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这座城市 为什么是大家心底的“梦中情城” /

这座城市 为什么是大家心底的“梦中情城”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

5月,一年一度的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正在苏州举行。市民们意外发现,原本作为惠民工程的环古城护城河健身步道,竟然成了外地游客和入境外国友人的新旅游打卡地。

“沿着千年历史的护城河,环绕同样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苏州’,这条健身步道经过了很多景区景点。途经广场,本地居民打羽毛球、跳广场舞的日常健身活动落在外国游客眼中也是别具风格。”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方便居民和游客,在步道适当位置新建了咖啡馆、便利店等公共设施,进一步促成其成为苏州环古城河文化旅游景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

15.5公里的步道穿过一座座古老的城门、桥梁,途经仓街等景区商圈,将千年古城历史文化与苏州主城区现代活力串联融合,也记录了近代苏州的城市变迁和发展故事。

苏州既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是经济重镇、产业高地。2023年,苏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5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全市域、全领域推进数字人民币(专题)试点,累计交易金额超3万亿元,交易总量在全国各试点地区排名第一;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7家,年末共有55家,居全国第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专题)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这一重大命题。

去年7月考察苏州时,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他的苏州印象:“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文经济是苏州样本成功的精髓。”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任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样本,正以自己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活的创新经验贡献智慧,为这一理论创新不断地提供源头活水。

苏州古城区。

小桥流水“夜经济”

平江路是苏州市一条傍河小路,全长1606米。头戴簪花、身着汉服的年轻游客成了这条江南古巷的新风景,自南向北沿河而上,日渐炎热黏腻的空气中夹杂着软糯的评弹声和苦楝花香,江南的夏天由此开始。倘若生活在800年前的苏州人穿越到此,大概也不会迷路。在苏州最古老的宋代城市规划图《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不仅“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没变,大部分街巷、河道、桥梁也能一一对应。

上千年来,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平江路却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堪称古城缩影。在这座“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中,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苏州样本。

在平江路东侧的大儒巷南石子街上,隐藏着一座苏式老宅,原是清末探花潘祖荫故居,后经战乱破坏,又被隔断分给多户人家,部分房屋还曾用作苏州床单厂招待所。老宅整体格局未变,但内部已面目全非。2011年,潘祖荫故居被列入苏州市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首批试点项目和苏州市政府重点工程,在恢复原有格局风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基础上,老宅被分期修复成集精品酒店、主题书房、文化交流、收藏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复合体。

“外地游客最喜欢坐在酒店会客厅的两扇花窗前,朝东一侧窗外是古镇小学操场,朝西则可以看到当地人的生活百态。”苏州名城保护集团下属酒店管理公司负责人黄健介绍,他从老宅修复之初就参与其中,在燃煤锅炉被整治淘汰前,还能看到青砖黛瓦之上飘起袅袅炊烟,“这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千年古城。”

“原住民让古城活了。”在苏州主政官看来,古城更新既要便利游客,更要尊重原住民所需,打造主客共享、互为风景的空间才是历史文化街区升级的应有之义。不只是发展文旅,古城一些废旧厂房也被因地制宜地改造为文化产业园,原本低效的闲置资产变身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基础,“赋能古城,刺激经济发展”。

“人文经济学就是围绕一个‘人’字,把促进经济全面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人文价值回归。”任平分析,浓郁传统文化的古城中心位置保护与开发新城相得益彰,构建苏州传统与创新的双城记。

在市区以东18公里外,另一座与苏州同龄的甪直古镇上,一场沉浸式夜游正在上演。当夜色降临,光影幻化的江南长卷徐徐展开,甪直文化名人、晚唐诗人甫里先生从古镇中走出,邀请游客一同提灯入画,游园入梦。

“在3D技术和情景演艺的加持下,用现代的方式讲述古镇千年历史,为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文化场景演艺秀。”《锦夜·青靛甪直》夜游项目营销负责人王列君介绍,为解决古镇原来游客老龄化严重、缺少核心营收模式等问题,同程集团与甪直古镇合作探索互联网+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更新模式,筹备一年多时间,对文化园内古街、阁楼、河道、廊桥等设施均进行了全方位的艺术亮化提升改造,并重新梳理甪直本地文化IP,凝练成九场演出节目,结合艺术灯光、情景演艺、舞蹈表演等多种手法赋能文旅体验。“就好像走进了电影片场,跟随夜游步伐,接连触发新的剧情或演出。”

