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移民 /
  3. 1179万人的求职大军!年轻人的出路在哪 /

1179万人的求职大军下场!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

01

今年夏天除了超级变态的气温,还有几组数据肯定会让大家坐不住。

一是6月会有1179万的高校毕业生出来找工作,二是高考人数超过了1350万,再创历史新高;三是,4月份的全国城镇青年失业率大约是15%,同比略有下降,但仍在高位。

咱们先说1179万是个啥概念?

要知道,2000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还不到95万,2022年的时候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今年的毕业人数再新高,比去年又增加了21万人。

这种情况放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不能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吧,也只能说是雪上加霜。毕业人数十年翻十倍,但就业压力却远不止十倍。

根据智联招聘的报告,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单位就业只有55.5%,要比去年还低2.1个百分点。而考研、自由职业、慢就业有所上升,说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近一半的人要么暂时啃老,要么就只能在铁人三项里混个温饱。

而1350万高考人数也是自197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十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难缓解,大概只有到了2040年,人口拐点的优越性才能慢慢显现。

关于失业率的统计方式,大家懂得都懂,14.7%则意味着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三组数据放在一起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失业的问题还没解决,就业的压力又如黄河之水一发不可收拾。

02

按照今年的这个经济形势,失业的中年人又碰上了刚毕业的求职大军,去年没找到工作的年轻人今年要哭晕在厕所。

与之相反的是,经济越差,招聘的生意也就越好。

根据财报显示,BOSS直聘的一季度实现营收17.04亿元,同比增长33.4%,月度活跃用户数量首次突破了5000万(5500万),同比增长24%,但平台的付费企业只有350万家,还不到企业总数量的10%。

简单一句话,就是僧多粥少,招聘企业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求职人员的需求,大部分公司不仅没有招人,反而还面临不断裁员的风险。

当老板、明星都开始在自媒体上卷,求职的大学生又得卷成什么样呢?

以前大学毕业还要求用人单位出具一个三方证明,现在不少学校已经废除了这个旧时代的产物,毕业证也主动和三方证明脱钩,毕竟就业率关乎学校的招生情况,招生则关乎老师们的铁饭碗。

考研、考博加考公就成了毕业生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

还是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今年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读研、读博的比例比去年翻一倍,只有普通二本和专科没怎么卷,因为卷与不卷的差别并不大,专科就业情况还要比本科更容易些。

而宇宙的尽头是编制,那些希望进国企、事业编的毕业生比例竟然高达62.4%,基本上就是10个人里有6个要考编,还有2个去外企,民营企业的活力已经看不到了。

在失业和中年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大家拿脚投票,不得不把一眼能望到头的事业编当成了人生最好的选择。

但考公也不是什么easy模式。

今年的考公人数超过了300万,同比增长25%是十年来的最高,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的比例约为77:1,也就是77个人去竞争一个岗位。

那些没能上岸的大学生大概只剩下灵活就业这么一条路,说的直白点就是自媒体、跑滴滴或者成为一名快递小哥。

但如今这个就业蓄水池也已经饱和,未来更不要说无人驾驶、无人配送还会大量替代这些底层工作。

大家都往一个方向卷,卷到最后就是无路可卷。

03

那么问题就来了,未来十年,年轻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儿呢?

中年人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技能和岗位要求的错配,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个人期望与实际能力相差的太远。

这里面有行业因素,也有大学教育问题,职场本来就是一个互相匹配的过程,工作不会适应你,你只能努力去适应工作。

从数据上看,80年代,高校每年的毕业人数也就十几万,90年代变成了几十万,到了新世纪,就开始以指数级增长,2022年突破1000万,2025年可能会超过1500万。

但反过来,中国的蓝领工人又极度短缺,特别是高精密制造领域,中国70%以上的技术工人都是高中学历,只有5%的工业劳动力是真正的高级技术人才,远低于日本的40%和德国的50%。

由于职校毕业生的技术能力和制造人才需求严重不匹配,预计到了2025年,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可能面临950万人的缺口,电力装备领域的缺口也将超过1000万。

啥意思呢?

其实中国不缺坐在写字楼里疯狂内卷的白领,缺的是动手能力更强的高端制造业人才。

最近这两年广州出现了一个很经典的场面,大量制衣厂的老板排着长队站在街道两边,举着样衣和招工牌子等着被工人挑选,说明制造业不仅缺人,更缺有经验的熟练工种。

我国的技能劳动者的求职倍率已经超过了1.5,也就是没150个岗位只有100个求职者,高级技工的求职倍率甚至达到了2以上,人才缺口达到了上千万。

数据说明,蓝领才是未来十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虽然目前蓝领的工资不如白领,但未来这一模式大概率会发生改变。

咱们就拿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来说,蓝领的平均时薪远高于普通的办公室职员,随便做个水电工时薪都要以百元来计,而且中国人跑到海外做蓝领实现财富自由,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只有当蓝领阶层有机会成长为中产阶层,才能让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

美国和德国就是这种社会模式,作为制造业大国的我们,未来也必然转向这种结构。

当然咱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就是教育路径不同。

国外的蓝领不少是本科学历,而咱们国家大部分是没学历也没啥专业技能的流水线工人。

比如德国的本科技术工人的比例是50%,日本是40%,而咱们拥有大专以上的蓝领人口仅占15%,本科以上学历只有不到6%,绝大部分只有初中学历。

其次,学历内卷的背后是社会观念的差异。

因为在中国家长看来,放弃大学选技校完全就是北大学生卖猪肉、985的人才开滴滴!

社会的评价体系过于简单,导致在大家的普遍观念里,升学、就业、结婚才是成功的评判标准,结果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成为白领做个高级打工仔,本科学历的普及程度都快赶上了九年义务教育,办公室里越来越卷,反到工厂里蓝领却看不见几个。

三千块钱招不到农民工,但却可以招得到大学生。

供需关系的失衡,让大学学历不断贬值,薪资待遇额也在不断降低,相反蓝领因为人才短缺,工资收入和岗位需求却在不断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过去十年,蓝领群体的收入涨幅高达225%,而白领收入只增长了30%。

2012年,白领的月均收入为6430元是蓝领的两倍还多,如今差距缩小到两千,白领的平均收入大概是8300多元,蓝领已经增长到了6043元。

如果对比普通白领和蓝领,收入差距实际上已经倒转,本科学历的工资已经不如职高毕业的技术工人。

所以未来十年,蓝领可能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好方向。

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薪脑力工作将被AI无情取代,蓝领不是没有冲击,但替代过程相对缓慢。

对于大多数的工厂而言,全数字化的生产投入并不比人工便宜多少,是成本让AI暂时放过了蓝领。

但长期来看,中考分流并让蓝领逐渐高学历化,才是解决未来就业的最好办法。

今年3月,教育部已经公布了12所获的备案的新设专科高校,5月又再次公示,拟统一设置13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各地也开始把职业教育改革提上日程。

随着职业本科和更多职业学校的出现,等于给了那些卷不动的学生更多不太卷的求职道路,社会分工和收入分配也会变得更加平等,大家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美好的人生。

肉眼能见的是,大城市里的高薪职位越来越少,蓝领才是未来社会里的中流砥柱。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