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读书人难管,越无知越好忽悠” 是真理 /

“读书人难管,越无知越好忽悠” 是真理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说,他带了几个研究生,阅读量少得惊人,其中有两个对课外书的阅读仅限于中学所要求的那几本。

我说这还算是好的,因为现在中小学有强制要求。有些我的同龄人更糟糕,他们有着高学历和体面工作,但四十年的人生走下来,课外书阅读很可能为零。

我生于80年代初,成长期里逐步告别匮乏时代,还迎来了早期的互联网,可以说整个求学阶段都处于相对开放、知识井喷的氛围下,运气相当不错。

但有些同龄人因为应试教育或家庭环境的缘故,完美错过了这个氛围,只要离开课本,他们就有阅读障碍,听到武侠、玄幻之类的字眼就如洪水猛兽,见到社科人文类经典,第一反应是“这个外国作者反动吗”——别笑,我真见过这样的同龄人,还不少。

但说实话,这些拥有高学历和体面工作、课外阅读为零的人,看起来都挺快乐。他们从小认真读书,听老师的话,考上不错的大学,然后找一份父母满意的工作。他们相信父母,将“经验”视为在社会上打拼时最重要的武器,努力工作,结婚生孩子。他们也会关心社会,但每当见到负面新闻时,会说“这些都是少数现象,做人不能太极端,不能只盯着负面,会越来越好的”,见到有人争取权利时,他们会说“有些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乱”“有些人太自私了”。

在我的成长阶段,学习乐器和棋类等才艺还是相当奢侈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和时间。玩游戏更是奢侈,不管是桌面游戏还是电脑游戏,如果一个家庭连课外书都不允许孩子看,那么玩游戏更是死罪。所以,如果一个人连阅读这个成本最低的爱好都没有,那么就基本丧失了独处的能力,无法打发独处的时间。这反而让他们变得“外向”,热衷于各种社交和联谊,这恰恰又符合了父母对他们的期待——因为许多人习惯将“内向”曲解为“自闭”,所以“内向就完了,外向才有出息”。

当他们看到一本非名著小说时,会嗤之以鼻,说“这些书没营养”,但当他们看到经典时,又会说“太枯燥,看不下去”。他们实际上也不在意阅读障碍,因为上一代人很喜欢说“读书读傻了”“经验比书本更重要”“书呆子没出息”……

这种无忧无虑本质上是基于无知,而像“读书读傻了”之类的极端化说法,在逻辑上不堪一击,因为它完全脱离了世界文明的固有走向。将这些话挂在嘴边的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小时候的反智训练。或者说,他们巴不得大家都不读书,因为越傻越好骗。

在中国历史上,无数血泪都告诉我们:对知识的尊重经常是表面说说,“读书人不好管”和“越无知越听话”才是治世名言。

现实中有不少人可以将一切社会丑恶合理化,但凡鸡蛋和墙有了冲突,他们永远会为坚墙找理由。他们会将这种做法称之为“适应社会”,而且甘之如饴,直到有事情落到自己头上才痛呼不公。这在本质上当然是鸡贼式利己,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是真心维护坚墙,“这些都是少数现象,做人不能太极端,不能只盯着负面,会越来越好的”就是他们的唯一逻辑线路,如果运气好,一辈子都没碰上不公,那么他们会相信一辈子。

这种思维显然与文明绝缘,配上对“读书”的功利化理解,就会批量制造只知道利己的机器。实际上,阅读与功利性天然相悖。广东人习惯将“上学”称为“读书”,某些人更是会将之与阅读混淆。其实前者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往大了说是为了人生,其实多半只是为了学历。大多数人的“读书”其实也仅限于此,古代不就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之类的说法吗?阅读则应该是非功利的,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看似不重要,于我而言却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功效”无法量化,但却能时时闪现。

前段时间有人列出德国和法国等国家的青少年书单,简直是叹为观止,为什么人家不担心读书读傻了呢?因为人家不希望真的变傻。

许多人喜欢强调经验,看重社会经历,我并不反对,但如果这一切没有知识作为基础,那并不值得炫耀。一个底层老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一辈子,经历过无数屈辱与不公,为了生计可能拥有无数经验,但这些真的值得炫耀吗?

在某些社会里,在某些时刻,一个没有知识甚至大字不识的人,确实有可能会成功,甚至比大多数人过得更好(洗脚上田的农民老板就是例子),但这肯定不会是文明社会的常态,也迟早会因为对世界的认知有限而付出代价。

我有一位朋友,喜欢阅读,其他爱好也多,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聊天对象。前些年留学归来,身陷小城,虽然全情投入工作,但仍常感不快乐。最终,她选择二度留洋,在一所古老大学里再度找到了自己想学的专业、想要的生活。

她曾在朋友圈里写过一段话,大意是阅读使人明理,旅行使人开阔视野,但在国内,明理和视野开阔并不有助于自己融入,而是会增添许多痛苦。

在生活中,这类碰撞曾经无处不在。除了“为什么不早点结婚”、“女孩子为什么不找个安安稳稳的体制内工作”这类常见的干涉之外,还有随处可见的错误三观,无知却又自以为是的人们。比如我那位朋友回忆第一次留学时的种种美好时,总有人会来一句“你崇洋媚外”,她读过的书,许多人闻所未闻,却喜欢不懂装懂,或者直接来一句“女人读这么多书干吗”。

我能理解这种痛苦,无知者往往最快乐,将一切庸俗化的东西当成“知识”,甚至还能成为“人生导师”。但如果你真的对这个世界有那么一丁点儿真正的了解(这一丁点儿或许已经是人类的极限),就会在谦恭之余倍感痛苦。在我们身处的当下,这种痛苦还会被放大,因为你无法跟没有逻辑的人讲道理,偏偏没有逻辑和扭曲三观是一种常态。

阅读是独立思考的根基,它可以让你洞悉许多表象下的东西,但独立思考往往意味着与现实的碰撞。鲁迅早就写过:

“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