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陈晓旭病逝引发中西医之争:五大观点交锋 /

陈晓旭病逝引发中西医之争:五大观点交锋

核心提示:“林妹妹”陈晓旭病逝的消息再度引发中医是不是科学、中医要不要废除的论争。抹去口水战的唾沫星子,我们需要理性探讨什么是科学?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中医护佑着中华民族繁衍至今,难道在科学的名义下,中医真的走到了尽头?

6月14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之死时突然表示:“我觉得借人民群众喜爱的演员去世,以此来攻击中医药,说中医药不科学,这是很不严肃,或者说很不道德,也是很不科学的事情。”

漫画/王启峰

关注中医的人都知道,王国强副部长这番话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所针对的。他针对的这个人叫何祚庥,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几年前,何祚庥因公开反对邪教,由一名物理学圈内的成功人士进入普通大众视野,并被戴上“反伪斗士”的光环。

3月13日,俄罗斯的康斯坦丁夫妇因为患有慢性病,身体长期不适,而西医又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他们专程来西安,在陕西中医医院针灸科接受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在针灸科,还有一位30岁的法国实习生杰姆,在西安自费学习中医针灸。
2007年5月29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何祚庥在南宁接受媒体采访时放言:“陈晓旭就是被中医害死的!”何祚庥还说:“中医90%是糟粕,10%是精华!”

这位在物理学领域堪称精英的中科院院士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表见解,引起了学术界的诟病,有人甚至用“万能科学家”来形容他。在网络上,何祚庥批评中医的言论更是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对,甚至包括“骂娘”的非理性声音。面对舆论劣势,何祚庥沉着应战,他否认自己是“万能科学家”,并“希望有人把我真正驳倒,但不是骂娘”。

何祚庥院士的特殊身份和卫生部高层的正面回应,把这一轮中西医之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位患者的中西医之选

连续一段时间,张倩(化名)小便时觉得有点疼,而且尿频、尿急,有时尿中还有血样的东西。张倩感觉问题比较严重,选择西安一家她最信任的大型三甲医院求诊。

经检查,泌尿外科医生告诉她,她患的是腺性膀胱炎,有癌变的可能,需要施电切手术。但切除很麻烦,而且往往不能彻底切除干净,复发率也很高。

“花几万块钱去手术,还不一定能治好;即便治好了,复发率还很高,那我受这个罪图啥?”从医院出来,张倩有点万念俱灰的感觉。从生病那天开始,张倩几乎服用过各种抗生素,但症状没有改善。后来,她通过朋友找到一位外科医生,希望能帮自己出出主意。

“腺性膀胱炎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手段,我的一个患者手术后就复发了,要不你去试试中医吧?”令张倩感到意外的是,一番安慰后,这位泌尿外科医学博士给出了这样的医疗方案。

犹豫了几天,张倩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中医。7服中药下去后,张倩明显感觉尿频的程度有所减轻,这让她信心大增。那些日子,张倩家里的冰箱、办公室、车内都放着那种袋装的中药汤剂。经过3个月治疗,张倩尿痛、尿频、尿出血的症状基本消失。1年后,她怀孕并产下一个健康的宝宝。

为张倩提供中医治疗的米烈汉医生说:“通过这一病例,我们还不能说,中医就掌握了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法,但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这个效果也是患者所期望的。在医疗实践中,一些难治的病不见得治不好;相反,有些病看起来简单,也有屡治不好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没有人敢保证自己有100%%把握治好某一种病,包括最常见的感冒。”

米烈汉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米伯让的继承人,目前是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陕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

亲身体会了西医与中医的张倩说:“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老百姓看病关心的不是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而是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再说,中国的西医,未必尽得西方医学的精髓。当欧美的医生仍然挂着听诊器给病人检查的时候,中国的病人,早已被医院扎进了抽血针,挂上了点滴瓶,拉进了CT、核磁共振室,甚至直接推上了手术台。”

对于像张倩这样的病例,科普作家、分子生物学博士方舟子表示不屑一顾。他说:“历代名医在医案中津津乐道自己曾经用什么处方治好了某个病人,这些在现代医学看来都没有价值,因为就药物、疗法的疗效而言,个案没有一点说服力。要确定某种药物的疗效,必须在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进行统计之后才能确定。而且临床试验必须采取双盲方法,并有安慰剂对照组。据我所知,没有哪一种中药已完全通过了如此严格的临床试验。”

中医究竟“害死”了多少人?

