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太炸裂!四川妈妈花40万“暗考”被举报 /

太炸裂!四川妈妈花40万“暗考”被举报:生孩子,就是开盲盒…

最近小某书上有个帖子非常火。

一个四川的妈妈,每周末驱车一两百公里,送孩子到重庆来上补习班。

孩子虽说才小升初,但在“鸡娃圈”,这是一个堪比中考和高考的关键节点。

孩子能否上一个好初中,就决定能否上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重庆顶级的四所初中,俗称“四大金刚”。

为了能进这四所中学,这位妈妈费尽心思,上奥数班,参加各种竞赛,甚至要孩子参加初中的早培班。

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的时间,孩子都被抡冒烟了,终于如愿以偿地被重庆某名牌初中录取。

毫无疑问,这个结果让母亲喜大普奔。

尽管花费了40万,此时的她仍恨不得狂奔、撒花,向全世界宣告:我儿被名校录取了!

于是,实在按捺不住喜悦之情的母亲,洋洋洒洒地在网上写下了一篇近2000字的小作文。

详实地记录了自己这一年鸡娃的心路历程。

如何参加比赛,在哪里参加“暗考”,怎样才能提高录取的概率……简直是一本行走的“重庆鸡娃指南”。

然而,这个世界的黑色幽默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因为帖子太过详细,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大多很敏感,而且“暗考”大多是不合规的,她就被有心人举报,取消了成绩。

也就是说,这个妈妈凭一己之力,让40万打了水漂,也让自己孩子这一年的辛苦全白干。

果然应证了那句话:

话一多,事就黄。

然而,这件事还是引发了巨大的讨论。

说好的小升初是派位或者就近入学,怎么名校又搞起了掐尖考试?甚至还要考奥数?教育局不是三令五申禁止吗?

为了一个初中的择优考试,就要花40万,打工人得挣多少年?有必要这么卷吗?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很多地方,小升初这场战役,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堪比中考和高考的“大型战役”。

变味的小升初,

变态的内卷

北京前段时间出了个新闻。

一所名牌学校通过“掐尖”考试,被央视曝光。

掐尖,顾名思义,就是个别学校通过各种违规的手段,在微机派位之前,提前组织考试,择优录取。

他们会在考试之前,悄悄地放出消息。

此时,课外的培训机构闻风而动,将消息透露给家长,于是,很多家长就会来参加他们的“校园开放日”。

实际上,这所谓的“开放日”,就是招生选拔大会。

家长去“开会”,孩子在另一边教室悄无声息地考试,主打就是一个心照不宣。

考完试,成绩出来,择优录取。

那些没有录取的孩子,被残忍淘汰,连哭泣都要保持沉默。

除了现场考试,还有各种竞赛。

尽管教育局已经明令禁止各种赛事的举办,但学校招生的时候,一本赛事的证书,就能成为孩子进入初中名校的通行证。

在这个巨大的诱惑面前,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拼命卷竞赛,刷新孩子的履历。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北京小学生的小升初简历:

雅思学识7.5分,小托福895分,法语日常交流无问题,数学竞赛全球前5,会乐器,书法,还是区三好学生……

但这些看上去金光灿灿的成绩,在老师眼里不过是司空见惯,普通至极。

想想真的令人绝望。

很多孩子,起早贪黑,不管严寒酷暑,每一天都在努力学习,好不容易得来的成绩,却连一个名校的入场券都得不到。

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待价而沽的商品,在一场场竞赛中,拼命地证明自己的实力。

然而,这一次证明了,被录取了,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并不。

要知道,这还只是小升初,哪怕“入场”了,到了优秀的初中,只会有更多的竞争在等着你。

班上排名,全校排名,尖子班,竞赛班……这些名额足以让人争得头破血流。

初中之后,还有中考,高考,即使上了大学,还是不得轻松。

每一段路,都是新的坎坷。

内卷中,

逐渐走向病态的孩子

“剧场模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就是前面的人站起来了,为了看到电影,后面的人不得不也跟着站起来。

