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情况 千万别这么干了
这两天正在讨论消费税,有个朋友觉得很迷惑问我“不是说促进消费吗?增加消费税难道不会影响消费吗?”这是个一个好问题,一个经济学本科一年级的问题。这不是调侃,不信可以找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查。答案当然是增加消费税,必然抑制消费。不管是普通商品,还是奢侈品、特种商品,结果都一样。
01
别的比较好理解,增加奢侈品的消费税,在很多人看来是不会影响消费的。中国大众的经济观念,奢侈品消费就是有原罪的,所以增加奢侈品的税收是有很强的民意基础。哪怕是损人不利己的惩罚性税收,也能给大众提供情绪快感。然而,增加税收没有局部手术,只有一损俱损。对奢侈品加税,影响的不只是奢侈品消费,而是社会总消费。
因为,奢侈品行业的产业链很长,消费终端的增税造成的经济压力会传递到整个产业链。专卖店生意少了、利润薄了,做物流的、造原材料的都会受影响。整个产业链上受波及的群体收入减少,消费都会降低。就像房地产行业不行了,倒霉的不只是许家印,还有失业的建筑工人、给工地送盒饭的。
更何况,到底什么算是奢侈品,还不是文件一行字吗?说你奢侈,吃顿烤鸭是奢侈,吃个肉包子也是奢侈。规则没有边界,游戏可以随便玩。
总之,任何税收,无论以何种名义,都是政府财政和民间之间的财富分配。只不过有的直接承压,有的间接承压,损失有大小,却都是输家。狐狸分饼,两只被分饼的熊大眼瞪小眼盯着对方的饼,目光清澈而愚蠢。殊不知,自己手上的饼都小了,只有狐狸的饼变大了。
增加消费税,是以抑制民间消费的代价,让政府财政受益。也就是说,最理想的状态下,增加消费税,是消费力的转移,不改变社会总消费。本来是打工人的消费,加税后换成公务员消费。不过,实际情况从来都不是这么“理想”,税收是有税收成本的。而且,地方债高企的当下,消费税转化为财政后,会拿去填地方债的窟窿。这些钱就退出了消费市场。
增加消费税,不管以何种方式增长的,都不会促进消费。再宽泛一些,任何税收增长,都不可能促进消费。不管专家们怎么口吐金莲,消费税抑制消费的后果都是无法回避的。
这就是个经济学本科一年级的基础题。
02
我们现有的消费税比较模糊,既有政府专卖的特种商品税性质,比如烟草、汽油被纳入消费税,也有奢侈品税的性质,比如汽车。烟、油、酒、车合计贡献98.5%的消费税。这和日本那种几乎覆盖所有零售商品的消费税不一样。
虽说征收的商品覆盖面不广,但是总税额不低。2023年消费税总收入为1.61万亿,是国内前四大税种之一,占整体税收比重的8.9%。
这次消费税“改革”主要三条:扩大征收范围、征收环节后移、稳定下划地方。后两条主要涉及央地之间的税收分配,和所有人直接相关的是第一条“扩大征收范围”。
具体扩大到什么范围,目前还不清楚。有消息称,将会增加3000亿到1万亿的税收。相当于增加了18.6%—62.1%。要达到这个增幅,消费税的范围无疑会大幅扩大。
这显然会引起不小的震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届时各路专家一定会出来灭火,他们的套路耳熟能详,不会有多大新意。
无非是参照“国际惯例”,和论证我国的税负不高还有增长空间。
这次应该会对标日本,为消费税扩容找依据。“消费税扩容有限,比日本的消费税征收范围还是要小很多”。表演欲再强一点,还会很激动地批评“消费税改革不彻底,征收范围远远小于日本,起不到夯实财政基础的作用”。
我敢肯定,这种对标日本的说辞一定会出现。因为,最近各路经济专家中特别流行对标日本,假装我们有3.4万美元的人均GDP、有日本的财政资金运营效率、有日本良好的内外环境。总之,主打一个“假装我们是日本”的COSPLAY卖萌。
专家的含金量就在表演的专业性。即使我们的消费税增加到2.6万亿,依然比不过零售普征的日本消费税,这是事实。最高级的谎言不是说假话,而是隐去真相。热烈鼓吹消费税的专家不会告诉大众,日本的消费税对标的是我们的增值税。区别在于,我们的增值税是在“生产-流通”环节普征的,而日本的消费税是在终端消费征收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消费税每增加一种征税商品,就是多了一次重复征税。
我们的重复征税本来就很多,还可以把“税”改成“费”再收一遍。比如高速公路,油费含税,办照上路再收一笔养路费,最后还得收通行费。一菜三吃,不重复吗?重复增税在我国从来都不是问题,我们的专家们不care这个,他们只关心不能苦了财政。
更妙的事,很多行政规费因为不是“税”,所以也不计入税负——很多“费”确实不是税务局收的。所以,我们的专家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布“中国税负不高”。这很有道理,税收换个马甲,大家就不认识了。
总之,税负低于日本,消费税范围小于日本,增税很合理啊。不增都不好意思。只要政府钱不够花了,专家们还会找出很多这样的“国际惯例”。瞌睡送枕头,不够还可以送膝盖。这是中国经济专家、财政专家的主营业务。
他们还有一个传统艺能,那就是找词儿。“增税”换成别的词儿,就不那么扎心了。“改革”、“调整”、“优化”、“规范”,甚至“降低”,结果都是实质增税。只要是税收问题上出现“改革”、“调整”、“优化”、“规范”……,结果都是增税。一直增加一直不满意,就一直“调整”、“优化”、“规范”……,这是中国税制改革的死循环。
要当财政专家、经济专家,数学差一点没关系,语文一定要好,没有半本新华字典的储备,吃不了这碗饭。
03
这套文字游戏和送枕头送膝盖的把戏玩了很多年了,习惯成自然。可是,现在还能不能继续玩下去,专家们要清醒。老百姓已经不敢消费、没钱消费了,已经需要促进消费、刺激消费,还要增加消费税,这太刺激了。
过去一段时间,每每一些领域出现问题,专家们总是出来做“甩锅”解释,诸如一切全怪资本和一切责任都在美方,只是最近似乎有点不好使了,甩锅技术需要迭代。
在新版甩锅指南没上线之前,当下不宜增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