苏州本地没有“吃夜宵”的风俗,加之崇文重教的传统,夜间少有市民出游。“甪直远离市区,更需要好的节目内容吸引客流,青靛甪直可以说是苏州夜经济的一次突破式探索。”王列君说,作为第六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乐游江南”板块的重要内容,甪直古镇“锦夜·青靛甪直”沉浸式夜游景区今年4月30日才正式对外开放,五一假期首日便登上了本地热榜第一,当天吸引了3000多人次游园。

运河边的“五国联盟”

大运河苏州段北起相城区望亭五七桥,南至吴江区桃源油车墩,纵贯南北96公里,纵跨5个区、14个街道、9个乡镇,沟通黄金水道长江,串联太湖、阳澄湖等众多湖泊,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苏州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传承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每次招商推介,作为运河文化在苏州的重要载体,浒墅关的历史总会吸引客商的关注。”苏州浒墅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周咏梅介绍,浒墅关地处苏州西北门户,曾是明清时期运河征收船税的七大钞关之一。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带来当地商贸的繁荣,时至今日,大运河浒墅关段依旧发挥着重要的水运交通功能。

京杭大运河浒墅关段。

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蚕桑和草席生产在浒墅关镇已有两千年历史。这里曾有过系统的以蚕桑为核心的一条龙配套机构设施,有百年历史的蚕桑学校和浒墅关蚕种场,还有民国年间创办的江南丝厂。1926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郑辟疆与教员邵申培创办了大有蚕种场,此后22年,这里一直是全国规模最大、科技实力最强的蚕种制造场。到1949年,浒墅关镇的发展持续注入活力,当时已有50余家企业。

“作为浒墅关镇繁盛的特征之一,‘码头文化’是浒墅关运河文化的重要内涵。”苏州龙华文旅公司总经理蔡丹萍介绍,在浒墅关镇桑园路靠近运河的一侧,浒墅关古镇首期启动项目“蚕里街区”正在建设,通过恢复修缮运河沿线的蚕种场、民国时期建筑群、浒墅关老电影院等旧址,挖掘传承钞关、草席、蚕桑等文化,重现运河风貌。如今,这里已成为苏州文旅的新晋网红打卡点。

苏州对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坚持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其中,“运河十景”、大运河文体馆、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高品质现代城河共生场景和项目,把保护更新、文旅融合发展、江南文化品牌建设有机融为一体。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曾表示,面向未来,苏州将继续深入推进“运河十景”建设,赋予“十景”新的内涵,发挥“十景”带动作用,激发“十景”品牌效应,把“运河十景”打造成为引领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标志性、示范性工程,让“运河十景”真正成为能与“苏州园林”相媲美的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和重要IP。“运河十景”包括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集等十大运河文化地标。

“良好的人文氛围大幅提升了营商环境的成色。”浒墅关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缪逸洲介绍,在城际路上,瑞典宜家家居、日本(专题)永旺梦乐城、美国开市客、法国迪卡侬、奥地利宝爱捷城市展示中心陆续安家落户,不断更新的商业地标,让千年古镇更显时尚“国际范”,城际路一时号称“五国联盟”。

“聚焦先导产业,着力引进产业旗舰,培育创新龙头,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周咏梅说,2019年,梅里埃(苏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浒墅关设立,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开发和生产,是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培养瓶在原产国之外的唯一生产基地。截至目前,近100家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企业聚集浒墅关,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和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去年,浒墅关经开区在国家级经开区最新综评考核排名中进位35名,列全国第29位,成为苏州市和高新区重要的经济板块之一。

苏州光子产业园。

招商引资既要“招得来”,更要“留得住”。良好营商环境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名片,也是招商引资的底气。“开放型经济是苏州的城市名片。”任平分析,苏州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同向发力,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得到拓展,逐步形成充满竞争活力的开放合作高地。

