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取经孙悟空非为什么要打死六个凡人 /

取经初期 孙悟空非为什么要打死六个凡人

今天说说刚刚走上取经道路时候唐僧师徒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取经队伍还没有组建完成,就是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

先说孙悟空,在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这位孙大圣的字典里就没有“客气”这两个字,那真叫目中无人,这就是一身本事烧的,总觉得谁都惹不起我,我比谁都厉害,用的着跟你们以礼相待吗?

您看他龙宫借宝,要来了金箍棒,又讹走一副披挂,人家对他就算不错。但是原文里说他是“一路打出去”,嘴里还喊着“聒噪,聒噪”,就是烦死了。这就太不讲理了,白拿了人家东西,还在人家家里瞎折腾。

但是在五行山下服刑五百年之后,孙悟空开始懂得礼貌了。刘伯钦带着唐僧来到五行山下,唐僧把孙悟空放了出来,孙悟空跟刘伯钦是这么说的:“有劳大哥送我师父,又承大哥替我脸上薅草。”刘伯钦不过就是个凡人,要搁以前,根本就进不了孙大圣的眼角,不弄死你就不错了,还跟你这么彬彬有礼的。

这就是压了五百年之后,知道不是老子天下第一了,也知道收敛了,心智也相对成熟一些个了。看来,人还是要受点挫折才能成长。

不过,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孙悟空心底的本性还是骄傲的。师徒一上路,孙悟空打死一只老虎,唐僧很惊讶。在他原来的认知领域,刘伯钦的水平就算顶尖的了,跟老虎还要搏斗半天才能把老虎打死,孙悟空铁棒一挥,老虎完了。

唐僧很惊讶,孙悟空很得意,又开始吹了:“不瞒师父说,莫道是只虎,就是一条龙,见了我也不敢无礼。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剥这个虎皮,何为稀罕?见到那疑难处,看展本事么!”

又吹过火了,不过唐僧这时候刚刚经历了掉进妖怪洞府,两个随从被吃掉,又遇到一只老虎,被刘伯钦打死,这才知道取经路难走。以至于刘伯钦给他送到五行山下,说这里就是大唐的国界了,转身要回去,把个唐僧急得揪住人家不让走,没出息像大了。

这会儿看到收的这个徒弟这么大本事,原文里写“三藏闻得此言,愈加放怀无虑,策马前行。”踏实了,放心了。

这个时候的师徒关系是相当和谐和融洽的。对于孙悟空来说,一是五百年有期徒刑磨了性子,二是感激唐僧把他救了,三是观音菩萨跟他说过,保唐僧取经是他唯一的出路。所以他很高兴地走上取经道路,一心一意保着师父向前走。

对于唐僧来说,首先他是开眼了,这徒弟本事太大了,他就很开心,特别是在刚刚两次经历生死关头之后,一次被太白金星救了,一次被打虎太保救了,在他看来都是碰运气。这次有这样一个徒弟保护自己,他当时就觉得,这取经就是万无一失了。再加上师徒初见,还有新鲜感,所以师徒之间其乐融融。

但是,这师徒二人其实在性格和经历方面差异很大。孙悟空原来是当妖怪的,强横凶狠至极。唐僧原来是当和尚的,慈悲恭谦至极。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不遇到事情还好,遇到事情肯定会爆发矛盾和冲突,这个冲突的导火索就是六个劫道儿的。

您有空翻翻《西游记》,里面写这六个强盗时,他们的名字很有意思:行者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主,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您注意,一般人谁叫这个名字。所以有人说《西游记》是个大寓言,或者说宗教之书的,根据就在这里。这一段确实有佛家寓言的意思,这六个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其实他们就代表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而佛家的经典《心经》当中有一句就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心经》中的眼耳鼻舌身意,被称为“六根”,这“六根”对应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被称为“六境”。色是眼睛看的,声是耳朵听的,香是鼻子闻的,味是舌头尝的,触是身体的感觉,法是意识的产物。六根产生六境,而由于这六境,人就不能够静心修行,真性会被蒙蔽,按照佛家的名词,人就会起惑造业,丧失本有佛性。

所以人如果想要修行,就必须让自己的六根不产生迷惑自己的六境。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六根清净”,达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人才能够真正地修行。

因此,这六个强盗还真不是随便一写。《西游记》就在这里,用孙悟空打死这六个强盗,表示孙悟空开始摆脱眼耳鼻舌身意,正式开始佛家的修行之路。

可是,孙悟空原来是一个妖怪,如果抛去神话的色彩,他就是一个山大王,跟修行的距离差得太远。所以让他走上修行的道路,必然要经过一番激烈的碰撞和冲突。于是他和自己的师傅产生了矛盾,在这里,孙悟空就代表了众生世俗的欲望,唐僧就代表了佛门的清规戒律。

这里面谁对?谁都对。你要是芸芸众生,你有欲望是很正常的,没有欲望的人也就没有奋斗前进的动力,而且我在前面的段落里说了,人要是无欲则刚了,这人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当然,我说的是普通人,你要是选择修行,就必须摒弃欲望,六根清净。

这里面孙悟空无论主动也好,无奈也罢,你已经是佛门中人,就必须遵守佛门戒律也就是服从他师傅。而现在的孙悟空还只是在表面上皈依了佛门,内心还是原来的狂野,只不过在五行山下服刑五百年,有一点收敛而已。一旦遭到管束,很快地就又爆发出来。

于是师徒二人在打死六个强盗之后爆发了取经路上的第一次大冲突,结果是孙悟空擅自脱队,要回花果山。

其实矛盾爆发看着影响和谐,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毕竟两个人的性格和想法不一样,想要合作,就必须要有所调试,彼此适应。矛盾的爆发就是这种调和的一种表现手段,越早爆发越好,对这个队伍越有好处,争吵之后才能找到对策,互相适应。都藏着掖着,关键时刻露出来了,那就要了命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