“中医90%是糟粕,10%是精华!有病找大夫,最好找西医大夫,特别是大病,这是起码的科学态度。”何祚庥说。42岁的陈晓旭死于乳腺癌。据媒体报道,陈晓旭生前拒绝西医手术,多次看过中医。看到这些报道后,何祚庥大发感慨,称“林妹妹”太愚昧,并公开指责:“陈晓旭就是被中医害死的。”

6月14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正面回应何祚庥对中医的指责,并把问题上升到道德高度。中医是非问题再次成为公众话题。

米烈汉医生反驳说:“癌症是医学界公认的难题,如果找中医看过,没有看好,就说是中医治死的,那么还有很多癌症患者一直让西医看,最后也死了,比如梅艳芳,去世的时候也只有42岁。按照何祚庥的逻辑,是不是也可以得出梅艳芳是被西医害死的结论?显然这是十分荒唐的。”

作为一名中医,米烈汉一直在关注着攻击中医的言论。平心而论,中医“害死”陈晓旭这样的言论有点危言耸听。如果看完何祚庥批判中医的所有言论,就会发现何祚庥所说的中医害死了陈晓旭的意思并不是指中医治疗导致了陈晓旭的死亡,而是说中医“漏诊” 了陈晓旭的乳腺癌,最终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对于何祚庥的这一层意思,身为中医的米烈汉也表示异议。他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在发展中,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特色,但是今天的中医,同样借助现代医学手段诊断疾病,不会存在漏诊、耽误治疗的问题。”

米烈汉介绍,今天的中医医院,一旦遇到疑难疾病,就会请中医、西医会诊,哪些病用中医治疗疗效显著、痛苦少、后遗症少、花钱少,哪些病用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医生们都是清楚的。比如,胆结石已经比较大,疼痛反复发作,中医也会建议患者去做手术,而不是让他一条路走到黑。

翻翻历史,像陈晓旭这样因中医治疗无效死亡而引发争议的医学公案还有很多,人们最熟悉的要数鲁迅的父亲。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自己童年生活的记述: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当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根据文献记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于1893年冬开始生病,当时中医的诊断叫“膨胀”,一直治疗但不见好。3年后,周伯宜病逝,终年37岁。基于这样的经历,鲁迅早年说过:“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鲁迅本人曾在日本留学学习西医,但不幸的是,鲁迅50多岁的时候也患上了和父亲相似的病——肚子胀,还有腹水。在美国、日本多名西医专家治疗5个月后,鲁迅不治身亡,享年55岁。

米烈汉说:“如果在西医治疗下病人死了,这是病人该死;如果在中医治疗下病人死了,就是中医无能,甚至是中医害死人。这完全是一种霸道逻辑!”

中医与文化自信

西医传到中国的一个多世纪内,关于中西医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不同的是,以往的中西医之争是西医对中医的公开指责,而从2005年开始的这一轮争执,发起人和西医无关,其代表人物分别是中南大学科技哲学学者张功耀,科普作家、分子生物学博士方舟子以及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

中医批判者有一个基本的观点:“科学无国界。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种同时符合科学真理却又相互矛盾的医学。”

中医捍卫者则指责无论何祚庥还是方舟子、张功耀,都是外行说瞎话,因为他们都不懂医学。对此,何祚庥反驳道:“医疗我不懂,但哲学的思维模式我懂。我学过唯物论,唯物论坚持认为,客观真理只有一个。作为唯物主义学者,当然要问:哪个更接近客观真理?西医和中医,一个是按照科学的方法,一个是根本就不科学。”

