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阿里数学一个四次考进决赛的专升本学生 /

阿里数学一个四次考进决赛的专升本学生

如果你看过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入围的名单,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国内外一流高校生,还有一小部分知名中学的学生,想要找到“学院”这个字眼很难。

最近四年,官协是这份名单上特殊的存在,他来自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通过专升本,成为这所普通二本学院的非数学专业学生。他在大专期间开始参与不同类型的数学竞赛,第一次在一项竞赛中获奖,就因身份遭遇质疑。参加这么多次比赛后,就在前几天,还有人评论,不相信他的能力。作为一名专升本学生,他更清楚学历、背景等因素不同,学习数学面对的压力也不同。以下是他的讲述。

口述|官协

记者|李晓洁

连续四年进入决赛

今年是我第五次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第四次入围决赛。今年决赛的时间是22号零点到24点,24小时区间任意选连续八小时,我选了零点到早上八点,选了分析与方程方向,只做出了一道题。

决赛跟初赛相比,形式上不一样的是闭卷,不允许查资料,要打开摄像头,还要刷脸、输入身份证号进入。我感觉应该是有工作人员在实时监控摄像头的,我们还有个群聊,昨天凌晨两点我问了个问题,很快就有人回答。

(受访者供图)

我在2018年就知道阿里举办了这项竞赛的第一届,当时我在一所大专——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读大二,我看到消息时初赛考试时间已经过了。我记得第一届初赛全是英文试卷,会用一些专业的数学符号、数学语言把题目表示出来,看起来有点繁杂,这几年初赛的题目都有中英双语,看着也更简单明了,让没学过数学的人也似懂非懂的,但实际上题目是更加开放、难度更深了。你可以想一下,这竞赛的初赛有48小时,开卷允许查资料,这几年满分120分,看起来比较“宽松”的考试方式,但最后进入初赛的分数线却很低,30多、40多分就行,你就知道题目难度多大,很多人都做不完题。

2020年,这项比赛第二届举办时,我没做任何准备直接参加了,结果考了70分,那年满分200,入围决赛最低要100分。后面几年我就每年都入围,但决赛我最高只考过24分,太难了。决赛跟初赛的风格非常不一样,更加专业,很像是某个研究的缩影。我有个朋友是数学专业出身,有一年决赛结束他跟我炫耀,说自己做了4道题,有希望获奖,后来出分数才知道他只得了3分。听起来挺不可思议的,但决赛就是这样,即使你是科班出身,做了题,可能也无法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在数学爱好者的圈子里,阿里这项比赛可以说是水平非常高的那类比赛。这个水平指很多方面,比如出题难度和深度都很高,奖金也高,还有颁奖典礼。同样被大家广泛认可的高水平比赛还有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这比赛每年都有一个承办国,办了60多届了,是闭卷,但只允许大学生参加。而阿里的数学竞赛虽然刚办了6年,但更开放,不限制身份,这几年越来越多名校学生参加比赛,进决赛的分数线变高了,更难进决赛了。

官协收到的决赛入围邮件(受访者供图)

我参加过很多数学竞赛,基本是靠自学。我记得大一刚入学,我们一周大概两三节数学课,老师布置作业,我发现题目是错的,就去找老师,还举了个反例。老师当时说“你这些都会了,可以去看些本科生用的教材,或者数学竞赛方面的辅导书。”老师给我推荐了不少书,我后来陆陆续续买了6000多块钱的教材和资料,每天都在看书。不会的就问老师,后来我加了很多QQ群,在群里问数学大佬,大家一起解题,慢慢也就完全靠自己了。

大一上学期,我们学校号召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我挺有兴趣就报名了。这个比赛先在校内举行,选拔一些优秀学生参加第二年的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我通过校内考核后跟着老师专门学编程、看了很多网课,大二开学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就得了二等奖。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数学竞赛,没想到自己居然能拿奖,还是国家级的,有了正反馈我就有信心。大二下学期,我开始准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每天都在看书、做题,大三就拿了这项比赛非数学组一等奖。

大专三年,我靠参加各类竞赛,奖金大约拿了有五万块,后来专升本去了江苏应用科技学院读机械设计自动化专业。所以2020年再次看到阿里全球数学竞赛,我没有犹豫就参加了,往后我都没错过。这些年参加竞赛比下来,我觉得阿里竞赛的选题也比国内大多数比赛更前沿。比如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考题,有些题目你可以凭直觉感觉出来,可以通过某个技巧直接得出结论,或者说直接变换出结论。但阿里的考题没这么浅显,要靠很深的刻画。你要在某个方向的研究比较深,才知道这个题跟哪些研究相关。所以有时开卷也没那么大作用,你就算查到了论文,你也不一定能理解、去运用到解题思路中。

官协(受访者供图)

成绩倒数的“差生”

进入大专之前,我没有系统学习过高数、代数这些知识。高中之前,我都是班级里的倒数。

我出生于江西上饶市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做小生意,妈妈在当地一家医院工作。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当地普通学校。从小学开始,我上课就很难集中注意力,明明脑子清醒,但就是容易走神,看书上的字好像也会忽然变形、模糊,大家以为我是多动症,也没太多办法。对于差生的定义,我记得很清楚,一年级有次语文考试,老师说某同学怎么只考60多分,太差了,到了我,只有17分,我觉得自己突破了差生底线。

到了初中还是一样,我依然难集中注意力。语文、英语这些成绩特别差,数学偶尔考七八十分,但下一次又很差。化学也不好,我背不住元素周期表。我最喜欢的是物理、生物,小时候很喜欢看生化危机,钢铁侠、蜘蛛侠、绿巨人这些电影,觉得人体构造奇特。初中有次物理我考了80多,挺高的,但后来有次我可能犯了什么错,被老师打了一顿,我就不想学习了,觉得没什么意思,反正也就这一门学得好,别的不好也没用。

