本市场、它是在我们所说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它们最早感觉到中国的经济的问题,所以当它们投票否定这个经济的亮丽的成长率,我们就可以看到,资本市场的判断比中国政府、官方想让我们相信的这个数据更靠谱。

同样的,现在我们也看到许多中国的老百姓-老百姓当然要发出声音很难-,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的观察社交媒体、包括中国的老百姓对所谓的“大食品观”做出这种评价等等,那你就可以看到,中国的许多老百姓已经在返贫,中国的许多老百姓现在就没有食品安全、现在就已经吃不好饭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我们意识到当下的中国的食品的安全和危机的时候,有必要-尤其我们作为在海外的人,当然不必制造各种恐慌,不必制造没有任何根据的这种判断-,但是根据中国的文革前的这种大饥荒的历史来看,当中国共产党在走向左倾、走向冒进、走向狂热主义,以意识形态挂帅,总归会带来中国老百姓的饥饿的。如果中国老百姓的饥饿有什么历史教训可以总结的话,印度裔、英国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他就讲了,他说:印度整个经济比中国水平要低,但是印度自从独立建国以后,从来没有经历过大饥荒。有出现小面积的饥荒,但是马上就可以解决,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的几千万人的大饥荒。他就得出一个结论: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研究饥荒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饥荒的发生,很多的时候是因为信息的不流通,当一个国家、一个专制体制在制造信息黑洞-这就是今天中国当下的情况-,大家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饿死?这样会加剧大饥荒的蔓延;第二个,阿马蒂亚-森也讲到,其实人们饿死并不在于说是没有粮食,更多的是:饿死的人手中没有购买粮食的这个金融手段。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市场购买力了。所以当下中国许多人在返贫、或者许多家庭在破产。如果以中国政府目前的寡头化,其实对中国的老百姓那也都没有做到切实的照顾。最后中国出现一种两极分化:肉食者会想“何不食肉糜?”,对老百姓是不闻不问;而普通老百姓的疾苦得不到反应,而且外界也不知道许多的饥饿、死亡就在默默地发生。所以我觉得这恐怕是我们现在必须的重视中国的当下的这些小信息,尤其是老百姓第一时间反应出的中国具体的常识信息的这么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然在谈到“大食品观”,我突然想起了几千年前中国有一首民谣,叫“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其实你可以看到,中国老百姓几千年以来,如果帝力不去干扰的话,其实老百姓可以耕田而食,可以凿井而饮,也都可以过上一个温饱的生活。但是经过共产主义,在毛泽东下面的不断地折腾,不断地用意识形态来挂帅,给中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这么一个大饥荒。同样的,今天的习近平其实在称帝,他用他的帝力不断地干预老百姓,不断地在指引各种方向,现在要给老百姓的饭碗指引各种方向,那我觉得危险就在于:他会敲掉许多老百姓的饭碗。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 路透社


延伸阅读: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丨“要树立大食物观”

人民日报 2024年04月21日 08:32

民以食为天。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什么是大食物观?

在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在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进一步阐述:“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注重食物多样性和营养搭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原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约130公斤。

顺应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的消费升级,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由来已久。

“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再到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折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指明下一步努力方向。

大食物观,粮食是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看得很重,“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安全保障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同时还要进一步“开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这意味着,大食物观里有“系统观念”:大食物观把粮食安全的边界拓展至食物安全,同时系统地指明了“大食物”的来源。

向森林要食物。在黑龙江伊春市友好林业局看蓝莓产业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林下经济一定要注意研究市场,突出多种经营。”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到广东东海岛上看海水养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

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在江西于都县看大棚蔬菜,习近平总书记握着乡亲们的手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

从东北林海到黄土高原,从秦巴山区到乌蒙山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大食物”,为的是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足、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为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对大食物保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对食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连用四个“最”:“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随着大食物观落地生根,人们的餐桌更丰富、更健康。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