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高考钉子户”结束第28次考试 /

中国“高考钉子户”结束第28次考试:感觉不妙

图为“高考钉子户”梁实2018年展示他的准考证。(新华社)

中国正在举行高考大学入学考试),57岁的梁实今天结束第28次高考,他走出考场后说“感觉情况不妙”。梁实这样的“高考钉子户”引来浪费资源的批评,专家则说“这是他的权利”。

极目新闻报导,四川高考今天结束,梁实走出成都考场后紧锁眉头,向媒体表示“感觉情况不妙”,可能要重演落榜的历史。他叹:“年年都失落,我都没happy过。”

梁实还表示,如果成绩出来后有可以接受的学校,他会选择上大学,“哪怕是勉强的也去了算了”。

梁实1967年生,1983年起开始报名参加高考,至2023年已经参加过27次高考,均以失败告终。去年他的总分是424分,当年四川的大学文科最低录取分数是458分。

由于明年中国高考政策会有变化,考试内容也有所改变,梁实说,明年放弃的可能性大。

除了梁实,唐尚珺也是中国知名的“高考钉子户”,他考过16次高考,曾经扬言非北京清华大学不念,社会上不乏质疑其浪费资源、占用名额的声浪。

对于“高考钉子户”,九派新闻引述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说:“我认为这是他的权利,实际上也不见得有什么浪费。”

刘海峰表示,2001年,中国教育部就放开政策,不限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考生的年龄及是否结婚,这代表着大学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他认为,将来也不会因此限制考大学的年龄,毕竟不断重考的大龄考生只是极少数的人。

刘海峰说,每年有人考上大学但选择出国读书,或者有人放弃入读选择再考更好的学校,这都是个人的选择。“大家认为浪费青春、浪费资源太可惜,可有的人大学毕业后多年窝在家也是浪费青春,这也是自己的选择,你不能限制他不能宅在家里。”

不过,刘海峰也坦言,唐尚珺放弃好几所重点大学的录取,只为了上北京清大的梦想,多数人还是希望他更实际一些,“否则长期考下去,总不是个办法”。

放在中国古代,“高考钉子户”并不奇怪。刘海峰说,历史上,科举制度就是彻底开放的性质,不仅本国人可以考,外国人也可以,考上同样做官、同等待遇。

他说,研究统计显示,中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5岁左右;明清时期中举人的平均年龄是30岁作用。再向下一层,中秀才的年龄平均在22岁左右。

刘海峰指出,古人有“七十古来稀”的说法,35岁已是不小的年纪,而且大部分已成家。科举制度既然允许,许多考生就持续考了相当长的时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多次参加乡试;“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参加了十次乡试,从23岁考到62岁,前后近40年。

刘海峰还指出,中国科举考试史年龄最大的考生出现在清朝道光年间,是当时102岁的陆云从,这样的人就算考上也不可能做官,但他持续考试是一种“非功利行为”,因此道光皇帝钦赐他举人科名。

刘海峰说,有些长者上大学就是为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想实现一个大学梦,不用过多指责。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