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美国教师被刺 美方对中国处理方式不满 /

美国教师被刺 美方对中国处理方式不满

事件是瞬间发生的:6月10日,来自艾奥瓦州一个学院的两名美国教师在中国东北被人从背后用刀刺伤。随后,两名同事转过身来面对袭击者时,他们的左臂也被砍伤。一名试图阻止行凶者的中国公民被刺中腹部。

近两个月后,这起发生在吉林市的袭击事件正在成为一系列美中外交摩擦的最新一起。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批评中国政府对事件细节透露的信息有限,并表示他正在积极敦促中方披露更多信息。

中国政府“有关当局一直没有提供关于袭击者动机的更多细节”,他在周二发给《纽约时报》的声明中写道。“我们仍对缺乏透明度感到不满,并已向中国政府明确表达了我们的关切。”

中国外交部在回答有关问题时为刺伤事件的处理进行了坚决的辩护。外交部在周三发给时报的声明中重复了刺伤事件发生后不久吉林警方的说法,称事件始于一名55岁的袭击者在一条拥挤的人行道上与其中一名教师“发生碰撞”。这份来自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的声明还表示,袭击者在发生碰撞前一直行走困难,但未做详细说明。

“这是一起孤立的偶发事件,是双方身体碰撞和争吵引起的,”外交部的声明说。“它不针对特定国家或个人,也不针对在华美国人员。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

另一名美国政府官员周四接受采访时对中国的做法表达了更多的不满。由于问题的外交敏感性,此人要求不具名。

吉林一个公园里的游客。今年6月10日,美国一所学院的四名教师在离墙不远的地方被刺伤。 Keith Bradsher/The New York Times

这名美国官员称,负责中国东北辖区领事业务的美国驻沈阳总领馆周三收到了吉林市当地检察官的通知,称将以“寻衅滋事”罪起诉嫌疑人。中国通常用这个罪名来对付权利活动人士或涉及邻里之间小纠纷的人。该官员表示,美国政府认为这个指控与罪行不相称。

该官员称,在中国其他地方发生的多起持刀伤人案中,即使受害者没有死亡,有时也会以“故意杀人”罪指控嫌疑人。

中国外交部在回应美国官员关于指控严重程度的说法时表示,美国“无权干涉中国的法律程序,也不应该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中国当局也一直没有对该事件之后发生的另一起针对外国人的袭击案嫌疑人发表多少公开的评论。6月24日,一名中国男子在苏州一个校车站用刀刺伤了一对日本母子。

中国女子胡友平阻止袭击者登上载有日本儿童的校车时被连捅数刀。55岁的胡友平后来在附近一家医院死亡。

苏州今年6月发生持刀袭击事件的地点。一对日本母子受伤,一名中国女子死亡,她阻止袭击者登上校车时被连捅数刀。

苏州今年6月发生持刀袭击事件的地点。一对日本母子受伤,一名中国女子死亡,她阻止袭击者登上校车时被连捅数刀。 Kyodo, via Reuters

苏州袭击事件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引发了讨论。许多网民赞扬胡友平英勇,但也有一些中国民族主义者最初为袭击者辩护,他们提到日本军人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犯下的暴行。

事件发生几天后,苏州政府在一份声明中将胡友平的行为描述为“匡扶正义”,日本驻华大使馆为她降半旗一天致哀。警方表示已拘留一名嫌疑人进行刑事调查。

官方尚未公布吉林市袭击事件中站出来保护四名教师的中国公民的姓名。这四名教师来自艾奥瓦州芒特弗农的康奈尔学院,当时正在吉林北华大学教授暑期课程。

中国外交部称该公民的行为“勇敢”——这是官方首次赞扬那个站出来保护他人者——并暗示此人不想公开自己的姓名。

“至于联系见义勇为者的问题,重要的是遵守中国法律,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外交部的声明说。

中国还在声明中抨击了美国在暴力事件方面的记录。

“应该指出的是,美国境内的反华、反亚裔情绪和歧视行为已对在美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实际存在的威胁。”

在上周的采访中,十多名吉林市居民表示,暴力犯罪,尤其是持刀刺伤多人的事件在该市非常罕见。吉林市的街上到处都是监控摄像头,中国各地都是如此。

戴维·扎布纳是受害者之一,他的手臂被砍伤,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他和其他受伤的教师被救护车送到了据说是吉林市最好的医院。他说,有人告诉他,站出来干预的中国公民自己从发生袭击的公园走到了附近一家医院接受了治疗。

扎布纳说,袭击者使用的是一把刀刃约10公分长的刀。

四名受伤的教师(两名从背后被刺伤的均为美国公民,两名手臂被刺伤者一名是美国公民,另一名是在美国有永久居留权的印度公民)在中国接受治疗后已返回美国,其中一人曾在泰国接受了进一步的治疗。

社交媒体上流传着被刺伤的受害者躺在一条宽阔人行道上的视频,这条人行道将吉林市北山公园与山顶上最近修复的玉皇阁连接起来。周四接受时报采访的美国官员抱怨称,中国当局一直拒绝公布任何袭击事件本身的视频。

但一个可能性是,并未拍到实际的袭击过程,因为现场附近的监控摄像头被下垂的树枝阻挡住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