上海东华大学科技哲学教授杨小明接受采访时说:“相对来说,中医崇大道,西医重器用,二者绝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而是可以互补,从而造福人类。‘废医’论者多从器用即‘小术’方面攻击中医,诸如‘中医耽误了治疗时间’、‘中医看病说不清楚’之类,其实这是一种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事实证明,西医的‘小术’并非万能,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之属在西医束手无策之时,中医的调养却常常显出其神奇的妙用来。”“要回答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医学本身是怎样的一门‘科学’?”杨小明引用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话说:“‘医生的天职是尽可能利用、帮助、激发、调动人体的能力,而不是去取而代之。’中医,将肌体看作是一个活的整体——黑箱或灰箱(不能打开或不易打开),医者力图在输入和输出的信息之间去把握复杂异常的人体病变。在中医看来,实验、解剖之类都是‘小术’而已。面对复杂多变的人体,既有西方医学所说的常道——循证,但更多的是差异和变化。”

香港中西医结合学会学术小组组长区结成博士认为,科学本身具有双重性格,逻辑推理和数学描述被认为是精密科学的要素,但并非所有可信的知识必然要建立在逻辑和数学上面。他举例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起点也不是规行矩步的“科学方法”,而是很多的思辨的空想。

区结成博士说:“‘世界上没有两种医学,真正的医学只有一种’,这个提法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人类的医学从来都是多元的。”

第四军医大学刘贺亮博士说:“我就用中药治疗过一些难治的病,收到奇特的效果。不过,在我们西医圈内,如果你公开这样说,人家会把你当成不学无术,甚至是骗子。”

为什么用中药治了病,却不敢公开讲?毫无疑问,西医是目前掌握话语权的主流医学,没有人愿意主动选择非主流。有学者认为,指责中医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是中国文化失去信心引发的,并不是中医本身的问题。

创造21世纪新的医学

表面看来,中医是不是“科学”(或者说中医是不是“伪科学”)是这一轮中西医之争的焦点。但这个问题远非那么简单。中医界反驳批评者通常列举出以下事例: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著名中医大夫蒲辅周一人成功治疗乙脑167人,且无后遗症;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研究组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中医组的死亡率是1.11%,西医组的死亡率则为5.08%;非典(SARS)流行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的36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

但也有人认为,中医治疗乙脑用的方剂并不相同,不符合西医“循证医学”要求的重复验证性规范;有人提出SARS病人分组的“随机性”(即分配给中医和西医的病例在统计学上有无病轻病重、年龄、性别以及是否同时患其他慢性疾病的差别)存疑,因此不能证明是中医治愈了乙脑或非典。

对于中西医之间的论争,血液病学家、中科院副院长陈竺或许更有发言权。这位有现代医学教育背景的科学家,曾从传统医学中寻找灵感,将中医“以毒攻毒”理念引入白血病治疗,把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与维甲酸结合治疗APL(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诱导恶性白血病细胞消亡或转好,目前52个临床病例处于无病生存状态,成就举世瞩目。有人因此预测白血病将在本世纪中叶被治愈,他本人有望“问鼎诺贝尔奖”。

陈竺在2003年抗非胜利后总结道:中西医结合是这次SARS防治工作的特点和优点。但二者的结合不同以往:一是进行了药物的筛选。从近百种候选的中成药当中,根据SARS的发病原理和生理机制,运用科学的实验手段,最后筛选出30种方子;二是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临床实验的方法,采用了国际公认的一些疗效的评价指标,不光是以前中医讲的症状,体征上的,而且用了各种测试指标,包括对脏器功能、血氧饱和度等这些指标进行客观的评价。他的结论是:中医的治疗在整体治疗方案当中起到了非常积极、重要的支持和协同作用。

陈竺对中西医的未来持这样的态度:中医护佑着中华民族繁衍至今,我们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要了解它,学习它,如果不知道中医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优点是什么、精华是什么、它需要改进和改善的部分是什么,就加以评论,这不是科学家应该有的态度。

但中医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没能对不同生命体的机理有深入认识,更多依靠经验和实践;中医的“八纲”理论还是朴素的思想,不够全面;中医药的某些药方的作用,还缺少重复性。

