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最早一批决定不生育的70后夫妻 /

中国最早一批决定不生育的70后夫妻

不久前,“第一批丁克开始操心养老”上了热搜。自上世纪80年代“丁克(DINK,双收入无子女)”概念进入中国,30多年过去了,初代“丁克族”已过50岁,到了退休和养老的年纪。

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丁克群体规模为18755.51万户,占家庭户总户数的37.95%。(参见《中国“丁克”群体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在低生育率的社会现实与提倡生育的国家政策之间,生育选择、养老正成为热门话题。我们和初代丁克族们聊了聊,一对年近70岁的上海夫妻已入住养老社区,他们认为,“钱才是养老的关键”;丁克23年的静姐认为,“婚姻幸福的重要性远高于生儿育女”;北大本硕毕业,丁克26年的Violet说,“养儿防老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发现一些共性,关乎伴侣选择、财富积累,追求个人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觉醒。

“机构和社会养老是大趋势

我们住养老社区也挺满意的”

▲初代丁克族张姐夫妇

张姐 67岁 丁克40年

我们去年8月份搬进这家养老社区,其实没打算这么早来。近一年考察了很多养老机构,感觉硬件设施蛮好的,就提前搬进来了。

我们俩养老金加起来差不多是14,000左右,再从积蓄里添2000块,基本上够一个月的费用。

很多人说,你们没有孩子,老了怎么办?我们觉得有小孩也有很多牵挂,也很累的。现在育儿成本这么高,如果你有一份很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如果你的工作不稳定,生孩子真的很难。

我们的观点一直是,人到老年,要真出现什么情况,电话打给孩子,孩子回来可能已经不行了。我们现在住养老公寓,这里头铃一按,马上就有人过来了。周边也有配套的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我们现在还挺健康,每天管家会过来问个早,有什么事都可以请他帮忙。很多人对养老社区的想象,老人在里面可怜兮兮的,也不全是这样。

▲养老公寓钢琴盖上的老旧照片

我是1982年,25岁时,经人介绍和我先生认识,见面就感觉很投缘。他当时是国营商场的出纳员,卖自行车的,我是上海一家国企的一线员工(当时是我父亲退休,我才从崇明国营农场返回上海,顶替他的工作)。

我27岁、先生31岁,我们就结婚了。当时不算晚婚,那个年代国家提倡晚婚晚育,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不过像我们选择不生小孩的家庭,确实非常少见。(注:2012年张姐夫妇退休,还领取了计划生育无子女的1万元退休奖励金)

上班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每天5点下班,我就去图书馆,待到晚上九点钟图书馆关门。我读书是很享受的,一点也不累。当时又想上学,又要上班,也没这么多时间,读大学又是我一生的梦想。我们觉得两个人在一起也蛮开心,也蛮自由的,就决定不生孩子。

▲年轻时的合影

因为历史原因,之前的学历都不被承认。当时的婚假有10天,我们都拿来复习功课,考全科的,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历史、地理都考,一起把初中、高中毕业证书考出来了。

30岁左右,我又去考了中专,读工业会计,读会计我都读得很开心的(笑)。当时有电视中专课,每天下午电视开课,就跟着学。考试前一个礼拜我就不需要看书了,就拿个毛线团打毛线,同学们都挺诧异。

中专读好了以后,我们单位又叫我去做工会主席,因为我会写点文章。1995到1997年,我就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把大专的毕业证书考出来了。

▲张姐的职业生涯一路都在考学,最终拿到中文系本科毕业证书

大专毕业后,不学习我就觉得空落落的,就去上了三个月辅导课,把助理会计师资格证考出来了。还是空落落的,感觉不读书不行,要生病了,我就又去报名考了华师大的中文系本科,2000年毕业,一次性通过,及格率只有15%。有朋友笑称我是“考试专业户”。

我后来发现,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一直在考试,单位让我去做新工作,我不是很内行,就再去学习。从一线员工到工会主席、企管办主任、党支部书记、人力资源科科长,2012年退休前,我还去考了高级人力资源证书。

▲张姐工作时期

我忙碌工作和学习,家里基本上都是先生管,但他一直都很支持我。我以前单位很忙,自学考试又有教学辅导课,如果我不能去听课了,他就会请假帮我去做笔记。

2012年我们退休,也没有其他的爱好,打扑克牌、麻将,根本看不懂,他们说你数学这么好,怎么会看不懂呢?我就是不想看。我好像除了学习,对其他事儿都不太感兴趣。这些年也是没事儿干,就开始学弹钢琴,现在能弹一点简单的曲子。

社会和机构养老,应该是一个大趋势。我妈妈现在90岁,有老年痴呆症,也是住在养老院,一个月5000多,护工也挺尽职尽责,我也会时不时去看望她。

我觉得养老最重要的还是有储蓄意识,我们婚后就开始存钱,九几年工资才500块,发工资我们就存三年期,每个月都存。当年利率还比较高,有8%,本金加上利滚利,还是一笔比较可观的收入。不过靠工资增加,其实没多少钱。直到退休前,工资是到了一万块。

