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因《甄嬛传》被骂13年后突然冲上热搜 /

因《甄嬛传》被骂13年后突然冲上热搜

近期又一档综艺《是女儿是妈妈》开始热播,内容主打已婚育女明星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全方位展示。

演员陶昕然就作为嘉宾,带着全家人一起上了节目。

因当年大火的《甄嬛传》中“恶毒女配”安陵容而走红,陶昕然的职业生涯也算是大起大落。

相比于早年被网友骂到退网,后来又因为角色“新解读”而翻身被许多人怜爱的“安小鸟”,陶昕然作为演员本身反而显得低调平和。

只是节目播出后,陶昕然与母亲、陶昕然与女儿的相处点滴却引起了巨大争议。

割裂的育儿观

《是女儿是妈妈》播出后,一则消息就冲上了热搜第一:

虽然“安小鸟”每年都会被网友玩梗一样刷屏,但对于低调的陶昕然,大家还是有几分好奇她私下生活状态。

没想到第一集播完,立刻就有网友感叹——

“陶昕然是把女儿当自己重新养一遍啊~”

节目从祖孙三人的一次外出开启:

因为何陶表现优异,陶昕然和外婆陶跃娣决定给她一个小惊喜,于是全家一起前往超市选购礼物。

何陶看上去很高兴,一会儿围着货架上的积木转悠,随后又被五彩斑斓的水粉画吸引,挑个不停。

这时候,外婆陶跃娣拿起一本算术题册,对着外孙女提议说:“这本书挺有意思的,你可以试试看。”

这个举动十分微妙,想想也知道,哪个小朋友在挑选礼物时会选练习册辅导书?

那么只可能是在陶跃娣的潜意识里,练习册也能等同给孩子的“礼物”,学习在她眼中大过天。

何陶当然对数学题册并不感冒,拒绝了外婆的提议,继续寻找她心仪的礼物。

被外孙女拒绝了“好意”,陶跃娣显然不怎么高兴,也是从这时开始不耐烦,不断催促要回家。

然而,随着外婆一次次的催促,气氛逐渐变得紧张。

陶跃娣一直强调时间已经晚了,自己要回家准备晚饭。

何陶在催促声中走到玩偶区,看到一只可爱的鲨鱼玩偶,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然而,陶跃娣却以家里娃娃太多为由,否定了何陶的想法。

何陶虽然有些失落,但很懂事地没有坚持,陶跃娣却突然变了脸色,严肃地说:“我还有任务要忙,不陪你玩了,我们赶紧回家!”

看着陶跃娣严肃的表情,何陶只好默默接受,跟着妈妈和姥姥,全家人匆匆离开了超市。

这段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相处内容,如撬开的冰山一角,把三代人之间育儿观念的巨大鸿沟展示无疑。

还有一段三人相处的内容更直白地展示了陶昕然与陶跃娣母女间对于育儿观念的天差地别。

祖孙三人在餐桌上吃饺子,何陶跟妈妈和外婆说,自己想要吃草莓味、榴莲味的饺子。

而陶昕然和外婆陶跃娣的反应迥然相反。

陶昕然不假思索地答应女儿的要求,几乎是无条件地满足她看似有点“离谱”的需求。

完成这一切后,陶昕然忍不住对女儿玩笑了一句:

“我都太羡慕何陶了,怎么有一个这么好的妈妈,草莓馅儿也让包,榴莲馅儿也让包。”

没想到这句话像戳中了外婆陶跃娣的“逆鳞”,她马上夹枪带棒地呛了一句:

“回想你小时候就没这么幸福,这么自由了是吗?开始诉苦了是吗?”

陶昕然似乎被母亲的话哽了一下,却没出声反驳,而是低头无奈苦笑。

随后节目对着这对母女的单独采访,揭示了答案——

独自面对镜头的陶昕然说出了多年来埋藏在心底里,对童年母亲教育的苦楚:

“我觉得我的童年就是魔鬼训练营。”

她说起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次考试她考了98分,自我感觉还不错,于是开心地拿着试卷回家给妈妈看。

没想到陶跃娣不仅没夸奖她,反而劈头盖脸地责备她为什么会丢掉2分,不能考满分?