《学爸》剧照

中考那年我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差了20分,我爸建议我去学厨师,我也同意,本来就不想读书了。但我妈坚持要我读完高中,说以后好找工作点,她就花了两万块,走后门让我进了我在的那所普通公立学校的高中部。

进入高中后,我选了理科,学习氛围好了很多,可能因为很多学生被分流到中专、职高去了,高中同学大部分还是要准备高考的,课间也有学生讨论做题,老师也更认真,我自己也稍微能专心点,所以物理成绩一直很好,考试卷子上大部分题都会做,我们学校自己会办学科比赛,高二那年我物理在全校是第三名。

但我的文科还是很差,语文英语经常考3、40分,化学也不好,数学其实也差不多是这么多分,我背不住那些定理、公式。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高一时还不会列乘法竖式,不知道数学里sin、cos、根号具体什么意思,这要我怎么做题?

高三那年,老师刺激了我一把。应该是考虑到高考,班主任关心我,找我谈话,让我一定要把英语提上来,要把题目做完,说“数学已经这样了,提不上来了”。我当时就很逆反,心想我数学怎么就学不好了?我物理这么好,数学肯定没问题。

《小欢喜》剧照

可能因为有这种信念,我开始猛刷数学高考模拟题、各种真题,遇到不懂的符号、定理我就去翻书,一遍遍翻,慢慢就记住了,也会列各种竖式了。再加上头两年我做物理题,也有一定计算基础,数学成绩竟然慢慢提上来了。有一次我数学考了全校第二,我们老师都很惊讶。找我谈话,说教书几十年没见过我这样的学生,以为我一个走后门的能不惹事撑到毕业就好了。不过那次谈话主要还是让我好好学英语,以后说不定能走科研道路,也更有帮助。

一直都有质疑的声音

从我2018年参加竞赛开始,一直都有质疑我的声音。很有意思,早年我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如果是985高校的人拿奖了,网友评论“大佬真厉害”,到我这里,就说“怎么大专生也能获奖,这比赛肯定没什么水平。”因为有的比赛按省份分赛区,我先是获得江西省第一,有声音说我是弱省容易进决赛、捡漏了,打肿脸充胖子。直到我在全国比赛拿了一等奖,再加上闭卷、考场考试,质疑声音才少了些。

头几年,这些质疑的声音特别困扰我,我觉得好烦,好像我没读过书、是个骗子一样。后来我竞赛成果多了点,阿里的决赛也连续进了几次,质疑声音少了些。我也会直接回复网友质疑,说你如果真觉得我哪里有问题,可以当面找我。这次我又进了阿里的决赛,前几天还有人评论,说我高中数学不可能只有4、50分,他闭着眼都能考出来。

官协参加决赛考试(受访者供图)

但是对我来说最痛苦的是家人的质疑。我父母好像有一种天生悲观的病,什么东西都往坏了想,不相信好事会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高中时候我物理老师跟我说过我可能有点天分,不要浪费,我回家跟爸妈说,他们开始怀疑老师的眼光,当然也根本不相信我。大专后,我整天看数学资料、参加竞赛得奖,他们整天说我学这些没用,拿奖有用吗?让我毕业后别再看数学,早点去上班。因为这个,我跟他们矛盾很深,不愿多跟他们说话。直到这两年,我毕业后完全独立,他们质疑声少了些。

这些年参加竞赛,包括阿里的数学竞赛我连续进入决赛,对我的生活还是有正面影响。2021年我进入阿里决赛,学校和江西省都会宣传,后来两年也在宣传我是江西省唯一一个进入阿里数学竞赛决赛的。学校知道我学数学期间经常焦虑、睡不着,情绪不好,也会跟老师同学说多关心我的心理状态。

可能也是因为这些竞赛,2022年我本科毕业后,留校当了数学竞赛教练,每周末训练学生做竞赛题,周一到周五我的身份是学生辅导员。我每天还是要做数学题,几天不看数学就难受。我不太能形容清楚这种感觉,只能说很上头,很爽。当你攻克一个难题,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就很兴奋。做一道数学题,就像你打开一局游戏,能完全沉浸进去。我经常做题做到通宵,搞清楚了才能睡着。

有人说数学很美,我能理解。闲的时候我就翻书看数学公式,有的公式很精练,看起来很清爽,那就是美。另外,数学的定理是不可推翻的,不像一些物理、化学实验,可能很容易出现偏差,如果发现某种新现象,某个旧的可能就被颠覆。但数学不是,它的严密、稳定是唯一的。很多东西不分对错,但数学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官协的获奖证书(受访者供图)

这次一开始看到17岁在读中专生初赛93分的新闻,我第一反应就是她绝对很厉害。虽然后续这些天对她的质疑很多,不少数学领域大佬从理论上做出了合理推测,但我不想这么轻易下定论。我也是自学数学的,我感觉自学有个缺点是,没有一个更厉害的人监督、指出我的错误。有时候我用错、写错了某个符号,自己意识不到,可能就一直错下去,直到自己看到某个资料,才意识到原来以前我写错了。自学就是这样,大大小小的毛病很多。王闰秋,我几年前也在网络上认识了,我印象中的他,是那种每天都在搞数学题的人,有时候他问我题,我也不会,他就一下午都在做那一道题,我也跟他一起做。所以对很多声音,我还是观望态度。

这几年的进入阿里数学竞赛决赛,我心态还比较好,知道暂时成绩都不会太好,但我会继续参加,毕竟毕业后不再是学生身份,很多比赛都参加不了,这个比赛可以是一种对自己的测试。我一直在学英语,慢慢提升,未来希望考数学方向的研究生。我小时候的目标就是做科学家,现在还是。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