我们其实比较幸运,90年代做了些股票,基本上没怎么亏。后来买了3年基金,有40%的收益就抛掉了。2004年先后买两套小房子,才有点钱了。

在养老社区里,像我们这样的丁克夫妻其实不多,但我们也不避讳。周边邻居有大学教授,也有企业主,听说还有大学的校长、医院的院长,基本上都住满了。

这里还有小型的电影院,最近好像是李安电影周,还有棋牌室、图书馆……我们社交活动不多,现在早上起来吃过早餐,我就会去打太极,中午看看电视、看看书,每周和老伴儿一起去参加三次合唱团。我今年开始学游泳,偶尔我们出去旅游,现在身体都还可以。

婚姻其实是我们生活的锚点,他平时不太讲话,和我在一起话蛮多的,我们挺契合地就过了40年,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退休后我开始记录生活

和丈夫把彼此当孩子养”

▲静姐和先生在瑞士旅行

静姐,53岁,丁克23年

我今年初提前办了退休,空下来好多时间,就开始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做早餐、吃早餐。一周会打三回高尔夫,见见朋友。我先生比我小几岁,还在工作,周末他休息,我们就一起去北京周边开车转转。

有些丁克族会养宠物,我们家现在是只养了鱼。我很喜欢狗,但已经纠结了两年了,到底要不要再养只狗?我2009年养了一只狗,一手带到4个月大,跟我特别黏,突然有一天得细小死了。我给它弄葬礼、找墓地,连着去了7天,就坐那个地方哭,我感觉现在的情感要比以前更脆弱,我就不敢养了。

现在还年轻,养老这件事,虽然之前一直都有规划,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5年前我想去海南,3年前想去曼谷,这两个地方我都买了房子,但听说曼谷生活成本就得五六千,比北京还贵,我就放弃了,海南又太空了。想“逃离”北京,那就是去一个熟人多的地方,可能会考虑回老家哈尔滨。我现在发现,人只能做一年内的计划,要接受生活的变化。

▲静姐年轻时出差培训(前排右二)

我是70后,哈尔滨人。22岁大学毕业后来了北京,退休前我只有两段工作经历,都比较长。1998年开始,我先后在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做了十几年培训讲师。2010年到今年初,我提前办了退休,这十几年我在国内头部的IT公司软通动力做商务洽谈。

我和先生是2001年领证,其实我们丁克的时候,对这个概念理解的还不是特别清楚。那时候我们都处于事业上升期,我当时在华泰总部,全国只要一开分公司,我就要出差去做培训,基本上一年有50%的时间不在北京。

我先生原来也是企业高管,当时我们住在北京亚运村,他每天上班通勤,差不多就将近100多公里,拼事业的阶段,就这样跑了4、5年。

生育的黄金年龄,当时根本没考虑生孩子的事,我们都是事业型的人。我们两个本身的家庭背景都比较一般,要先满足自己对财富的欲望。

一方面,我觉得我可能没有精力去陪伴和照顾小孩。另一方面,双方的家长也都不能腾出时间来帮我们,找保姆又不放心。所以我们就没有按照既定的流程来走,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共识。

我从小性格比较自立,我想要做什么的话,一定可以完成。所以在不生孩子的选择上,我不会受到亲戚朋友的压力和影响。

作为一个女性,我是支持生育这件事要慎重。不说男女平等,仅从生育的角度来讲,女性是完全占下风的。长辈或别人给你压力也好,鼓励也好,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动动嘴。但你决定生小孩,这就是伴随一生的选择。我认为没有所谓的“应当不应当”,女性生育只和她自己有关,选择权在自己手里。

而且生孩子跟养宠物完全不一样,说句玩笑话,有的孩子可能是来报恩的,有的孩子是来报仇的。我身边很多同龄人,一辈子为孩子操心,老了还要给孩子贴钱,甚至还要掏钱养孩子的娃。

有小孩更有利于家庭稳定的观点,我也持保留看法。如果夫妻的感情要靠孩子来维系,孩子有一天会飞走的。良好的婚姻,首先夫妻两人沟通要在一条线上,要孩子也好,不要孩子也好,步调得一致。

我自己的婚姻,我是觉得我们都把对方当孩子养了,他是兜里有10块钱,就可以给我花10块钱。我因为在职场待了很多年,还懂点色彩搭配,之前他每天的行装,都是我给他搭好的。我们是一直互相照料,虽然不像年轻人那么甜蜜,起码他没有外遇,我也不会有异性知己。

如果女孩儿想丁克,我的建议是自己要有能力。北方有句话,叫要给自己留“过河钱”。即便有一天对方变卦了,他要孩子了,你还不想要,你可以跟他一拍两散(笑),自己要有底气,要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我52岁了,

