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何时破灭的发财梦?戒断刮刮乐的年轻人们 /

何时破灭的发财梦?戒断刮刮乐的年轻人们

刮刮乐就像一夜暴富的美梦,有人睡得香,有人想醒了。据财政部发布,2023年全国共销售彩票5796.96亿元,其中即开型彩票销售1190.21亿元,增长100.2%,约占整个彩票销售额的20%,显示出大众购买刮刮乐的热情。

但“小刮怡情,大刮伤钱包”。时下,部分年轻人对刮刮乐过于投入,有人整本开票,有人豪掷数万,有人负债借款。当梦醒和破碎时,这些人又开始了刮刮乐“戒断人生”。

#01

开始戒断刮刮乐的人

今年24岁、从事教育工作的王女士算了算,自己最近一次买的这几本刮刮乐,开了百张票,记忆中依稀先刮后付,结果开完所有,亏了3000多块。

名义上是想舒缓糟糕的心情,但内心深处怀揣的是一夜暴富的期待,结果越刮越不高兴。王女士索性把成堆的中国红和点石成金放在床头柜,用来狠狠警醒自己。

“既然一次性把这辈子的刮刮乐都刮完了,就是时候该戒掉了。”王女士说。

图| 王女士买的刮刮乐

王女士是2023年入坑刮刮乐的,起初抱着刮着玩的心态,平常偶尔开几张,觉得30、50块一张票就当给生活添个彩头。

“没钱的时候我也从来不寻思买这东西,新入职的时候还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每一笔钱,现在工作稳定了收入高些,买刮刮乐就没那么纠结了。”

从一张、两张到整本,王女士说自己情绪上头“其实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只不过以前小数额可以当玩儿,真亏了才有了以下后知后觉。

“即使刮刮乐返奖率高达65%,也不意味着真能赚更多钱,甚至有时候能回本一半都是好的。”

回想当初“天上掉钱”的初愿,“我现在就觉得,刮刮乐中100万比我自己挣100万都难。”

痛定思痛,她决定彻底跟刮刮乐说再见,并监督自己以后不要再犯。

像王女士这样,很多想要戒断刮刮乐的人,都走上了跟自己人性的搏斗之路。而在这场战役里,有人成功,就会有人失败,困在反复挣扎的过程中。

还在江苏读大学的月月属于后者。从此前“正常”的娱乐消费到一天5-6张刮刮乐,每张10元的彩票逐渐将她的生活蚕食。

图| 月月买的刮刮乐

从去年5月到现在,月月真正花在刮刮乐上的钱并不算多,但少量高频次的刮刮乐消费,总会有那么几天超出她正常的生活开支,直到手机里跳出余额不足的提示。

她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也开始了戒断之瘾,只不过是循环式的。2月开始戒刮,3月又开始买,4月又重新开始戒……

这种“翻来覆去”在社交媒体上并不是个例。拥有同样烦恼的很多年轻人,分享了许多“戒刮日记”,支了许多招儿。

比如有的年轻人建议,“每天只刮一个空格”,这样一张刮刮乐可以刮够1个月;还有人建议,“一次性买多、直到刮到自己手酸”。

当然,也有劝退“幻想派”的。“这就是打工人唯一致富机会,不要放弃”“根本戒不掉”“一旦中100,你就会花1000”。

像王女士或月月,虽然对买刮刮乐比较痴迷,但好歹花的是自己的钱,如果买成了负债一族,事情就严重了。

打开各类媒体,因买刮刮乐负债几十万的年轻人并不鲜见,很多钱都是从银行、其他平台借来的。还有的人是在不同彩票店里“赊刮”,甚至还出现了影响到家庭的极端案例。

这时再做戒断,估计已经为时已晚。

#02

是什么在驱动这场刮刮乐狂欢

究竟是什么驱动了许多人沉迷刮刮乐,经济诱因一般被放在第一位。

对很多打工人来说,刮刮乐有“一体两面”。有人说它是“穷人税”、有人说它是“穷人翻身的唯一希望”。

看刮刮乐火的时代性,耐人寻味。自1988年1月17日即开型彩票诞生于北京以来,它其实已经走过36年。远的不说,刮刮乐最近一次受到大众极大关注,主要是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的。

去年5月底,财政部网站公布了2023年前四个月全国彩票销售情况,其中即开型彩票同比增速第二快,仅次于足彩,达到了31.4%。

而在这之前的5年,也就是2018-2023年间,因为行业整顿等众所周知的原因,整个彩票行业销售经历了一段低迷期,直到2023年才缓过劲来。

图| 全国彩票销售情况2018-2023

为啥年轻人突然从2023年开始爱上刮刮乐?目前没有权威的定性,但一般认为随着年轻人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经济上升前景越来越充满挑战性,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倾向于“投机”。

简单来说,“正是因为赚钱难,所以才去买彩票(做梦)”

行为经济学家就认为,贫穷的感觉会促使人们买彩票。人们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会促使人们放弃思考,退回到本能和直觉的模式,选取最直接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图|中国福利彩票2023年发行销售有关情况公告