因此,中医必须现代化。科学家应通过对中医本质的深入研究,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创造21世纪新的医学,这种医学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

6月24日,何祚庥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是中医害死了陈晓旭,并坚持中医治不了癌,传统中医院活不下去的观点

5月25日,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右)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医院考察,了解当地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

从2005年张功耀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公开发表他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开始,中医批判者从中医史、中医基础理论到中药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医学展开全方位批判。当然,这些批判也受到中医界以及其他学者、公众的反批。网络上有人曾说:“按照科学来施行医术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医,打个比方,中医里治腹泻的药方就是盐水炒黄连,而西医就是分析黄连的成分并提炼出黄连素片。但不知为什么倒是中医的方法见效快?”

“中医应以开放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两个原则向前探索。”长期在美国学习西医、目前任香港中西医结合学会学术小组组长区结成博士说。

没有人认为,中医已经发展到完备的、无懈可击的地步,无论是中医批判者,还是中医捍卫者。但愿这些观点交锋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以此推动医学进步,给人类更多的福祉。

交锋一:中医是不是伪科学?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阴阳五行理论”完全不具备如玻普所述的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可证伪性”,因此是伪科学。

杨小明(科技哲学教授):大道无言,大象无形。以整体、有机与综合为视角的中国文化、中医,以无方无体为法,以万有不变为旨,无形胜有形,不变应万变,兼容同化,吐故纳新,此“道”也。相对于“技”、“艺”、“术”或“器”等味道浓烈的西方近代科学包括西医而言,中国文化、中医就是超越于科学的“艺”与“术”的整体——“艺术”了。

交锋二:中药“复方”能不能治病?

方舟子(科普作家,分子生物学博士):中医的“复方治疗”,动辄几十味草药一起上,撞大运,碰巧某种草药里面含有对所治疾病有效的某种成分(尽管如此,这也只是概率非常小的事件)。

米烈汉(中医学教授,中医主任医师):如果用“碰巧”能解释复方,那方剂学是研究什么的?中药的配伍是按照君臣佐使的规律进行的。方剂学就是研究药物组合的规律的科学。如果医生靠“碰巧”、靠撞大运,那么所有的医生疗效应该是接近的,为什么还有名医呢?

交锋三:中医对国人健康繁衍有无贡献?

何祚庥:中国有最为优越医疗条件的皇室,在道光皇帝时代未成年人死亡率是……百分之四十五,到了同治、光绪皇帝时期,亦却清末是百分之三十四,民国时代是百分之十,解放后则是零。这就是中医和现代医学在人口死亡率问题上的贡献。

米烈汉:清朝皇宫里一个家族里几代人的婴儿存活率不高的事实,因为样本太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结论。如果拿这个说事,希望何院士能在唐、宋、元、明几个朝代多选一些样本。此外还要注意,太医因为时时刻刻都有杀头的危险,他们治病的基本思路是,宁可治不好病也不去冒一丝风险。何院士列举的道光、同治、光绪年间,没有哪个太医是后世公认的中医大家。

交锋四:中医该不该取消?

张功耀(科技哲学教授):中医是不科学的理论,应取消中医。废除中医问题,已经断断续续地讨论了120多年。我们必须坚持把这个人命关天的问题继续讨论下去。

杨小明:中医的法自然、致中和、不执定体、以平为期、防患未然的大道,正是西方文化所缺失的大智慧,对于消解西方文化尚力、逞强、用机巧、走极端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病,无疑是一帖不可多得的“救世良方”。“废医”论者所携以自重的洋人倒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未见洋人有“废止中医”的提法,反倒是受惠于中医数千年的某些“中国人”却对中医恨之入骨,令人费解。

交锋五:看病选中医还是西医?

方舟子:医学科学也应该只有一种,没有中西方之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我发誓绝不再尝试看中医、喝中药。

米烈汉:今天的中医医院,一旦遇到疑难疾病,就会请中医、西医会诊,哪些病用中医治疗疗效显著、痛苦少、后遗症少、花钱少,哪些病用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医生们都是清楚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