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初代丁克现状:“后遗症”果然来了 /

中国初代丁克现状刷新认知:“后遗症”果然来了

近年来,随着结婚率和生育率双双走低,“丁克”这一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丁克”,即结了婚却不要小孩的家庭,这与传统“传宗接代”的观念相当冲突。

然而实际上,“丁克”这一概念自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已经传入我国。并且在当时,就已经受到了一批年轻夫妻的追捧。

那么当年的第一批“丁克”,如今过得怎么样?是在庆幸当初自己的选择明智?还是因为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而后悔不已?

老年“丁克”,日子怎么过?

今年春节的时候,在全网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张沫凡,回北京看望了自己的舅舅和舅妈,他俩可称得上是当年最早的一批“丁克”。

一见到他们,张沫凡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原来,两人今年都已经54岁了,岁月却好似在他们的脸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两人看起来不仅皮肤光滑无皱纹,就连气色都要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十几岁

而当问及当年两人为何选择丁克,舅舅更是心直口快地表示:“因为看你太淘气了”,此话一出,在场的家人纷纷哈哈大笑。

然而当博主问起姥姥和姥爷,当年是否同意二人“丁克”时,二人的回答也是相当果断:“不同意!”

虽然不同意,但是他们也只能无奈地表示:“现在想什么也白想啊。”

随后,比较尖锐的问题随之向舅妈袭来:“女人45岁以后不能生育了,有没有想过万一舅舅后悔了怎么办?”

舅妈直言:“我随时放他走!”现场人听闻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可见,无论是舅舅还是舅妈,直到今天心态、状态依然十分年轻。尽管家里的老人不同意,他们也还是以一种欢乐的心态面对

可在这份欢乐的背后,要承受的是家中人几十年的坚决反对。一路走来,想必他们也实在谈不上容易。

这时候,有的读者可能会提出意见:家在北京,不愁吃穿不用担心养老问题,这样的例子一点儿说服力都没有!

接下来的这个例子,就要谈到选择“丁克”的“灵魂问题”了,那就是:养老!

“养儿防老”还是“自己养老”?

2022年的一档街头采访节目中,一位73岁的“元老级”丁克阿姨接受了采访。

问及当初选择“丁克”的原因,阿姨直言不讳:“我不会做家务,不会带小孩的。”

据悉,阿姨在33岁的时候和丈夫结婚,如今已过三十余年,并且“生活得很好”。两人都已经70多岁,至今还仍在上班。

并且这位阿姨表示,在自己单位有许多同事都是“丁克”,并且生活得都很幸福很和谐

结婚之初,阿姨的父母也对此持反对态度。但由于阿姨家里是传统的多兄弟姊妹的家庭,光是侄子和侄女就有一群,所以父母的反对倒也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

现在年纪大了,又没有来自儿女的压力,两位老人的生活也是十分闲适。

阿姨每天就是逛逛公园买买菜,而大爷则每天在家中洗衣做饭,两人在生活上的配合也是十分默契

到了假期,夫妻俩往往选择一起出去旅游,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而身边的许多老人家中都有儿女,儿女们又有儿女,到了节假日,忙着照顾孙子孙女的老人们跟他们俩也“玩不到一块儿去”

随后,阿姨说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准备将遗产留给一直照顾自己的侄子侄女们。

她说,尽管自己和老公的工资在上海不算很高,但是倘若只有两个人生活的话,要满足日常需求还是很轻松的

而如果有孩子,在房价动辄千万一套的上海,夫妻俩可能就没什么闲情雅致去游山玩水了。

至于养老的问题,夫妻俩更是觉得完全不用担心,实在不行了就去敬老院。

二人在“丁克”的几十年间,也没有担心过“养儿防老”的问题,更倾向于“自己防老”

对此,评论区的网友们也分成了两派。

不少网友表示,觉得阿姨是在“故作轻松”;另一派网友却觉得,有的人就是不喜欢小孩,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诚然,许许多多当年选择“丁克”的夫妻,都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十分满意。然而,也有许多人在选择“丁克”之后,追悔莫及。

“丁克”背后的隐患

谈及“丁克”,不少人会想到几年前,著名导演尔冬升的“生子事件”。

2019年,时年68岁的尔冬升突然被曝出有一个两岁的女儿。此事一经爆料,顿时点燃了香港(专题)娱乐圈。

然而,舆论场却并没有对他“老来得子”的祝贺,反而是一片辱骂之声。

只因,按照时间线,他孩子出生的时候他和前妻还尚未离婚,这个孩子是妥妥的“婚外情”产物

并且在此前,尔冬升还多次在公开场合高调表示,自己和妻子是“丁克”,不要孩子。这便使得这件事变得尤为讽刺。

而面对丈夫的出轨、背叛,已经60多岁的尔冬升前妻罗晓文,心中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罗晓文面对记者的采访,表示当年二人结婚之时,尔冬升便表示支持她的“丁克”主张。谁曾想到,经过了18年的婚姻生活,当年的誓言也终究付诸东流

60多岁的罗晓文,早已失去了生育能力。不知事到如今,她有没有后悔过当年的选择。

对于此事,著名女性财经评论家叶檀也有话要说。

叶檀和丈夫都是著名高校毕业,并在海外留学后归国的高级人才。二人结婚后,谁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便也一直没有要孩子,一直“丁克”至今。

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她看着身边不少女性朋友,都在生了孩子后渐渐放下了自己的事业。而自己这边,事业却一直水涨船高,蒸蒸日上。

她一直坚定相信自己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

然而这份自信,却在2019年的一场变故中被打破了。

2019年,叶檀不幸被诊断出了胰腺癌。

医生对她说,胰腺癌的诱因,很可能是她长年的劳累。并且胰腺癌患者的治愈人数少之又少,医生劝叶檀“做好心理准备”。

后来,幸运的叶檀经受了9个月的治疗,病情得到了及时的控制,最后成为了少数被治愈的患者。

然而,曾经坚决支持“丁克”的她,却坦言:“后悔没要个孩子”

她表示,在自己最痛苦的那段时间,十分羡慕那些身边有子女围绕的病友。“如果早知道会这样,我当年就算领养也得要个孩子”,叶檀后悔地表示。

可如今,木已成舟,命运从不会给人多少后悔的机会。

“生育主义”还是“不育主义”?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经常在互联网上看到,许多人为“生不生”这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孩子是义务也是责任。并且,孩子是平淡生活中的增味剂,也是夫妻老了之后的保障。

也有人说,孩子是一种负担。并且,在无法保证孩子生活充满幸福、欢乐的情况下,“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笔者认为,在选择是否成为父母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成为自己。

诚然,在当今社会,养育孩子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是难以衡量的。并且,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每个孩子成长所需的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只会水涨船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孩子为父母带来的快乐、成就感等情绪价值也是其他事物所不可比拟的。而刻印在基因里的父母之爱,也能够成为许多父母多年的精神支柱。

但无论“生”还是“不生”,最终都应当,也必然取决于父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即使成为夫妇,成为父母,这个身份也不应当有所改变。

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而选择“丁克”,社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尊重;真心相爱的两人选择诞下“爱情结晶”,也应当得到尊重和祝福。

无论选择“生育主义”还是“不育主义”,我们首先应该是“幸福主义”的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