除了经济诱因外,刮刮乐火的背后也离不开这三个关键词形成的引力场:基于悦己的情绪消费、社交场景的同温层影响、社交平台的推流围猎。

万万是地道的浙江女孩,第一次买刮刮乐是在9年前,之后逢年过节总要来两张试试运气。

她说无论赚不赚钱,每次开票时额头冒汗、手心发汗的刺激感,都让她觉得享受。

这是很多年轻人挂在嘴边的所谓“情绪消费”的一种。刮刮乐的简单玩法,降低了年轻人入局的门槛。而比起沉重的大宗支出,年轻人也似乎更愿意为低成本的简单快乐买单。

有人也把这与“口红效应”关联起来。指的是,在大众钱包遭遇挑战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非必要之物,用来慰藉自己。

但咱们也不用用一些美丽词汇过于为自我开脱,或者自我美化。所谓情绪消费的内心深处,还是年轻人对追求财富坦荡的、赤裸可见的欲望。

最疯狂的时候,万万就花了1500元连开3本。

图| 万万重金买的刮刮乐

第一本没亏太多,想赚回来买了第二本,又亏了不服气再买第三本,还是亏,于是想开第四本。

这在行为经济学上,也有一个词叫做“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指的是人们在赌博或投资时,如果获得一连串胜利,就会产生过度自信,以为自己能够一直赢下去;如果连续遭遇失败,人们会感到不幸,产生“追逐损失”的心态,认为下次一定能扭转乾坤。

“我是在为自己的情绪买单,刮完一本感觉很上头,一直期待着下一张能够有大奖,其实就是冲着挣 500 万的心情去的。”万万说。

在这种显性的欲望背后,也离不开年轻人社交、与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

时下,刮刮乐已经不纯粹是一种工具,而是沉淀成了一种带有时髦和神秘感的生活方式。

有的年轻人会出去旅游博好彩头,买一张;出去逛街心情好,买一张;生活不如意,买一本;想送朋友新奇礼物,来一捧刮刮乐花束;还有人结婚当天,会给自己买一张,甚至给全场宾客每人来一张。

在万万沉迷于刮刮乐的诱惑时,社交平台精准的算法也起到了“建造一个密闭空间”的作用。

“我越关注它越推送,每次刷新都有中奖裸辞的帖子,别人随手一刮中了5万10万,点进去一看,底下的人都在接好运,我就会想怎么他们中大奖这么容易,难道我就这么难吗?”

来自隔壁家的成功故事驱使着万万一次次去买彩票,她从看热闹的人慢慢就变成了深陷其中的人。当然现在她又成了社交媒体上戒刮大军的一员。

欲望总是让人疯狂,用对了地方,它催生社会进步。但一旦人被欲望主宰,就会变得不聪明。就如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说:“欲望本身并非罪恶,凭借欲望毫无节制地为所欲为才是罪恶。”

#03

从暴富梦,回归平凡奋斗梦

目前来看,戒刮大军相对于新入局的队伍,还是少数。这一段时间,有媒体就报道,“刮刮乐多地大面积缺货”。

中国福彩中心客服人员在受访时就解释,最近即开票市场需求旺盛,因生产供应跟不上导致缺票。

可见刮刮乐热度仍然没有退烧。这也能从相关数据上来互相佐证。

据财政部数据,2024年1-3月,全国累计销售彩票1494.66亿元,同比增加246.42亿元,增长19.7%。

其中,即开型彩票销售389.75亿元,同比增加174.85亿元,增长81.4%,占彩票销售总量的26.1%。

具体到3月,即开型彩票就销售了137.13亿元。按全中国约14亿人口计算,相当于这个月,全国每人都花了近10元购买刮刮乐,大家都勇于为经济做贡献。

图| 财政部数据

随着行情的火爆,彩票关联企业也越来越多。

有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前4月,全国新增彩票注册企业813家,今年前4月新增彩票注册企业2105家。

有刮刮乐老板透露,自己有钱,肯定不会拿去存款,宁愿去投资刮刮乐。

老板心里的账是这样算的:同样的100万,拿去银行存一年,一般整存整取年利率只有1.45%,而拿去囤积刮刮乐,全部卖出去能有6%-7%的收益,明显后者更能赚钱。

在老板眼里,“刮刮乐就像投资理财”,它是按照计划发行的,像人民币一样存量稳定,再加上市场行情摆在这,不用担心“买来的刮刮乐卖不出去”。

其实这些抽象的数据,都是由一个一个王女士、月月、万万的人生支撑起来的。

但可能我们要互相给自己泼的冷水是:在这个世界上, 中大奖的永远是少数人,甚至是极少数。

小韩在武汉开了5年的彩票店,他说自己从没见过超级大奖,更多人只中几十几百块,上千的都不多。那些每日上热搜的中大奖新闻,永远都是“隔壁家”。

这时,或许年轻人们该重新回顾一下刮刮乐的初心。

刮刮乐作为一种福彩游戏,本质是玩乐,它既符合个体娱乐需要,也能做社会公益扶贫助困,自有存在的价值。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即便它有暴富的概率,也只是极小的概率。没有真实的付出,只想用刮刮乐来改变人生,并不可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