设立在浒墅关一带的梅里埃(苏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太湖时代”的新质生产力

苏州自古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烟波浩渺的太湖造就了江南水乡苏州的繁华富庶。从苏州古城内向外二三十公里,关于太湖的城市建设从十年前就开始了。

苏州拥有太湖超过65%的岸线、超过70%的水域以及超过80%的峰峦,太湖之于苏州,不仅是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自然湖泊,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太湖的发展定位,明确提出要加快共建环太湖世界级湖区,共同打造环太湖生态创新带。

“明确的政策导向为苏州太湖区域的建设提供了方向,即要在加快产业创新协作、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合作等领域取得实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钱振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放眼全球,沿湖地区是创新的高发地,苏州近年来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推进了未来产业链、创新链的重构,创业园区、科创园区的发展也为世界级湖区建设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苏州吴江东太湖度假区,“产—城—人—文—体—旅”6个维度深度融合,文化经济方兴未艾。2012年以来的10余年间,落户东太湖岸线的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达440亿元。其中,苏州湾大剧院与苏州湾博物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共同构成的苏州湾文化中心,成为长三角文化新地标。

5月13日,“丝韵江南 奇丝妙想”江南丝绸文化吴江主题日活动暨夏日旅游季启动仪式在苏州湾博物馆举行,该项目是第六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重要项目之一。吴江以丝绸文化为原点,凝聚时尚与古典交融的50余场文化活动,加快展现“江南文化看吴江”的华彩图景。

去年十一假期,苏州湾国庆音乐会特别节目——马克西姆古典跨界钢琴户外演奏会在苏州湾阅湖台举行,吸引了近5000名观众到场观看。

“以前落日、演出、喷泉、烟花对游客来说,是彼此独立的。通过马克西姆户外音乐会的首次尝试,将苏州湾的优质元素全部整合,打造出苏州湾文旅新顶流。”苏州湾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专属定制,让剧院成为旅游目的地之一,让剧迷在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的同时,还能打卡这座城的美景。

博物馆逐渐成为城市向外展示的一个窗口。苏州湾博物馆馆长汝悦来坦言,鉴于馆藏资源有限,苏州湾博物馆以临展为特色,首先为匹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办好家门口的文博活动,同时与地方文化结合,给各地游客带来差异化的观展体验。作为一家县区级博物馆,自去年开馆以来,已迎接23万人次游客。今年初的“垂虹再现 云雀归来——唐寅和他的江南时代”特展,就吸引了全国各地5.5万人次。

由京东方艺云打造的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开馆以来,吸引20万人次体验。“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可以延伸到其他行业,以文化+科技的方式重述产业故事。”数字艺术馆负责人、苏州创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表示,博物馆作为数字艺术的集中载体,可以牵动上游内容、中游技术支持和下游应用等全环节的数字文化产业链的聚集和发展。

据统计,2023年前10个月,共有350多万人次到访东太湖,过夜游客50多万人。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加130%和217%,东太湖度假区实现文旅收入12.5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加231.56%。

不远处的苏州湾复客数字文化产业园中,已经入驻了70多家文化和数字企业,涵盖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广告传播、网络直播等领域。2023年园区企业营收总额8亿元,文化企业营收总额为6.5亿元,占81%。

对于人文经济发展,这里早有布局。东太湖度假区文旅局副局长郑国英曾表示,单算一个剧、一个活动,未必一直盈利,但高水平的文体活动,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格调,无疑拉高了区域价值,同时吸引人气,带动区域内各类消费。去年东太湖各类演艺等文化活动,给当地酒店、餐饮业带来340多万线上关注,这些注意力经济是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也正在太湖之滨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吴江区作为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先导区,拥有四个千亿级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丝绸纺织、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东太湖度假区将着力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在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应用场景等方面全面发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低空之城”。

隔湖相望,太湖西侧静谧的镇湖小镇上,最多时有8000多名绣娘。“家家有绣绷,人人习针巧。”年过五旬的卢梅红至今仍每天坚守在绣架前。由此再向西10公里,光子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正加速崛起,苏州高新区将以太湖科学城为基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把太湖光子中心加快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光子创新中心,助力打造千亿级全国一流光子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善用双面绣的绝活连接东西方,既厚文崇教又精工重商,人文与经济在苏州相融互促,一如姑苏双面绣璀璨千年。”任平指出,发挥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乘数效应”,是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将文化内嵌于科技高质量创新的目标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双面绣”的和合精神来牵手高质量科技创新产业链。

