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恐龙血”现身浙江,背后详情曝光.... /

“恐龙血”现身浙江,背后详情曝光....

近日,浙江温州一名拥有被称为 “恐龙血”的类孟买血型患者做手术急需输血,这种血型出现的概率仅为几十万分之一。温州市中心血站接到用血需求后积极响应,将冰冻保存的血液及时解冻用于临床,为该病人解决燃眉之急。

今天(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恐龙血”的话题迅速登上全国热搜榜首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到献血领域。

5月25日,浙江省血液中心的献血车开进浙江大学,众多求是学子排队献血。记者 潘海松 摄

拥有 “恐龙血”血型的患者被及时救治看似是偶发事件,背后是浙江早已为稀有血型患者建立了周密的保障机制,而支撑日常巨大用血需求和提供稀有血型血液的是众多献血者一次次伸出的手臂。在浙江每天有2300位勇敢的人,以这样的方式传递着他们的爱与能量。59岁的鲍伟明,是浙江省目前献血次数最多的一位,持续24年献血总次数达396次。

“我明显感觉到这些年献血人数在逐渐增加,年轻人接受的比例高,特别是高校的学生更是积极。浙江给献血者提供很多优待政策,比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坐地铁公交免费、去公园免费、看病免挂号费等,与献血者双向奔赴。” 6月14日,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靳毅告诉记者。

稀有血型的血液最多可冰冻保存十年

据介绍, 温州这例“恐龙血”患者及时获得输血是该血型的血液第一次在浙江临床上使用。接到临床需求后,温州市中心血站从-65℃以下血液存储冰箱内找到该袋“恐龙血”,经过一系列解冻、洗涤、去甘油等制备工序,将该袋血液发往临床供患者使用。

在我国,有关孟买型和类孟买型血液的报道仅近百例,类孟买血型在中国人群中极为罕见。2023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在接诊时,意外发现了一位拥有“恐龙血”的64岁患者。深圳市人民医院输血科启动疑难鉴定程序,最终确定他的稀有血型是“类孟买型”。

“在汉族人群中,Rh阴性‘熊猫血’的存在概率大概是千分之三,而像‘类孟买血型’这类‘恐龙血’的存在概率则是几十万分之一,还有更稀有的,存在概率为百万分之一的‘p血型’、‘k阴性血型’。确保稀有血型血液的急救和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避免‘急需时没人献,有人献没人用’情况,该中心建立了稀有血型血液的周密保障机制。”浙江省血液中心主任胡伟介绍,比如围绕为人熟知的稀有血型——Rh阴性“熊猫血”,浙江省血液中心就建立了“三重保障”措施。第一重保障是每日保持Rh阴性液态血液10个单位(1个单位为200毫升),以保证突发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能立即发血;第二重保障是稀有血型冰冻红细胞置于零下65摄氏度的冰冻库,可以保存10年,经解冻后可用于临床急救用血和突发性事件应急供血,解冻时间约4小时;第三重保障是建立了一支拥有稀有血型的队伍——“熊猫侠”队,应急招募用于临床供血。

与此同时,浙江省血液中心已建立省级稀有血型信息查询平台,及时提供稀有血型血液查询和临床用血保障。截至目前,已入库的红细胞稀有血型种类8种,覆盖7个血型系统数据,特稀有血型的献血者近300人,冰冻库存放的特稀有血型血液达200多单位。一旦临床有需要,这些冰冻库中的‘恐龙血’可以立即启用。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根据名库进行应急招募。目前在温州市中心血站登记的类孟买血型拥有者就有4人。

4月3日,浙江青年“热血先锋”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启动。记者 周旭辉

献血次数最多者直言:“献血还是晚了”

“现在想想,我献血还是晚了,如果早一点加入献血队伍,我还可以多献几年。”鲍明伟直言。明年9月,他就满60周岁了,按照规定也到了献血年龄的上限。

2000年,在台州椒江上班的鲍明伟路过椒江电影院,看到门口停着一辆献血车,主动上前,进行了人生第一次献血。“那个年代献血的人不多,是怕献血对身体不好,我就是抱着试试的想法,看看献血对身体到底会不会有影响。”鲍伟明对自己的“第一次”,记忆十分清晰。