一些孩子偷偷去参加补习,另外的孩子也不得不跟着去补习。

然而在“剧场模式”下,很多孩子逐渐卷不动了,病倒了。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张图。

孩子一边输液一边做作业的画面,让太多人心疼。

我记得小时候,班上同学盼望自己生病,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用写作业了。

可现在就算进了医院,也要一边输液,一边写作业。

在这个“残忍”的画面下,是社会各界对孩子们成绩的“格外关注”。

医院专门开辟了一间作业专区,可以让孩子不受其他病患的“打扰”,安心写作业。

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一位高中老师曾写下一封肺腑之言:见证教育从畸形走向变态。

成人尚且受不了“996”的模式,而很多孩子,却早早在这种模式下,压弯了腰。

睡眠不足导致的精神不振,长期伏案导致的脊柱变形,一天10小时以上的功课导致的近视,让很多孩子早早地失去了少年人的朝气。

身体受损了,心理问题也接踵而至。

前段时间,一个热搜引爆了网络:

北京医院的精神科里,挤满了小学生。

开学一个月,门诊和住院病房里,都是孩子和家长。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只盯着分数,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就不重要吗?

家长们费尽心思,花了大价钱,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孩子的分数,期待他们考上一个好学校。

但事实上,这条路已经卷得令人窒息。

孩子们只能跟着家长,机械地被推着往前走。

他们在教室里认真而机械地读书,完成功课,在课后安静而沉默地走向补习班,偶尔抬头,看见的却是迷茫而沉重的未来。

狂热的“升学趋势”下,没有人在意这是不是他们所想要的。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孩子,却沦为了内卷的最大牺牲品。

我们的孩子,

终将变得平庸

花了这么多钱去卷,结果怎么样呢?

之前有个帖子,让我一直记到现在。

一个香港驻上海的外资行高管,为3个孩子的教育共耗费6000万。

老大养废了,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目前和父母同住。

老二虽然毕业于名校,但薪资只够勉强能养活自己,租房太贵,目前也和父母住在一起。

老三患上了抑郁症,从学校退学后,就一直在接受心理治疗。

辛辛苦苦花了6000万,终于把三个孩子养成了废柴。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这样的新闻太多太多。

我隔壁的一个邻居,从小学到大学,前前后后给儿子课外辅导班花了100万。

后来儿子终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月薪4500,和普通人并没有两异。

他们开始懊悔给孩子花了这么多钱,因为他们只是普通家庭,这笔钱本来可以让两口子晚年活得很好。

教育贬值的速度,超过我们很多人的想象。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现实:

不管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钱,不管你孩子获得的奖状有多少,从学校毕业后,我们99%的孩子,终将变得平庸。

接受孩子变得平庸,是我们这一代父母最重要的课题。

哪怕家长是超级学霸,是TOP级大学毕业,但也依然避免不了孩子成为学渣的现实。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家长会。

我孩子班上的数学老师说,她作为一个数学老师,自己家里的孩子数学也是没有及格,这句话一下子治愈了很多焦虑的家长。

储殷教授说过一个故事。

朋友的孩子,成绩平平,那时父母也很为他着急,觉得生在普通人家,要是读书不行人生就完蛋了。

后来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考上了一个普通的大学。

学历并不亮眼的他,竟然成了单位上最受欢迎和器重的新人。

因为他篮球打得好,个性又爽朗大方,领导也喜欢带他出去跟别的单位“切磋”、“社交”。

而这孩子,从小情商就高,说话也得体,也许这种特质在学校里并不代表什么,但在工作中,却让这些个性特征大放异彩。

你看,人生走到最后,拼的不一定是成绩,而是情商,格局和个性。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好固然好,学习不好,孩子也必定是其他可用之材。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每一棵小草变成一棵参天大树。

而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即使只是一株小草,也要让它健康,茁壮地成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