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因一个字就被群众批不爱国!老胡心寒? /

因一个字就被群众批不爱国!老胡心寒?

2024年3月28 日,知名媒体人胡锡进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

“……我爱这个国家,我首先接受它实际的样子,它有多少缺点我都爱它。然后我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汇入帮它越来越好起来的力量,一起认真推动它前进……祖国只有一个,它很亲,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重重问题,但我们要而且也只能陪着它一起往前走。我们要勇于批评,但不嘲笑,正视问题是为了不断改进,为了国家今后变得更好”。

“……外国再好是别人的,移民都变不成你自己的;爱自己的国家要讲原则和方向,最重要的是一起推动它不断前进。因为祖国既是我们的今天,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的彼岸”。

胡锡进的这段话,主要表达了国家无论如何——包括有缺点或有问题,我们都不应嫌弃、嘲笑,都应一如既往地热爱与包容。

显然,这样的观点、表达、逻辑与情感,不仅没有任何问题,且我们还应为老胡对国家的这份深刻认知与真挚情感鼓掌才对吧?

可是,就因这段话里,胡锡进对于“国家”所用的指代词,共8处都用了一个“它”字,很快就被每天死盯着老胡的一些自媒体人,从字缝里看出字来了。

这些人发文称:胡锡进用“它”指代“国家”,就是对国家没感情;更有人认为,老胡就是故意如此,这折射出老胡才是一大“恨国党”——所以,老胡用“它”指俴国家,就是有政治问题,我们就要进行批斗,国家也要注意老胡,应该严查老胡云云。

如果只是为流量而吮疽舐痔的一些自媒体这样,也就算了,但偏偏有很多网友也随声附和,众声一词地声讨胡锡进,一时之间,一个“它”字,将老胡打成了一只过街老鼠。

首先,不妨分析一下“它、他、她”的用法与区别——这三个第三人称代词中,“他与她”,用于有生命的人类,这二者只有姓别之分;而非人类的事物,则用“它”来指代。

显然,“国家或祖国”,并非有生命的人类,用“它”应是一个比较中性的合适指代词——可见,用“它”指代“国家”,本身并无不可,最起码,并无什么上纲上线的“政治错误”!

当然,大家都有了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性表达,那就是为了加强情感,在指代“国家、祖国或党”时,可以用一种拟人化的指代方式,即习惯上会使用“她”指代“祖国母亲”。

当然,根据不同的语境,在外交、军事等领域,表达国家的独立性、自主性之意时,也有用“他”指代国家的表达。

另外,虽然我们也唱着“我把党来比母亲”的歌曲,但却未有用“她”指代党的表达,而多是用“他”指代了。

这其实说明,对于国家或党,我们也并无特别、固定的明确规定,要求必须用什么指代词来固定化、规则化的表达,这仍不过是一种语言表达的习惯而已。

这也说明:无论是用“它”进行中性化表达,或是用“她”的拟人化、情感外化式表达,都并非天然地存在“褒贬之意”,更无“政治立场”的故意性词意之预设!

“国家”之概念,并不具有人格,它多是指一个独特的“领土主体或政治实体”。它通常被称为“个人出生,居住或公民身份的土地”——所以,如果强调本为抽象概念的国家之客体性与对象性,确实在本意上,更适合使用中性的“它”字来指代。

而对于“国家”之指代,我们习惯性使用“她”字,那只是在拿“她或他”之意的延伸,用比拟手法彰显或强化感情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说自己的国家或祖国时,习惯性用“她”指代,而言及其他国家时,就会用“它”指称的原因了——因为,“它”字指代国家,原本就是其本意的使用。

可是,当胡锡进对“国家或祖国”使用了“它”字时,却在一些人眼里,变成了一种“不爱国,甚至是卖国;抑或是政治不正确”的大是大非之问题了——这显然是一种吹毛求疵的做法,更是一种窒息空气的人为“政治审查”。

如此“清风不识字,只知乱翻书”气息的“复古”,其实非常可怕!这会窒息了我们来之不易的社会发展宽松、宽容和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这也正是胡锡进最近以来,多次表达了“挤压宪法秩序下的自由与宽松社会环境”之担忧的原因。

如果仅仅是一个指代用词的表达,因悖于习惯性用法,未使用拟人化的手法,都要上纲上线到“政治问题”的高度时,那样的一个时代,其实离开我们并不太遥远!

彼时,曾经会因一个字或词,产生的歧异性之误解,都有可能令一个人一生被打倒,直至坐大牢,甚至会要了卿卿小命……像大家如此拿放大镜审查胡锡进,要是搁在那样的时代,老胡早就稀里糊涂的完蛋了吧?

但这显然不会只是胡锡进一个人的悲剧!——清风乱翻书的风气下,翻倒的决非老胡一人!乌合之众之势下的内斗、内讧和内乱,最终反噬的会且必会是所有人:从上到下,无人幸免。

雪崩之时,难言有人是无辜的;而雪崩带来的灾难,也难言会有人能幸免——“自我斗狠”的社会和时代,大家最终都会成为同一锅中乱炖的烂肉,无人可以置身世外,无人能独善其身!

事实上,胡锡进这位“骑墙”行走江湖多年的文字高手,现在,也竟然被人们唾骂得“飞盘”都难接住的地步了,这说明了什么?

显然说明,过去,还有人以为胡锡进就是这个社会的“下限”了,但现在看来,如今的胡锡进,却很像是社会的“上限”了!——这样的社会表达之环境,是倒退了呢?还是倒退了呢?……

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推进——当“自由、民主……”这样的字眼,都已光鲜地成了社会和国家追求的价值与目标时,竟然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会揪着胡锡进的“它”字小辫子,因此大骂他是“卖国贼”,是“居心不良,有政治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不少想走回头路的“余孽思维”——这些人擅长用上纲上线的“政治审查”思维方式,看待世上一切万物,即非我观念者,亦非我族类,就要坚决斗倒批倒,就要“踩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这种内斗、内讧式思维与行为,曾经严重危害了我们的社会,但现在,却有不少人明显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如果回到一句话就能让人死无葬身之地的时期,事实上,别说是普通人,就是上至最高位者,都会一夜之间不知所终!——一个只知狠斗自己人,对自己的同胞,都能说出“破坏中俄关系,就要格杀勿论”的国度,显然就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是难以让人看到发展与进步的希望和未来!

我们的社会,为何容易被人指责为“缺乏创新、创造”的国度呢?——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是因为,我们已连远古时期,老祖宗的“百家争鸣”精神都显得匮乏了!

现在,“自由、民主”这样的字眼,都已写进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只有当这样的伟大精神能落到实地时,才能创造出宽松、宽容与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人们才不会活得瞻前顾后、如履薄冰;才会心情宽松、精神舒展、创意迸发——只有当“清风不再翻书胡来”时,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民族与国家,才会生机勃勃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 注:本文原题目为《清风翻书又胡来!胡锡进用“它”指代国家,被批有政治问题不爱国》。)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