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黄仁勋在台湾长大 “最多就是郭台铭等级” /

黄仁勋在台湾长大 “最多就是郭台铭等级”

辉达(NVidia)执行长黄仁勋来台大展专业宏观、亲民活泼的一面,每天都掀起话题,旅美教授陈时奋(笔名翁达瑞)分析这位身价破3兆台币的男人,认为他能有如今的成就归功9大原因,而且假如是在台湾长大,以黄仁勋的个性与能力,一样可以成功,“但领域与方式会有很大的不同”,自行创业的话,“最多就是郭台铭等级”。

翁达瑞以《假如黄仁勋在台湾长大》为题,探讨成就非凡却平易近人的黄仁勋,幼年就移居美国的黄仁勋依旧眷恋故乡食物,并感恩故乡对他事业的帮助。 翁在看完黄仁勋的专题演讲后,心中突然有“假如黄仁勋在台湾长大,他的成就会有差异吗”的疑问。

翁达瑞点出,在美国长大的黄仁勋拥有许多台湾小孩缺少的生命经验,这些经验大大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列出9点黄独特的美国成长经验。

一、黄仁勋到美国后,曾在寄宿学校独立生活几年时间。 这是一段很辛苦的成长经历,让他培养了台湾小孩缺乏的存活能力。

二、父母移居美国时,黄仁勋已到上中学的年龄。 因为成绩优异,黄仁勋高中跳两级。 这是台湾的教育体制所缺乏的弹性。

三、美国的高中课程并不沉重。 除了跳两级之外,黄仁勋还到餐厅打工。 同年代的台湾小孩不可能有黄仁勋的就业经验。

四、高中毕业后,黄仁勋选择离家近、学费较低的州立大学就读。 为了挤进名校的窄门,同年代的台湾小孩则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

五、大学毕业后,黄仁勋的第一个专职工作,就是现在的竞争对手AMD,但只做一年就离职。 当时的AMD还活在英特尔阴影下。

六、黄仁勋跳槽到一家专用芯片的设计公司,前后长达八年。 黄仁勋的硅谷职涯顺利,可归功于美国企业重视个人实力,没有名校情结。

七、工作期间,出身中段班州立大学的黄仁勋又进入私立名校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 这要归功美国教育界的平权价值:英雄不怕出身低。

八、取得硕士学位后,黄仁勋并没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在没有士大夫观念的美国,黄仁勋可自在的选择人生道路。

九、三十岁时(1993),黄仁勋离开芯片设计公司后,与两位友人共同创立NVidia,资金来自创投公司。 只有在相信年轻人的美国,黄仁勋才可取得两千万美元的创投资金。

翁达瑞表示,若黄仁勋在台湾长大,以他的能力及个性仍然可以闯出一番成就,但绝非全球最大人工智能芯片公司的创办人与最高主管,因为他的生活日常会完全不同。

黄仁勋会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没有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不需要打工,更无法高中连跳2级。 高中毕业挤进名校窄门的黄仁勋,只要最后能够毕业,在社会上就能畅行无阻,若没有进入名校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会受到歧视,因此不管怎样都不用太认真读书。

若想出国深造,黄仁勋的父母除了口袋要够深,他的英文和成绩也要够好,还得背负家族期待,念个博士学位光耀祖宗,“不论最后黄仁勋走上哪条路,他应该都会有不错的事业”,或许是部会首长,或许是私营企业高阶主管,若自行创业,“最多就是郭台铭的等级”。

翁达瑞表示,黄仁勋能在高科技业出人头地,是因为兼具了美、台两地的文化特质,“美国人的灵活加台湾人的苦干; 美国人的自信加台湾人谦逊; 美国人的竞争精神加台湾人的合作态度“。

不过翁也表示,本文只针对黄仁勋做探讨,并非鼓励把小孩送去美国,因为“失败的例子更多,只是媒体没有报道而已。”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