甚至“气头上”便是一顿责打,用去了叶子的竹条抽在身上,一旦陶昕然痛哭还会被呵止“不许哭”。

还有一次,她考了全班第四,明明已经是不错的成绩,陶跃娣却不满她跌破前三,又是一顿责罚。

这么多年过去,陶昕然自己都做了母亲,依旧无法忘怀这些经历。

尽管她没有明说,但是当被问到是否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女儿时?她眼神坚定、斩钉截铁地回答:

“绝对不会!”

当镜头切回对外婆陶跃娣的采访,又是另一番模样。

陶跃娣始终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错,她认为陶昕然什么都满足女儿,是过度溺爱孩子,一定会削弱孩子的抗挫能力。

在她看来,如果孩子总是顺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长大后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可能会显得无所适从。

而陶昕然则持有截然不同的观念,在她看来自己就该尽力满足女儿的各种需求,女儿不该再经历一次“自己的童年”。

陶昕然的教育方式真的是在“无条件”溺爱女儿吗?外婆陶跃娣的严格又真的能让孩子成为拥有“抗挫力”的人吗?

两代人的育儿观念,出现了巨大的割裂。

正确的爱

节目播出后,很多人力挺陶昕然,他们在陶昕然和母亲的相处中看到了自己曾经被严苛原生家庭伤害留下的阴阳;

但也有一部分人觉得陶昕然小题大做,明明自己现在无论事业家庭都不错,母亲的教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真的如此吗?

在早前的交谈中,陶昕然对母亲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关于母亲对她严格教育的真正动机——

到底是源于望女成凤的期望,还是掺杂着些许虚荣心?

面对女儿的问题,母亲当时选择沉默,但在这次的节目中,母亲终于敞开心扉。

母亲陶跃娣坦言,当时自己不过20出头,初为人母的自己确实有些心急,教育方式也显得简单粗暴;

此外,她身为老师难免有虚荣心,希望女儿能名列前茅,为自己争光,如果女儿表现不如其他孩子,她会感到脸上无光。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几乎都是按照这样的育儿方式在养育子女。

他们不是不爱孩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主流话语下,所有人都推着他们这样向前,于是“伤害”反而变成了表达“爱”的方式。

只是能够理解就代表伤疤不存在吗?

年轻时的陶昕然不是没有反叛过,面对曾经的内心伤口,几乎是反射性地用攻击的方式“自我保护”:

当《甄嬛传》大火,母亲被外界“夸奖”闺女养得好时,她毫不留情地当面反驳:

“妈妈,我成为今天的自己,是因为我自己,不是因为你教育得成功。”

年轻气盛时的陶昕然,只想竖起尖刺回击曾经的痛苦。

但十多年过去,也已为人母的她,才真正明白,即使把刀刺回去也并没有让自己的伤口少痛一分。

唯一拯救自己的办法,是重新“养育”一遍那个年少无措的自己。

她选择与女儿何陶一起,重新把正确的爱拾起。

陶昕然经常在微博上分享与女儿的温馨日常,即使是一些简单的只言片语,也都流露出女儿带给她的喜悦。

她会尽自己所能满足女儿的合理需求,再复杂麻烦也在所不辞;

尊重女儿的个性、把女儿当成独立的个体、以沟通代替命令的方式……

这样的相处模式在节目中也处处有所体现,当何陶在挑选礼物时不停被外婆“吐槽”时,陶昕然告诉女儿:

“你喜欢最重要。”

这种包容与尊重也让她收到了女儿最美好的反馈——

何陶每天都会对她说“妈妈好漂亮、妈妈我好爱你”,每次她出门,何陶一边说着“妈妈亲亲”,一边给她一个深情的拥抱和三个飞吻。

这种母女间毫不避讳的亲昵关系,让陶昕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她曾经忐忑地问何陶:“如果给妈妈打分,满分是10分,你要给我多少分呀?”

女儿毫不犹豫地回答她:“我给妈妈打100分!”

也就是这一刻,陶昕然记忆里那个伤痕累累的小姑娘,终于被这份平等反馈的爱治愈了。

她终于不再执着于过去,也不会再怀疑是不是当时的自己做得不够好,才不配被妈妈温柔地爱着?

*注: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正确的爱”,如果你也如陶昕然一般,不那么幸运地遇到一个不懂如何爱孩子的父母。

与其一生沉浸在痛苦与抱怨中,不如尝试重新“养育”自己。

如果伤口太深,你可以选择不原谅、远离曾经的痛苦源。

但不管如何,只有自己努力,才有可能走出那些阴影与伤痛,开启新的人生。

你对陶昕然的故事有什么想聊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