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没掌握这种技能的人 上网时最容易被气到 /

没掌握这种技能的人 上网时最容易被气到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网络上的很多事情都不敢信了?

昨天写得信誓旦旦的帖子,第二天可能就被彻底推翻;喜欢了很久的一家人可能全是合约的;看起来甜蜜到不行的情侣博主也不过是营业cp,分分钟让一开始信了的人变成小丑。

而这其实也是互联网有意为之。不管是抖音上爆红的推翻总裁系列的“王妈”,还是微博永远在挑起争端的热搜榜单,走到哪儿,互联网就让我们“嗨”到哪儿。

每个APP都有自己的拿手本领,刺痛作为浏览者的我们,只图把我们的注意力挽留住,绝不能轻易逃离,然后成千数百的up主在精彩的内容里穿插各类广告,等待我们忍不住按下购买键。

我们就在这样的状态里,陷入了无意识的消费和对网络刺激信息的“膝跳反应”。

但就在这样的网络生态里,也有些人上网冲浪几乎从不上头,常常是这里吃个瓜,那里蹲个真相,就算留言被别人怼了,ta 们居然也毫不在意...感觉 ta 们的上网世界明显比我开心多了。

这就让我很想知道,到底是我们不在同一片网络冲浪?还是 ta 们有些神奇策略可以不受网络情绪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

就是为信息过载而设计的

Sasaki等人发现,推特上关注的博主越多,信息过载的风险就越高[7]。简单来说,当我们有数不清要看的博主时,那么就有大量的已更新视频、笔记等待我们跟上。

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整体理念则是由平台、媒体、普通用户或KOL的推送来产生连续的内容流,而它溢出的速度远超人们想象。

每一次刷新,我们都会感受到新的多巴胺刺激。

2007年至2016年间,仅在美国,成人ADHD(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诊断就飙升了123%[3]。这是一个社交媒体兴起、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巧合吗?有研究者认为不是。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项针对15-16岁青少年的研究发现,频繁使用现代数字媒体与随后出现的ADHD症状之间存在显著关联[5]。

此外,平台们还频繁使用一项百试百灵的偷走用户注意力的手段。那就是:

放出大量的质量偏低却充斥情绪的信息。

这是因为低质量和带有误导性的在线信息可以劫持人们的注意力,以引起好奇、愤怒或不甘等情绪的方式[4]。

除了为数不多会对攻击性言语进行折叠的平台外,大量的平台选择露出充斥着恶意、敌意性的言论,任由下面的用户们互相谩骂和攻击。

因为不管是平台还是博主都很清楚,黑流量同样是流量,每多一次的点开和评论,就多一次曝光的机会。大家都不会拒绝送上门来的热度。

而平白送了流量的用户们往往是既贡献了热度,又让自己气了个半死。倒霉的用户还可能被对骂的另一方发起违法行为的检索私人信息和挂上更大的平台辱骂(比如各类BOT等)。

研究发现,网络上的言语攻击会带来和现实中类似的效果,导致人们的自尊水平发生波动,出现显著的压力、抑郁和焦虑情绪倾向[6][2]。

也就是说,互联网上过载的信息流先是不断压缩我们的注意力,让更多人呈现出类似于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行为症状,还持续地通过低质量的高情绪化信息危及我们的心理健康。

要减少网络的消极影响,

我们都需要做到“批判性无视”

那么,既然各平台的刺激行为都差不多,那些很少受到影响的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专注研究人类发展的心理学家Kozyreva及其同事提出了“批判性无视”这一概念,指的是选择性地忽略某些网络信息,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投资在少数的信息上。

她们强调,“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我们首先需要从谷壳中挑选小麦,决定哪些值得我们关注和花费时间,哪些不值得。”

研究者认为无情的信息流把人类的注意力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任由广告商和内容提供商攫取和利用。将努力和有意识的批判性思维投入到原本应该被忽视的资源中,意味着一个人的注意力已经被剥夺了[1]。