苏州湾全景。

大江大海“新赛道”

苏州全市共拥有158公里的长江岸线,分布在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孕育了苏州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和历史文化。

张家港市是长江边的重要港口城市。从经济到人文,长江这条母亲河,不断地滋养着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1968年2月19日,张家港建港工程正式开工,1983年迎来新中国成立后首艘进入长江的万吨外轮——巴拿马籍“日本商人”号,2006年成为全国县域口岸第一个亿吨大港,“以港兴市”逐步把张家港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

江海交汇第一湾张家港湾。

在郑和下西洋6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的太仓再次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新机遇,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自1993年引进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以来,江苏太仓现已集聚500多家德企,利用德资累计超60亿美元,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航空航天、工业母机为主的三大产业集群。

三十年来,太仓推动对德合作层次不断拓宽,从经济领域逐步向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全方位拓展,已连续十多年举办啤酒节、马拉松友谊赛、中德艺术家沙龙等活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也在太仓落地,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安居太仓。

苏州太仓港。本文图/受访者提供

去年9月22日至30日,太仓与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同步,举办第十八届太仓罗腾堡啤酒节,活动内容包括光影秀、音乐节、啤酒畅饮、盛装巡游等。其间,“2023江苏—德国经贸合作交流会”也在太仓举行,众多德国经贸机构和企业带着投资计划与合作展望到会交流,并于现场签约了22个项目,涉及工业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绿色环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长江入海口南岸,地处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的太仓港,拥有38.8公里黄金岸线,系全国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去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连续14年位居长江第一、连续6年位居江苏第一,稳居全国第8位、全球第20位。

“苏州港将积极抢抓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大容量储能柜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契机,助力国内新能源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太仓港口管理委员会党政办公室负责人介绍,2023年,太仓港区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新三样”出口超48万标箱,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8.1万辆,同比增长193%。今年一季度,太仓市“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2.3亿元,同比增长112.2%。

任平认为,苏州不仅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还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他说,苏州正用古老而现代的文明去孕育未来的发展动能,激活地区现代化发展更深层、更持久、更稳健的文化力量,打造出中国版的人文经济发展现代文明样板,用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人文经济的丰硕成果与指标体系为全国探路。

“苏州‘三大法宝’就是一种打破旧规则、创造新规则的制度型企业家探索精神。”任平说,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对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以昆山为例,不仅有工业制造业,如今还被授予了“国际咖啡产业之都”的称号。从20世纪用“脸盆装咖啡”到站上千亿级“咖”位,昆山用了不到40年时间。昆山不是咖啡原产地,不种咖啡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市场,但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便利的进出口环境和临沪等交通区位优势,架起了一条千亿级咖啡产业链。

一纸协定、一份蓝图,30年前,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了中新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今天苏州工业园已是中国开发区建设的标杆。园区连续八年摘得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桂冠、累计吸引外资项目5000余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被认定为江苏省首个且唯一“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6.0亿元。

“江苏高质量践行人文经济学,就要充分释放人文在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新活力,重塑人文新赛道。”任平说。人文新赛道,更为注重企业、政府与社会的统一。

一根丝,从古延续至今,在江南水乡繁衍生息。丝绸,成为苏州的一个重要符号。“一带一路”因古丝绸之路而得名,如今江苏丝绸借“一带一路”倡议又一次跨山越海。近年来,太湖雪借力国货崛起浪潮,积极布局海外市场,赋予品牌“国潮”“文创”“非遗”等内涵,扩大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品牌传播,触达海外消费者,2023年太湖雪丝绸出口实现 30%以上的增长。在2023年元旦前,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北交所“新国货丝绸第一股”。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西方主导的传统赛道之外开辟的新赛道,江苏的这些精彩表现有力地证明了在新赛道上完全可以走得更远更好。”任平说。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