然而他并没感到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于是就持续24年,开启了“献血模式”。我当时还偷偷摸摸的,只有老婆知道我在献血,不支持也没反对,父母亲都不知道。”鲍伟明说。

因为要献血,他很自律,平时在晚上10点左右睡,早上4点30分起来,经常去跑步,跑一个半小时左右。房间里有健身器械,杠铃、哑铃等,下雨天就在家里练一练。“献血者还在跑马拉松,这是不是说明献血对身体没有影响,素质还比别人好呢?”他笑着说。

鲍伟明说,其实浙江省内有很多人都比他献血时间早,只是他坚持了下来,而且他献的是成分血,次数可以多一点。每次时间到,可以献血了,他就主动跟当地血站联系去献血。单位里的同事在他的带动下,很多人加入了献血者的队伍。

鲍伟明

6月初,范立刚又从浙江绍兴赶到杭州武林路上的浙江省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这是他第324次献血。52岁的范立刚也已坚持献血20年,与世界献血者日的年轮一致。

说起献血,范立刚脑海里出现20多年前的一幕。当时正值夏天“双抢”时节,作为小分队成员的他在田间巡查时,眼睁睁地看到一名被抽水机螺旋桨刮伤的农民大哥因失血过多,没能挽回生命。“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生命是多么脆弱,我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此生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范立刚说。

十多年前,范立刚得知杭州用血紧张,就定期从绍兴坐车前往杭州献血,也养成了这个习惯。不仅如此,他还当起了献血志愿者,妻子在他影响下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他还在女儿满18周岁那天,带她去献了人生的第一次血,如今女儿已经24岁,都在定期献血。他欣喜地发现,身边的献血队伍越来越庞大。

范立刚

临床血液供应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虑: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后对身体会不会有影响?2015年,靳毅开始参加马拉松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大家,献血、捐髓对身体并没有影响。靳毅的献血经历超过30年。1992年,正在读大一的他,听说学校组织义务献血便报名了。献完之后没有什么不舒服,他回学校就去踢球了。“有了这次体验后,就一点不紧张了。”

靳毅观察过,在社会献血点上参与献血的人还不多,“我经常会碰到几个人结伴来的,或是因为自己有亲友病了需要用血而来献血。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和亲戚朋友一辈子不生病,我们在年轻健康时就做这件事,既可以帮助别人,万一生病有需要,又能用上。”

靳毅

浙江省血液中心的数据显示,浙江省无偿献血总采集量也从2013年的188.6吨增加到2023年的266.8吨,同比增长41.5%。2023年浙江省超过83万人次参与献血,千人献血率达12.64‰,位居全国前列。

不过,浙江省血液中心主任胡伟表示,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对血液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目前,临床血液供应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

事实上,浙江一直都通过各种办法,鼓励市民参与献血。早在2001年,浙江就出台《浙江省实施〈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并在2014年1月1日修订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无偿献血保障和激励措施,比如献血400毫升就终身免费用血、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获奖献血者的“三免”政策等。

2018年9月,浙江省血液中心与在杭各省级医院开始组织“献血者优先用血”试点工作,通过互联系统,在杭各省级医院每天通过专网向全省血液云平台报送住院患者的身份证号、姓名等相关信息,通过与全省献血者名库进行比对,识别并反馈其中的献血者情况。2023年8月,该项目在全省进行推广,实现了各地市-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和省血液中心的数据互联互通。

“我们在全省共建成固定献血点213处、固定献血屋84座,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献血屋’,让所有人实现在家门口便捷献血。”浙江省血液中心主任胡伟介绍道。

“二十年来庆祝给予生命礼物:感谢你,献血者!”这是今年世界献血者日的宣传活动口号。生命的深远意义,能量的源源传送, 就在这一滴滴世间最珍贵的“红色小水晶”之间,得到了最美好最无限的阐释。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