因此,ta 们提议人们应当主动选择忽略,学习抵制低质量和误导性但在认知上有吸引力的信息,并决定将有限的注意力投入到哪里。

不过,要想将所有的信息都区分清楚并贴上某些是高质量的、某些是低质量的也不那么容易,某些一开始看上去是哗众取宠的事情,也可能在日后被推翻,关注它可能也是在维护我们自身的利益。

所以在这里,虽然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但我们仍然鼓励大家保有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态度,不必凡上网就对某些内容选择否定式的无视,而是对待定的新闻或舆论事件持有审慎的态度,必要时关注其后续的发展。

具体来说,要想掌握这项技能,我们需要做到下面这 3 点:

第一点:

反其道而行之,主动设置平台算法

研究者将其定义为自我助推(self-nudging),即靠我们自己去提前限制平台呈现的信息流。

也就是在各个社交媒体试图控制/影响我们以前,主动对其进行一番设置加调配,让平台没法用我们的点击痕迹轻易推断出喜好,移除那些潜在的勾起我们情绪化的信息。

来看一个简单的平台如何使用我们个人信息激起情绪的例子:

谈恋爱前推送再多的吵架帖子我们可能都不会点开,但是当平台注意到我们恋爱后,它开始狂推吵架、查伴侣手机真出问题了一类的帖子,因为它预期到我们一定会点进去。

于是我们一个上钩,这类帖子就越来越多,看着就让人够烦心了,结果找对象一问,ta 还爱答不理,我们也连带着像帖子那样开始吵架,直接从网络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在这里,我们也为大家提供了几个大众常用平台的限制方法:

另外,除了这样设置,还可以在刷到你觉得不想关注的信息时,主动点击“我不感兴趣”来做出信息流限制。

第二点:

多留个心眼,不轻信网络信息

按研究者的定义,这是指面对要摄入的信息时,做到横向阅读(Lateral reading),即一个人通过留下信息来源并在网上其他地方核实其可信度来审查信息。

听起来有点难,但是做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面对任何信息,都首先持有保留态度,直到确定该信息的来源可靠。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平日里就锻炼出一套横向阅读的思维链路:

关注该信息的放出平台。该平台过往信息可靠度如何?

检查该信息中使用的证据(支持事实、例子等)。支持性证据对论证是不可或缺的。

一定要区分事实和观点。有些KOL和up主往往呈现内容时一边给出事实证据,一边参杂自己的观点,而此时 ta 们大概率对客观的事件投射代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一旦我们信服就会被带偏。

避免立场的绝对化。有些时候为了渲染情绪,某些网络内容会刻意上纲上线的发酵某些事情,带着人做出不理性的喊话行为。

交叉验证。看看同行业对同一事件持有的观点。

这套横向阅读的思维链路虽然看起来繁琐,但一旦用久了,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对网络纷杂的信息做出判断。秉持一种先晾着发酵的待核实信息的谨慎态度(可能也会转发加热度),不急着表明绝对化的立场。

第三点:不要给喷子喂食

(Do-not-feed-the-trolls heuristic)

这一条主要针对的是网络上的争论行为,当我们在网络上和他人发起了争论时,“不要给喷子喂食”策略非常关键,它指的是我们不要给予恶意行为者关注。

喷子们热衷于引发具有恶意的骂战,ta 们四处开火,有些时候也蓄意传播虚假信息,只为引来他人的回复。

Craker和March(2016)的研究发现,参与网络挑衅的个人往往会受到负面社会权力的激励,ta 们的网络挑衅行为被 ta 们的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惹恼和惹恼别人)所强化。

此时,我们任何的回应,对 ta 们来说,都能让 ta 们产生满足的快感。

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绕开这些喷子:第一,不直接回应 ta 们;第二,不纠正、不参与辩论,也不喷回去作为回应。由着 ta 们发狂发怒,绝不被 ta 们牵着鼻子走,白给 ta 们送黑流量。

时至今日,网络早已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几乎参与了我们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从各个生活的细小层面都改变了我们的习惯,吃饭团个团购,买衣服直接网上下单试穿,交友恋爱也能从线上发展到线下。

我们已然绕不开网络这个生活组件,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小心地使用它,别被它牵着鼻子走,生活做事都变成了围着网络展开,只看到了网络上的又一条“最新热点”,却失去了活在当下的能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