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这是1973年延安:25张罕见老照片 /

这是1973年延安:25张罕见老照片,太震撼了

一提到延安,就让人心潮澎湃。延安,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城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这片热土地上,流传着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

1973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再次访问延安。令他惊讶的是,延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福尔曼的镜头,一睹50多年前延安的真实面貌。

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延安城区,景色令人惊叹。古老的延河穿城而过,河水静静地滋润着延安儿女的心田。延河更被称为中国革命母亲河,流不尽的延河水,忘不了的延安情。

横跨在大河之上的延河大桥,始建于1959年。如今,60多年过去了,该大桥仍为延安城内重要交通要道。它与延安宝塔一起,成为了延安的重要标志与象征。

1973年,福尔曼站在延安的大街上,远处就是著名的宝塔山。宝塔山上有众多历史文物和遗址,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所以说,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

宝塔山上的宝塔始建于唐代,高40多米,共有9层。宝塔是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巍巍宝塔,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延安精神照亮了天和地!

在这张照片里,我们看到了延河大桥另一端城区的景象。桥头有一座停车场,城区房屋鳞次栉比,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延河大桥横跨延河,连接了延安城与东关街。

延安是一座红色城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描绘了一幅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

这是当时延安百姓生活的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照片中,一名女子和几个孩子正坐在窑洞前。看到福尔曼拍照,女子朝他挥手致意。

延安的窑洞,具有十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分为土窑洞、砖窑洞和石窑洞。照片中这户人家的窑洞,看上去像是石窑洞。

1973年,延安两名女青年,正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操作显微镜,分析检验矿物质的成分。她们穿着朴素的衣服,梳着两只小辫。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充满了热情。

福尔曼来到延安一个小村落,村民们居住在土窑洞里。在村中一条小路上,福尔曼遇到了几个可爱的孩子。他热情招呼他们站在一起,拍下了这张照片。

身后就是他们的家,窑洞挖在土崖上,门前种有大树。这里的石头最常见,垒墙、铺路、建房子。

福尔曼看到,这户人家除了窑洞外,院子里还有一座泥墙小屋,看上去像是一间厨房,屋檐边上留有烟囱。一名老人坐在墙角的阴凉处休息。

这种传统的瓦房,在延安当地农村比较常见。一般都是作为厨房。论起居住,还是窑洞最舒适。

在延安当地,像这样的窑洞分布很广。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窑洞是生活的一部分,窑洞是陕北人民的温暖的港湾。

照片中,这户人家也居住在窑洞里。一名红衣女子正进入窑洞内。窑洞前的地面,是用石头垒砌而成,上面放着一辆自行车。两个小男子坐在石头上玩耍。

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延安城区。城内笔直的街道一眼望不到尽头。远处,延河水在峡谷间静静流淌。城区内的房屋样式都差不多,古色古香。还能看到土城墙的遗迹。

1944年,福尔曼到达了延安,1973年,他再次访问延安。延安50年间的变化,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要说延安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人们建造窑洞是为了躲避战争,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住宅。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延安窑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窑洞冬暖夏凉,成为当地人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照片中这座窑洞,挖在土崖上,有拱形的门。窑洞,不仅仅是延安人民居住的习惯,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坚持和继承。

在崖壁下,生活着几户人家。他们住的是石窑洞。他们的窑洞高低错落,还修建了瓦房和院墙。照片中,一名男子带着孩子去河里挑水。身后厨房的烟囱里,正冒出炊烟。画面很有生活气息。

在延安的一座山坡上,长满了树木,郁郁葱葱的。其间分布着不少当地人修建的窑洞,高低错落,依山势修建。延安的窑洞,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在山脚下,是大面积的农田和菜地。菜地里的蔬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金秋季节,一户人家正在地里播种。男子在后面扶着耧车,大女儿在前面牵着骡子。随着耧车的不断行进,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另外两个小姑娘跟在后面,用脚把裸露在外面的种子用土盖上。这种传统的播种方式,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这样的画面,太有年代感了。

福尔曼拍摄了很多反映当地人生活的画面,尤其是远离城区的郊外,人们居住在窑洞里的生活场景。几户人家的孩子,都在门前玩耍。头顶上方,电线纵横交织。可见,当时的窑洞里已经都用上了电。

延河,又名延水。是黄河的一级支流,陕北第二大河。百里延河百里长,延河两岸是家乡。

延河水穿越崇山峻岭,来到延安,养育和滋润着延河两岸儿女。照片中,河岸上不仅有民居房屋。山坡上,还有数不清的梯田。

1973年,福尔曼来到延安城区,在大街上拍下了这张照片。街道宽阔笔直,街边建筑古色古香。

商店门口,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条幅十分醒目。街上有很多人在逛街,骑自行车的也不少。看到这样的画面,让人瞬间穿越到了那个如火如荼的七十年代。

一名男子挑着水桶,从台阶上走下来,去河里挑水。他居住的是石窑洞,建在高处。窑洞外面用石头垒砌有围墙,一个孩子在院子里玩耍。

有建筑专家高度评价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说得真是太贴切了。

1973年,在延安当地公社的粮食加工厂里,一名女工正在机器前忙碌着。她穿着褪了色的工作装,戴着工作帽。从她脸上的笑容就可以看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充满了热情。

人们都说,70年代那个时候,人们的生产干劲都很大,思想就是要实干,很单一,老实本份。发挥最大的潜力投入到生产、工作和学习中去。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红色中国的摇篮。这一天,福尔曼来到了伟人故居前。这处故居位于位于延安城西8公里处的枣园。可以说,枣园旧址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故事。

半圆形的窑洞门框上,镶嵌着木质的五角星。他抚摸着窑洞的墙壁,脑海中浮现出历史画面,忍不住感慨万千。从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伟人曾居住在这里。

这处故居,位于延安城西侧的凤凰山下。1961年,这里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洞门口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块红色的牌子。故居窑洞的木门上,装饰着传统纹样,看上去古色古香。阳光照在窑洞门口,感觉很温暖。

这也是居住在窑洞里的一户人家。窑洞门口垒砌有一个小的灶台,可能是烧土炕用的。窑洞里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长方台,下面有孔道同烟囱相通。土炕可以用来睡觉,也可以坐在上面吃饭。

旁边见有一间厨房,用泥坯垒砌而成,上面留有烟囱。院子不大,边上还修建了猪圈、羊圈。整个画面充满了北方乡土气息。

阳光很热,一名女子在自己窑洞前纳凉,地上摆着几个小板凳。可见,平日里,邻居们喜欢聚在这里,一起唠家常。窑洞门口的墙壁,是用石头垒砌而成,十分坚固。

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延安城,令人惊叹。城中有两条笔直的大街,房屋鳞次栉比。房屋大部分都是瓦房,还有一些楼房。

如今,这里高楼林立,街道繁华。同样的角度,今昔对比,你能看出过去和现在的城区有什么不同吗?

1973年,福尔曼再次回到延安,走遍了熟悉的地方,拍摄了大量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前延安的真实面貌。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