无比庆幸年轻的时候选择丁克”

Violet,52岁,丁克26年

可能是因为没有小孩,结婚20多年,我和我先生还是像谈恋爱一样,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我们是每天都要聊很久,我内心无论是一些光明磊落的想法,或者是一些暗搓搓的想法,我都会跟他说。我觉得只有做到坦率,才能有信任,有信任才能做到真正的陪伴。

我是无比庆幸年轻的时候做了丁克的决定。我妈妈特别逗,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她曾经反对过我丁克。现在我已经52岁了,她跟我说,“女儿,你为什么那么聪明,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做这个决定?”

老太太也很先进,她每天玩抖音、玩快手,接触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包括现在去了加拿大,看到一些外国人的生活状态。她现在知道了,原来没有孩子,也是可以有幸福的生活。

我现在还在工作,但是比较自由,相当于一个consultant(顾问),我会进入到一个项目里边,参与解决一些问题。有时候也跟着项目走,长期密集的项目,我可能就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或者国外生活一段时间,但是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线上完成。

我先生近几年做AI方面的工作,比我还要自由。这些年我们会一起出去旅行,欧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经常去旅居一段时间。

▲Violet在加拿大城市徒步,小红书:Etoile glaciale

我是北京人,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北京大学读生命科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外企药厂做医药研发。我家里边是两个孩子,我是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很早就移民加拿大。

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我就结婚了,我先生是从事IT行业。我们在恋爱的时候,三观就很契合,结婚时就讨论过,我们不希望婚姻是对彼此的绑定,我们把彼此看作是独立的个体。

我们有一个可能在旁人看来很奇怪的观点:在婚姻里我们都是“雌雄同体”的。作为妻子,我不一定要为他做饭。作为丈夫,他不一定要赚钱养家。我们做各自真正擅长的事情。

▲Violet旅居时的家

最开始提出丁克的是我先生,我本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我们都喜欢旅行、学习,孩子会束缚住我们的手脚,让我们被迫固定在某个地方无法动弹。但我是真正进入外企工作后,才慢慢坚定丁克的想法,外企环境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我的原生家庭,其实有很多条条框框,我的父母算是“先婚后爱”,夫妻关系是那种相濡以沫的,对女性的想象是要“乖”,要做“贤妻良母”。上大学之前我一直是“好学生”,考试永远是第一第二,但大家只会夸我很乖、很努力。

在外企工作才开始有人夸赞我,“你学东西怎么这么快,你们中国人这么聪明,比美国同事、欧洲同事还要更好。”

所以我那时候知道了,我是可以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我也可以不作为一个母亲活着,那个圈子里有太多丁克的人了。

▲在洛杉矶和哥斯达黎加旅行

我观察了一下我身边选择丁克的朋友和同事,都是比较独立的人,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经济上的独立,而且事业也发展的比较好,至少不会每天为绩效和工作烦恼。

当然,大概有10年的时间,家里的长辈时不时就敲打我们一下,是不是考虑一下要孩子。在抵抗双方父母压力的时候,我和我先生的声音是完全一致的。

大概40岁的时候,觉得工作到了平台期,我就辞职去国外读了一个MBA,交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也扩展了人脉。当时我还在想,如果有孩子,孩子要上学,未来要结婚,我就可能无法放弃这么好的工作,花钱出去上学了。但是没有孩子,我辛辛苦苦赚的钱,我就要花在自己身上。

▲Violet夫妇最近在新疆赛里木湖旅行

有孩子能解决养老焦虑,真的是一个伪命题。我对“养儿防老”的看法,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工具。孩子来到世界,是为了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父母通过养育孩子获得一种全新的幸福感,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更应该生孩子。

而且养老绝对不仅仅是给钱就行了,养老是一个精神和经济的双重挑战。我也有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他们现在年纪也都大了。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妈妈就会说她身体不好了,你必须要在我身边,你不能去旅游了,你也不能出差了。父母的精神需求会限制住你的自由。

我也看到很多现实的例子,父母为孩子付出非常多,给孩子买房子,还要给孩子带孙辈,有一天自己动不了了,孩子也没办法照顾,因为自己也有孩子要照顾,只能跟爸爸妈妈商量说,要不要给你请一个保姆,或者送你去养老院?

我认为生育这件事,最本质上是女性给自己一个交代,而不是给男性,或者婆家一个交代。要思考清楚,我生孩子会不会给我带来幸福感?我喜不喜欢孩子?

如果你想丁克,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这条路,这仍然是个小众选择,你必然会被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人所质疑和挑战,需要有一颗非常坚定的心。

但这不意味着今后就不可以变了,有一天你改变主意,你也要知道怎么把变了之后的路走下去,要永远尊重自己的选择。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